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理解中医的“四海”理论? 四海穴在哪个位置
本文为大家介绍了 如何准确理解中医的“四海”理论? ,还有的小伙伴在问四海穴在哪个位置,下面小编给大家细致的讲述一下。
人体十二条经脉中运行着五脏六腑的气血,但是汇聚起来其实也就四个出口,即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简称“四海”。按照《针灸甲乙经》的顺序,我们首先介绍下水谷之海,这其实说的就是胃,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承食物和把食物磨碎,所以胃是储存水谷和初步消化的场所。
水谷之海它的经气旺盛与否会直接反应在足阳明经的气冲和足三里,“胃为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同时出现病变也可以在这两个穴位上进行治疗,所以既是反应点也是治疗点。《针灸甲乙经》说,“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中医看待疾病用辩证法思维,水谷之海有余也就是实证,会造成脾胃气滞,出现腹部胀满,水谷之海不足也就是虚证会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会出现觉得饿但又吃不进东西。
气冲穴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旁开2寸的地方,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同时也是冲脉的起点,所以它是胃经和冲脉的交会穴。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气冲是冲脉的气血流向胃经的输入口,通过这个途径来滋养胃经。《素问痿论篇》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但是无论哪种观点,气冲都和这两条经关系密切,可以同时治疗这两条经的病变。临床上气冲、太冲两穴常合用尤其擅长治疗疝气。
气冲穴使用时一般采用针刺,禁灸。《针灸甲乙经》就说,“灸气冲穴不幸,使人不得息”,气冲穴为冲脉气血的一个出口,正常情况下气血是由内向外运行、渗灌各条经脉的,灸则使该处的温度和压力升高,其向里向内渗透的温热之气,和体内向外的气血方向相反,这使得冲脉内部气血反而出不来,所以会热胀于内,出现胸闷气短。
冲脉,是人体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气血汇聚的地方,所以又称血海。冲脉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脉,它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并在此分为三个分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和足少阴经相并,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
冲脉的功能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它是人体气血的总仓库、总调度员,负责统率、调节、灌注和濡养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如果冲脉气血不足,经脉脏腑、四肢百骸也难以得到气血的濡养,就好比湖泊蓄水不足,等遇到天气干燥少雨的季节,小溪小流也将干涸,表现为脏腑功能低下、消瘦神疲、痿弱无力、正气不足、容易感染疾病。二是冲脉起于胞中,所以和男女生殖生育关系极为密切。三是冲脉是输送经脉气血的要道。
古义里,“冲”有交通要道的意思,当冲脉之气不和时,就会逆气上冲或堵塞,出现头痛、偏瘫、胁痛、烦躁、喘满、呕吐等一系列症状。《甲乙经》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腧上在大杼,下出巨虚上下廉”,所以当冲脉发生病变时,可以在大杼、上巨虚和下巨虚出现反应点,同时也可以做为治疗点。作为人体“血海”,冲脉养生讲究一个“和”字,即保持冲脉气血充盛和通畅。
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是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同时也是八脉交会穴之骨会。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的地方。《气穴论》载:“督脉别经、手足太阳三脉之会,故为经脉之大机杼也。”《灵枢·海论》注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穴”,故大杼穴又直通冲脉,可调节冲脉的气血。
大杼外行经于太阳经,内通督脉、冲脉,不但能调节本经的经气,还可调节与其络属联通的其他经的经气,有较强的强筋骨,理气血,宣肺气的功效。临床上尤其擅长治疗呼吸系统和骨关节系统的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颈椎病等。
膻中为气海,这里的膻中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指的是位于上焦心和肺之间的空隙,是宗气所汇聚的地方,而指的并不是膻中穴,这一点其实很容易被混淆。“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气海的气血在体表的输出口,上在哑门穴和大椎穴,前就在人迎穴。
“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气海出现病变,有实证和虚证两种情况,实际上是肺气上逆和心肺气虚。所以对于这些病症,都可以本着“膻中,为气海之义”,取哑门、大椎和人迎进行调补,胸满气喘可以取颈部百劳、定喘等。
脑为髓海,这里的髓包括脑髓、脊髓和骨髓,这三者虽然所处的部位不同,但是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肾中精气化生而来。“脑为髓海,其腧上在其盖,下在风府”,也就是说髓海在百会之下、风府之上的部位。它的气血充盛与否直接在脑后的风府穴就可以反应出来。
髓海有余者,因髓充脑健,精气旺盛,所以身体轻松有力,超出常人。髓海不足者,则精气亏乏,故出现脑转耳鸣、腿酸、眩晕、恍惚、目无所见、懈怠欲卧等症。上述这些症状都是脑神功能活动异常的表现。因此,临床上对于昏迷、言语不利、耳鸣、眩晕及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根据脑为髓之海之义,取其气机转输部位的风府、百会醒脑开窍、益髓调神。临床上中风偏瘫取风府、百会就是从这个理论依据而来。
风府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用,它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督脉上的腧穴,又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使用时主要针对颈项痛、中风偏瘫以及神志病。风府和风池是两个极易混淆的穴位,它们处在同一水平面,挨的很近,主治作用也基本相同,但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一是风府偏于疏散风邪,善于治疗伤风的颈项痛,而风池偏于疏风清热,善于治疗风热的颈项痛;二是风府所中风邪位置较深,容易出现脑血管病及神志病,而风池所中风邪位置较表浅,多以经脉病为主。
对于调治四海有余不足的疾病,其实《灵枢·海论》篇早就提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首先要辨清疾病的虚实(有余不足),并深刻理解四海的循行和输注规律及有关输穴,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法则进行调治,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千万不要违犯“虚虚实实”的错误,否则必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四海穴在哪个位置
1.四海的概念海,是百川归聚之所,凡庞大的汇合所在均可喻之为海.在经络理论中,认为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就像大地上的水流,故被称为十二经水.在十二经内流行的.
“海”这个字在我国汉语中的意思无非就是说大的意思,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只是一个形像的比喻罢了.中医理论中人的身体是有四个“海”的,它们分别是血海、髓海、水谷之海、气海.血海就是肝脏了.因为它藏血,而剩下的三海分别对应着肾、胃、膻中.气、血、髓、谷是人身的基本组成物质. “谷”是身体的能量来源.而气、血、髓都是从谷转化过来的.如果这四海脏器出现了功能失常,我想人的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所以,平时我们要注意保护好这“四海”.
中医里面的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合称.脑为髓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