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道经·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苏辙: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性命之正,而以学求益,增其所未闻,积之不已,而无以一之,则以圆害方,以直害曲,其中纷然,不胜其忧矣。患夫学者之至此也,故日绝学无忧。若夫圣人未尝不学,而以道为主,不学而不少,多学而不乱,廓然无忧,而安用绝学耶?

原成:绝学无忧。

原成:绝,犹一分为二的意思。学一分为二则有教、学之分。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按兑命,上学字谓敎,言敎人乃益己之学半。敎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敎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者也。绝学,犹矛盾也。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运动是矛盾体,是有差别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的矛盾。人是矛盾体,是有差别的“自然之我”与“现实之我”的矛盾体。思想上的“自然之我”,肉体上的“现实之我”。判断是否为矛盾体有三个要素,彼此是有差别的、彼此是对立物、彼此具有互相转化的联系即统一性。矛盾体以向彼此转化为目的,并最终以新的矛盾出现来解决原有的矛盾。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苏辙: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则唯之为恭,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言矣,而况夫善恶之相反乎?夫唯圣人知万物同出于性,而皆成于妄,如画马牛,如刻虎竞,皆非其实,愍焉无是非同异之辨,孰知其相去几何哉?苟知此矣,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足怪矣。

原成: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原成:唯与诃、善与恶,皆是符合矛盾体条件的,有差别的、对立的、统一的。唯者,其言小而顺也。诃者,其言大而怒也。故曰相去几何。善者,面恭不恶也。恶者,面不恭不善也。故曰相去何若。大,不小也。小,不大也。所以说,大与小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苏辙:圣人均彼我,一同异,其心无所复留,然岂以是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不顾哉?人之、所畏,吾亦畏之;人之所为,吾亦为之。虽列于君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异也。其所以不婴于物者,其心而已。

原成: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原成:人君的“自然之我”与“现实之我”的对立统一矛盾体,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可能,故曰畏。人君的“自然之我”亦不可以不畏惧人君的“现实之我”。

荒兮其未央哉。

苏辙: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吵。圣人兼涉有无,无入而不可,则荒兮其未可央也。

原成:朢呵,其未央哉!

原成:自此以下,老子以人的“现实之我”与“自然之我”的关系做为例子,阐述了做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所具有的三大要素。此句言矛盾体三大要素之一,统一性。没有统一而追求统一,永无止境,故曰未央。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

苏辙:人各溺于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乐如春登台,嚣然从之,而不知其非。唯圣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婴儿之未能孩也。

原成: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独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

原成:此句解释矛盾体三大要素之一,统一性。统一性,是指矛盾体的彼此对立双方具有互相转化的趋势。对立双方互以对立方的存在为自身定义,并以向对立方转化来完善自身定义。此言“自然之我”与“现实之我”具有统一性。

乘乘兮若无所归。

苏辙: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无所归。

原成:累呵,似无所归。

原成:此句言矛盾体三大要素之二,差别性。世上没有两个完全同样的存在,故曰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苏辙:众人守其所知,各自以为有余。圣人包举万物而不主于一,超然其若遗也。

原成: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苏辙:纯纯,若愚而非愚也。

原成: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原成:此两句解释矛盾体三大要素之二,差别性。凡物与它物必有差别,不存在没有差别的事物。凡物是有差别的存在,是一物向另一物转化的必备条件。“我”本身亦存着“现实的我”与“自然的我”的差别。这种差别维持了“我”的存在。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苏辙:世俗以分别为智,圣人知群妄之不足辨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闷。

原成: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

原成:此句应在“忽若”句之下,老子变换了写法。此两句解释矛盾体三大要素之三,对立性。凡物必有与之相等的另一面存在。凡物是矛盾对立物的存在,是一物向另一物转化的必备条件。最为抽象的人类意识亦有与自已对等的另一面,自然。“现实的我”与“自然的我”以对立面的方式,维持着做为两者的统一,身体的存在。

忽若晦,寂若无所止。

苏辙:忽焉若晦,不见其津涯也。寂然无朕,不见其所止宿也。

原成:忽呵,其若海。朢呵,其若无所止。

原成:此句言矛盾体三大要素之三,对立性。起落对峙,永无相同的起落,故曰忽望。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苏辙:人各有能,故世皆得而用之。圣人才全德备,若无所施,故疑于顽鄙。

原成: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原成:“现实之我”具有社会性,“自然之我”具有精神性。两者是肉体与意识的对立统一矛盾体。

我独异于人,儿贵食母。

苏辙:道者,万物之母。众人徇物忘道,而圣人脱遗万物,以道为宗,譬如婴儿无所杂食,食于母而已。

原成: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原成:对“自然之我”保持足够的重视。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