秋冬季节,有种心慌、头晕能要命!盘点4个“魔鬼时刻”,现在注意还不算晚~
猝死就像一个隐形杀手,潜伏在人们身边,随时准备行动。
研究发现,猝死的人中有超过80%是心源性的,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因素有很多,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54万,其中90%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庭,而抢救成功的概率却不到1%。
当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又有哪些症状可以为我们敲响警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把握黄金救助时间!
为什么会发生“心源性猝死”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心脏和肺部停止活动——心脏不搏动,人停止呼吸,血流不能自然地流出和流入心脏。
6H:低血容量、缺氧、酸中毒/碱中毒、低/高钾血症、低/高体温、低/高血糖。
6T:心脏栓塞、肺栓塞、创伤、毒物/药物中毒、心脏压塞、气胸。
心源性猝死是指一些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源性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其中,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它的主要症状是心慌,会觉得心脏不舒服,进而头晕眼黑、晕厥。
导致心慌的情况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普通人一般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慌,属于正常生理情况。
而病理情况导致的心慌,如心脏跳动异常,过快、过慢或者不规律,则需引起重视,以免发展为心脏停跳。
建议出现心慌症状的患者,在症状发作时,先测量自己的脉搏,了解自己脉搏次数及规律性。在大拇指这侧,腕横纹下方一厘米左右的位置,用中指、食指指腹轻轻按压,感受脉搏跳动。
正常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每分钟40次或高于130次都需要警惕。特别是伴有头晕、胸闷、胸痛、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应立即就医。
抓住“黄金4分钟”
心脏好比人体的发动机,保证全身各个器官血液的供应。如果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导致脑死亡,因此,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抢救,可谓是与死神赛跑,在这种危机关头,我们能做什么?
1拨打120
如果独自在家,首先拨打120或999,再通知家人朋友。
2心肺复苏
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是面对心源性猝死急救的关键,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可达50%。
心肺复苏可包含三步:
① 胸外按压
双手掌重叠,十指相扣,掌心向上翘,手指离开胸壁,按压双乳连线与胸骨交界处,上身前倾,手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成年人按压5-6厘米,有节奏地按压30次。
注意:手按压抬起时,不能给患者胸臂施加任何压力。按压中断控制在10秒内,尽量不中断至救护车来。
② 保持气道通畅以及人工通气
左手放在患者额部,向下压;右手放在病人下颌处,向上抬。保持患者下颌与耳部连线,与地面垂直,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异物(假牙),
③ 人工呼吸
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2次。
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循环反复,直至救护车赶来。
3自动体外除颤
如果在公共场合,做心肺复苏前,应呼叫身边的人帮忙找附近的AED (即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做心肺复苏过程中找到自动体外除颤器,可先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4个“危险”时刻
心源性猝死发病风险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长,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而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该病逐渐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心脏是娇脏,在这些时刻更为脆弱,值得我们警惕起来。
冬季本就是猝死的高发季,尤其是夜间,在我们刚入睡的1-3小时内,容易发生卧位型心绞痛,是指平卧时,流回心脏的血量增加导致负担加重,从而出现心脏缺血、缺氧而引发的。
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垫高床头,注意不要超过15°,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人群的睡眠质量。
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缺血。尤其是饭后洗澡,此时血液聚集在胃部,其他器官处于相对缺血状态。
建议不要在餐后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建议秋冬季洗澡水温应与体温相当,时间不宜过长,10~20分钟就可以。
睡醒后,身体的各个器官还没有完全苏醒,人体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立即起身穿衣,可能对心脏、关节造成突然的负担,出现头晕、眼花等不适,中老年人还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如心梗、脑梗等。
建议中老年人醒来后,可以躺十几秒钟,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关节,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再缓慢坐起,逐渐下床。
打鼾也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它会使血液中的氧含量下降,供应心脏的氧气随之减少,可导致夜间急性心肌缺血,严重时还会诱发急性心梗。
建议经常打鼾的人选择侧卧位,如果呼吸暂停情况比较严重,还需尽快就医,进行专业的治疗。
冠心病人群,心衰、肾功能不全患者,还有一些高龄老人,一定要警惕心慌,特别是伴随胸闷、头晕气短、呼吸苦难的症状。如今秋冬季,天气寒冷,学会预防心血管疾病很有必要。
精彩内容请点击☟☟节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