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靖难之役 看徐州地域优势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在古代称之为彭城,华夏九州之一。在徐州历史上有记载的战争就有400多次,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三大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古人称徐州:“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朱德元帅也曾讲过说:“徐州历史上就是决战的古战场”,历史上的徐州为什么被称之为兵家必争之地呢?
通过明朝的“靖难之役”,徐州地域优势可窥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当时为燕王的朱棣,起兵“靖难”,设伏兵于徐州九里山,沉重打击了朝廷驻扎在徐州的守军,为靖难之师南下直捣京师(现南京)扫除了一大障碍。

一、徐州之战始末

1、袭取沛县
  自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起,“靖难之役”进入后期。燕军一路迅速南下,建文四年(1402)一月二十日,由馆陶渡过漳水,又接连攻破东阿、汶上,很快抵达沛县。沛县是徐州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朝廷特地在这里设了军民指挥司。
  沛县守令颜伯玮(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后人)颇有气节。朝廷军队连年北伐,沛县百姓终岁往前方运送粮草,十分劳苦。颜伯玮妥善规划,民才得不困。燕军到来前,颜伯玮就募集了5000百姓,修筑了7个堡寨,以防御燕军南下。

这里的防御本来很坚固,但因调兵增援山东,留下的大都是老弱病残,战斗力极其低下。因此,燕军的突然到达使颜伯玮非常惊慌。他自知不敌,立即派县丞胡先去徐州告急,请求援兵。

徐州守将只图自保,不予增援。颜伯玮见形势紧急,便令其弟颜珏与子有为速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老家侍候父亲。他题诗于县衙墙壁上,誓与城共存亡。“燕兵夜入东门”,指挥王显率众迎降。“伯玮冠带升堂,南向拜,自经死”。其子有为不忍离去,“复还,见父尸,自刎其侧”。后来,胡先由徐州回来,将他们父子葬于城南。

2、伏兵九里山

沛县既破,燕军遂逼向徐、淮。一月三十日,燕军抵达徐州。二月二十一日,燕军驻营于徐州东北。徐州守军据城固守,燕军一直未能将城攻下,燕王就想移师南行。因为各营士兵有许多人四出取粮,诸将认为现在起营不妥,担心城内守军乘机出兵掩击。燕王则要诸将不必担心,他要用计破敌,即使一个人走,徐州城内的朝廷守军也不敢轻易来犯。

燕王设伏兵于九里山,在演武亭隐藏了百余名精锐的骑兵,只命数骑到徐州城下诱敌,要他们在城下解鞍歇息,表现出很安闲的样子。如果敌人不出来,就在城下谩骂,故意激怒敌人,诱使其出城来攻。

这几名骑兵按计而行,在城下百般辱骂城内守军,在城下来来去去,时而解鞍下马歇息,但城内守军就是不出城追击。到天黑时这几个人才回去,第二天又来谩骂如故,还焚烧了一些近城的庐舍,停一会儿就往城上射一箭。

徐州城中的守军果然气愤不过,以5000兵士出城追击。那几个骑兵按辔徐行,引诱徐州守军渡过河去。炮响伏发,燕军一部飞速赶往西门,切断了守军的退路,前后夹击,朝廷军队很快溃败。他们争着从桥上后撤,桥多年失修,损坏严重,众多兵士一时涌来,桥瞬间塌陷,守军溺死者千余人,侥幸活下来的仓皇逃入城内。

自此以后,即使一个燕兵在城下叫骂,朝廷军队也不敢出城来追。燕王的目的达到了,他可以从容地移师南行了。这与他的总体战略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像徐州这样的坚城,能攻下最好,攻不下来则搁置不顾,绕道火速南行,直扑京师。

3、绕徐南下

建文四年(1402)三月,燕军绕过徐州,直下宿州(今安徽宿州)。燕王估计徐州的守军会在后面骚扰,便命都指挥金铭率百余骑殿后,并面授机宜。金铭一切都按燕王的安排行事。徐州守军万余人果然出城尾随燕军之后,金铭不慌不忙,列队徐行。徐州守军见此情形,果然不敢贸然来击,怕有埋伏。

当金铭渡河时,徐州守军迅速赶了上来,想乘机攻击金铭。埋伏在河南岸的冀英一行立即举炮,徐州守军以为真的遇到了埋伏,便迟疑下来,停止不前。其实,冀英只率领几个人在河南岸举炮,以迷惑敌人。而此时,燕军已安全渡过河去。

二、对徐州之战的评价

1、 燕军胜利的原因

其一,战略远大,战术高明。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为人机智多谋,勇敢果决,雄心勃勃。户部侍郎卓敬曾秘密上疏建文帝,谓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并建议“宜令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在战略上,燕王朱棣目光远大,目标明确,不看重一城之得失。战术上,巧设伏兵并抓住敌军的心理,对之进行激怒或袭扰。战前,燕王总能料事于先,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这跟他早年列藩北平、征战漠北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其二,对手软弱,意志不坚。通过徐州之战,从小处,我们可以看到徐州城守军的只图自保、贪生怕死,而这又恰恰能反映出燕军战斗力的强大。从大处,我们可以推知朝廷中为将者的庸碌不堪和为帅的软弱无能。建文帝作为名义上的最高军事统帅,却不让将士伤害到自己的叔父燕王。另外,在攻打沛县时,朝廷方面有叛徒向燕军开城迎降。当燕军兵临京师应天府城下时,负责防守金川门的太祖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竟然也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这是否可以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出一丝规律?

2、徐州之战对整个“靖难之役”的意义

徐州之战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所占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燕军“靖难之役”中重要的军事行动。燕王朱棣自建文元年(1399)七月起兵靖难,但至建文三年(1401)年底,都未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由北平到南京,取道山东德州、济南、兖州,经徐州、淮安、扬州,渡江至京师,这条路线最近。徐州位于这条路线的中间位置,也是南直隶的北大门,对于保卫京师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朝廷在此驻有重兵,而且燕军始终未能破城。徐州之战特别是燕王伏兵九里山,杀的徐州守军大败而逃,使得城内守军不再敢出城追击,从而减轻了燕军被朝廷军队拖延的时间,为燕军能火速奔赴京师、夺取最终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整个“靖难之役”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古代徐州的战略价值

1、徐州的自然地理形势

徐州城区的山川形势曾经是徐州得以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地理基础。'三面被山、阻水'、丘岭绵延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徐州'襟山带水'的地形地势。徐州城北有楚王山、九里山、铜山、荆山、龟山等;城东有广固山、子房山、骆驼山,狮子山;城南有云龙山、韩山、卧牛山等;'独其西为平川'。这一冈峦四合的地形地势是徐州城的天然屏障,拱卫着徐州城的安全。

黄河夺泗入淮之前,古汴水自州城西南沿城西向北流,至城西北角东流达城东北角,与北来的泗水汇而南流,得'以汴泗为池'。黄河南徙之后,徐州城墙之下大河如带,横贯州境。历史上徐州城以其山险水固的地理形势而成为军事重镇。

2、徐州的历代战争情况

优越的自然地理形势和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成就了古代徐州重要的战略价值,而历史上在徐州频繁发生的战争亦可以提升徐州的战略地位。据统计,徐州历史上发生的战争,自上古三代至解放前的淮海战役为止,大约有近400起,平均每十年就要发生一次战争,毁城的记载更是不绝于书。如此多而频的战争记录,为后代在徐州地区发动战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文章来自徐州史志网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 期 回 顾
1、古泗水与徐州“三洪”
2、静是一种悦纳
3、徐州贾汪墨上集
4、杯托有了语言
5、四十二个字的传世奇文
6、年末  往事清零
7、百病源于恨
8、图说  新疆喀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