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高能力,从这届奥运会学霸的身上,我们找到了名校看重的特质 | 芥末堆
转眼间,东京奥运会就迎来了尾声,十几天的比赛似乎转瞬即逝。回想这届奥运会,运动员们一直占据着热搜,除了赛场上摘金夺银,他们的日常和学习生活也走进大家的视线。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届的运动员们真是太不一样了。
在外滩君的印象中,中国的职业运动员们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苦行僧式的训练,但是:
女子重剑冠军孙一文在日常生活中堪称是美妆穿搭博主,好一个“美人如玉剑如虹”;
杨倩获得射击双金后,粉色俏皮的美甲让人知道了什么是“指甲越粉,打得越狠”……
“指甲越粉,开枪越准”
除了美妆穿搭,运动员们的身材似乎也比以前更强壮,更健美了。
且不说风靡健身房,成为无数健身爱好者之“神”的举重冠军吕小军,体操、游泳、跳水、田径……各类项目中都可以看到运动员们常年锻炼之下的肌肉,显露出力量与形体的美。
但这还不是全部,在过往的印象中,体育生们的文化课似乎总是不怎么样的,但这次奥运会上来自名牌大学的学生可不少,比如:
获得射击双金的杨倩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此前就是清华附中马约翰班的学生,可以说是文体兼修;
刷新男子100米亚洲纪录的苏炳添“苏神”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备战奥运期间还在写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是“苏炳添为什么跑这么快”;
女子100米自由泳银牌得主何诗蓓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是校游泳队的得力干将;
还有爆冷的女子公路自行车冠军安娜·基森霍夫,她具有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硕士学位,现在在瑞士做数学博士后研究员,训练、监测、后勤全由自己一人完成……
苏炳添,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安娜·基森霍夫,现在是数学博士后研究员
可以看到,这些名校都对学生的体育表现非常重视。
就以美国为例,不仅高中重视体育,大学更是如此,每个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体育队,排名越高的大学,体育队水平相对来说也就越高。
对名校来说,学生的运动能力强不仅说明他们身体强壮,更是精神、毅力等品格的表现。所以,体育运动一直是名校录取学生时看重的能力之一。
运动虽好,但前提是动起来
就拿杨倩所在的清华大学来说,作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学府之一,“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都看得出清华有多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
近现代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就曾在清华任职整整52年,期间,清华一直实行着“体育不及格不准毕业”的制度。
国学大师吴宓当年功课全是优等,但跳远不及格,就没能毕业,硬是多留了半年,补试及格后才出国留学;著名作家梁实秋唯独对游泳一窍不通,在补考时,沉到池底后又连爬带泳地前进,颇为狼狈,幸好马约翰笑着对他说:“好啦,算你及格了。”
其实早在1926年,马约翰还在美国春田大学学习时,就已经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中提出了体育运动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其中的三个重要论点即便现在看来也很有价值:
1.“运动是生命与健康的源泉”,运动要科学、全面、适量、经常;
2. 体育是培养人们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要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
3. 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且能影响整个社会。
但是时至今日,在很大范围内,大家对于体育运动的态度依然是“知道运动好,但就是不动”。
在东京奥运会举办前夕,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身体活动专辑”(Physical Activity 2021),文章指出:
根据全球分析,80%的在校青少年未能达到WHO身体活动指南推荐的每天60分钟的身体活动量,并且从2012年以来推进他们运动的进展甚微。
另外,40%的青少年从不步行上学,25%的青少年除了坐着上课和做作业,每天坐着的时间还要多出3小时以上。
那中国孩子的具体情况怎样呢?
早在2017-2018年的体质监测中,重庆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就已经发现,孩子们正因为缺少体育运动,而变得物理意义上的脆弱。
在监测的638名男孩中,人体蛋白质含量低于17%的有140人,他们肌肉量少,躯干和四肢力量弱;
而442名女孩中,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标准值的有357人,占比80.8%,这意味着她们更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受伤。
就在今年,湖南长沙一名大学生在与同学掰手腕的过程中发生骨折,医生发现他的骨密度竟比很多老年人还差。运动少、晒太阳少、不怎么喝牛奶,还经常熬夜,都是导致他骨折的原因。
而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针对115余万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抽测复核数据。
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呈现出小学最低,中学次之,大学最高的情况。
小学生的不及格率约为6.5%,初中生为14.5%,高中生达到了11.8%,而大学生的不及格率竟然约有30.0%。
除了运动能力不达标,孩子的身体在其他方面的发育也同样受到了运动不足的影响,导致“小眼镜”、“小胖墩”都不少。
一是近视高发。全国中小学平均视力不良检出率2020年为67.4%,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有近视。
二是超重和肥胖。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超重和肥胖比例在2020年达到了24.7%,接近四分之一。
虽然公开的信息中没有蛋白质含量、骨密度等信息,但是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也不难想象,这些运动不足的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身体素质差,容易生病,容易受伤。
尤其在疫情反复的当下,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孩子们来说更是一种巨大的隐患。
体力的运动与脑力的操劳,休戚相关
从体育中考分值提高开始,对于练体育还是搞学习,许多人心中都是疑惑的。但其实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体育运动和学习并不矛盾。
比如中国女篮队的“大姐大” 邵婷,她在2008年以普通考生身份考入北师大,现在还是北师大教育学在读博士。
走上职业道路之后,邵婷一边上学一边打比赛,她说学习和运动相辅相成,静态的看书思考,动态的打篮球,动静结合反而能使自己在做每件事时专注度更高。
中国教育科学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博士后于素梅女士就曾说过,对孩子来说,体育运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就是提高专注力与精力。
从专注力的角度来说,很多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役”,因为学习需要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长久地投入其中。不过这和许多运动的要求也不谋而合。
就拿奥运会的气步枪射击比赛来说,很多人觉得要视力很好,才能成为赛场上的神枪手。
但其实中国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就是近视眼,据说参加里约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射击运动员有近一半是近视眼,度数最高的甚至超过 300 度。
视力这么差,他们是怎么射中靶的?
答案是靠感觉。
奥运会10米气步枪比赛用的靶,直径只有4.5厘米,和可乐盖差不多,放在10米外,别说看靶心了,整个靶子都只是一个小点。而运动员们比赛靠的就是日积月累的训练,稳定枪,稳定自己的身体,晃动的幅度越小越好。极其考验运动员的专注力。
除了射击,很多球类运动也要求运动员要高度注意球的动向。在运动中不断强化注意力,在往后的学习中,注意力也能有效提高。
从精力的角度来说,运动也能够增强体能精力,从而更好地应对高强度的学习。
别看学习只是坐在书桌前,这背后其实需要的不仅是大脑的思考,还有身体供给能量。有的孩子没学一会儿就要打瞌睡,恰恰就是体力不足的表现。
2009~2019年,瑞典延雪平大学以18-35岁的年轻人为对象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在2分钟到1小时的有氧运动可以明显提高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仅仅120秒的运动,就能让人在记忆力、制订计划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专注力、语言流畅性等方面有所提升。
这是因为在不运动的时候,人体内的毛细血管大约只开放40%,而运动过程中,毛细血管会开放更多,更好地为大脑供血供氧。
这样一来,自然也会让孩子在学习时,头脑更清醒,精力更充沛。
此外,运动和学习相结合,也考验了时间规划与自律能力。
女子100米自由泳亚军何诗蓓在圣保禄中学时期,坚持着训练学习两不误的日程:早上5点先去泳池训练,然后再去上学,中午先吃饭再做作业,因为一下课要去赶训练。
晚饭由家人送去,剩下的时间就是温习功课和练琴,10点上床睡觉。何诗蓓说:“学习是必定要专心上课,因为行程表里容不下补习的空间。”
外滩君曾采访过在美国圣保罗高中就读的上海女孩,在她经历的美高生活中,体育是极重要的一部分,分为秋季、冬季和春季,每个季节都有丰富的运动项目。每天下午3点以后是学生2个小时的运动训练,周三和周六下午校队一队和二队还会参加区域校际比赛。
她在美高的头三个学期就参加了三支不同的队伍:秋季越野长跑,冬季篮球校队二队,春季网球校队一队。
而她的篮球特长生室友则要兼顾训练与学习,如果因为参加比赛而错过上课,还要花额外的时间补上作业,因为学校并不会因为她是特长生就放低课业评分的要求。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运动能够激发身体的活力,也能让孩子在学习时更投入,效率更好。
而且,合理安排运动与学习的时间,不仅能让孩子规划好时间,还能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
体育是拼搏生活的赞歌
就像《体育之研究》中说的那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进行体育运动,只是强身健体也不行,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耳濡目染。
拼搏奋斗是每一项运动都需要的精神之一,也是孩子们亟需培养的品质。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与美国言论自由专家格雷格·卢金诺夫就在合著的《娇惯的心灵》一书中指出,年轻人们正变得越来越脆弱,精神上受不了一点风吹草动。
而运动则正是锻炼奋斗精神的方法之一,这一点在这一届奥运会上就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一个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陈梦。
陈梦的家境不差,甚至可以说比较富裕,但是她始终把乒乓球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陈梦爸爸说:“家里的大房子搬进来将近10年了,陈梦回来住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
有些运动员随着年龄增长和其他原因,还没参加过奥运会就已经离场,但陈梦始终说,不参加奥运会绝不停止。
陈梦能够站上最高领奖台,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必不可少。
陈梦
另一位则是在女子10米跳台夺冠的小姑娘全红婵。全红婵的家庭情况和陈梦全然不同,父母都是农民,母亲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当她知道自己有可能靠跳水改变命运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跳出个名堂。
跳水训练很辛苦,空中的动作、10米跳台的惊人高度,很多小队员都会在忍受不住艰苦的时候偷个懒,但全红婵反而是默默加练。这一切都在东京赛场上获得了回报,决赛满分477分,她以466分,三跳满分的成绩惊艳了全场。
全红婵今年才14岁,相信她今后不管是体育生涯,还是学习生活都能获得新的高峰,可谓是“旭日东升,未来可期”。
全红婵
虽然陈梦和全红婵为奥运拼搏的原因可能不同,但体育让她们有了共同的拼搏路径,她们通过体育磨炼了自己的坚毅。
对普通孩子来说,成为奥运冠军可能很难,但从日常锻炼中一步步提升,跳绳多跳几十下,跑步快1秒,都是一种拼搏。
除了拼搏的精神,这届奥运会上运动员们更让外滩君感受到,具备体育运动的意识,让运动成为一种风尚或许也是“文明其精神”的内涵之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光环效应”的理论,讲的是一个人的某种品质,一旦给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那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因此,在赛场上拼搏和获奖的运动员们不仅会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拼搏精神,也会让人们认可他们的颜值。而这些因为常年运动而“天然去雕饰”的形体美也能够引领新的审美风向。
一方面,运动能够培养健康美的审美偏好。因为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微血管扩张,所以运动后往往外观会呈现出白里透红的红润感。不仅显得人干净,更显人健康、有活力。
另一方面,不同的运动能够锻炼不同的肌肉,让人展现出不同的形体,也促进了审美的包容和多元。
比如举重运动员们的身材健美,具有力量感;游泳运动员们身形颀长,很有刘慈欣在《三体》中写的“太空一代”的美感;而体操运动员们需要兼顾力量与灵巧……但他们都是美的。
说到这里,外滩君不禁想到了清华一年一度的马约翰杯健美比赛,每年都有来自十来个院系的在校学生进行激烈的比拼。
他们不都是职业运动员,却因为对运动的热爱,对健美的喜爱而勤奋锻炼。清华的健身房也因此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所以,当运动后的健康身材成为大家认可的一种美,那么体育运动的精神也就深入人心了。
奥运会虽然就要落下帷幕了,但是生命在于运动,所以运动不会停止。
能够站上奥运赛场的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精英运动员,虽然他们的体育成绩让普通人不能望其项背,但是他们在平衡训练与学习过程中的坚持,在赛场上的拼搏与鼓励,都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周岁,编辑Travis。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 外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