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经验方集

一、辛散苦泄,甘缓酸收——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1病机关乎胃、脾、肝、胆

西医对胃炎分类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病机涉及到胃、脾、肝、胆等

*胃炎虽病在胃,与脾不可分割。一般胃炎初期,多表现胃失和降,症见痛胀并做;以后波及与脾,健运失职,症见神疲、纳呆及气血生化不足的虚像。脾虚反过来又影响胃的通降功能,形成脾胃同病,虚实互见。

*肝胆与脾胃是木土相克的关系。

内经“邪在胆,,逆在胃”

2 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

胃炎的病机特点: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虚,重在脾胃气阴虚亏;实,主要是气滞、血瘀等;寒,多由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热,缘因史事辛辣酒醴,湿热内蓄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而生内热等。

《内经》云: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本法以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开一降,有开泄癖塞,解散寒热,调节升降,疏理脾胃气机的治疗作用。

展开剩余87%

辛药:半夏、干姜、高良姜、桂枝、厚朴等

苦药:黄连、黄芩、龙胆草等

*苦寒药不仅可降上逆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且有健胃之功。如龙胆草,一般将其作为清泄肝胆之火药用,而裘教授用其清胃、健胃有良效。

《医学衷中参西路》云: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开胃进食。

甘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等 用以脾胃气虚者

酸药:乌梅,诃子与党参、玉竹、麦冬、甘草等甘酸以化阴,治疗胃阴不足也。甘草用量15-30克。

*《伤寒论》有甘草泻心汤主治“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安”柯琴注“本方君甘草者,一以泻心除烦,一补胃中空虚,一缓客气上逆”

*《别录》云:甘草者,温中下气,可治烦满短气。

3.经验方:党参、甘草、高良姜、制香附、黄连、半夏、延胡索、牡蛎

此方化裁治疗各种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疗效甚好。

方义:参、草健脾补气建中。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金匮要略心典》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

良附方调肝和胃,散寒止痛。

半夏、黄连辛开苦降,以协调脾胃气机之升降;

延胡索活血止痛。

牡蛎制酸、和胃、镇痛

全方补泄兼施,寒热并投,和调气机升降。

方子加减:若寒甚,可加干姜、附子;

脾虚明显,加黄芪、白术;

胃热甚,加黄芩、龙胆草;

脘胀,加枳壳、木香、茴香;

湿重,加苍术、砂仁;

阴虚,加石斛、玉竹、麦冬、乌梅,去良姜、香附;

淤阻,加桃仁、赤芍、白芍;

痛剧,加五灵脂、延胡索。

二、治疗痢疾病例:

患者一日痢下十余次,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病延二旬,中西医历治无效,已不能进食,神识昏糊,四肢厥冷,痛痢不止,其病已濒危殆。

处方:党参、黄芪、桂枝、附子、补骨脂、白术、甘草补气温肾;

黄连、石膏、黄柏、白头翁、银花清热燥湿;

阿胶、熟地、当归补血;

大黄、枳实、川朴攻下;

诃子、石榴皮收涩;

龟甲、鳖甲滋阴。

服药后,次日即痢止神清,腹痛亦除,脉转有力,胃思纳谷,二剂而病痊。

三、辛温蠲饮,苦寒泄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1、外邪引动伏饮,小青龙汤变法。

*慢性支气管炎基本病机是外邪引动伏饮。

本病表现为外邪与伏邪胶结,寒邪与痰热混杂。病变迁延,久咳肺气渐虚,故又有虚实相夹的情况。

*陈修园: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

*病变部位:肺、心、脾、肝、肾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症是:咳、喘、痰三症,如演变至“肺心病”时,则伴见浮肿、心悸等。

*病机的中心环节是“痰”和“气”。痰滞气道则咳、喘,痰饮泛滥则肿、则悸;肺主气,肺气壅满,上逆,也可致喘,致咳,肺气虚弱异能出现虚喘,气虚津化为痰,则痰益甚,两者互为因果。

*治疗之法:主要是化痰饮、调肺气。治痰之法,仲景“当以温药和之”;治气之法,《顾氏医镜》有“一曰补气,二曰降气,三曰破气”*治则:辛温蠲饮,苦寒泄肺。“肺欲辛”辛能散邪结,温可化痰饮;苦能降上逆之肺气,亦可清内蕴之痰热。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桂枝、细辛、干姜、龙胆草、黄芩、甘草、五味子(诃子)、桃仁、杏仁、制半夏、紫菀、前胡 、枳壳(枳实)等

方义:麻黄、桂枝疏解表邪;细辛既可以表散风寒,又能内化寒饮,且有止嗽之功,一药三用。《长沙药解》:细辛者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专止咳嗽。

细辛与五味子配伍,一散一收,既收敛耗散之肺气,又不致碍邪;干姜,为温化寒饮之良药,“同五味子配伍则通肺气而治寒嗽”《本草求真》;龙胆草、黄芩苦寒,降肺气,清痰热,其与细辛、干姜配伍,相激想成,对慢支寒热兼夹之证颇为对症;甘草,良好止咳药,即使胸满痰涌之证,但用无妨,《汤液本草》说得好“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尘也”;枳实利气宽胸“治痰先理气”是也;余药为化痰止咳之品。

*加减:如气喘较剧烈,加葶苈子、白芥子、苏子;痰多加竹沥、胆南星;肢体浮肿加猪苓、茯苓、车前子;气虚加人参、黄芪;肾虚加补骨脂、巴戟天。

2.阴虚湿痰内盛,迳用金水六君

金水六君煎原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血气等症”有神

效裘教授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此方对久喘久咳或老年肺肾虚弱,痰湿内盛者颇为适用。辩证中痰湿为标,肺肾阴血不足为本,临床注意患者除咳嗽、喘逆、痰多外,还有面容憔悴、精神疲乏、舌苔花剥或腻苔等症候。具体应用时随机加减,如痰湿盛而气机停滞见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枳壳;大便不实者,加山药、白术;咳嗽不愈,加细辛、前胡;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肺热者,加黄芩、鱼腥草等。

裘教授认为,陈修园所说的“燥湿二气,若冰碳之反”,不能成为我们组方遣药的桎梏。历代明方中此事不胜枚举。如仲景竹叶石膏汤及麦门冬汤中,均用麦冬和半夏配伍,一以润燥,一以降逆,各尽所用;《普济方》中以苍术配熟地为丸,补虚明目,健骨和血;《济生拔萃方》载黑地黄丸,以苍术、熟地加炮姜,治男妇面无血色,食少嗜卧等。以上均用一润一燥,相反相成,寓意深刻。裘教授说,立方遣药不要囿于名义上的燥湿不同性,问题的实质是,在临床上确实存在某些“老慢支”,既有阴血亏虚的一面,又有痰湿内盛的一面,“有是症,用是药”运用此方确有疗效。至于配伍上的理论问题,以实践为准,少一些条条框框。

3.阳虚水泛,取义真武。

慢性支气管炎久经迁延,经过肺气肿而变生为肺源性心脏病,可见气急喘促、心悸、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足跗肿胀等临床表现。此时病机有以下特点:

(1) 病变由实变虚,或以虚为主,虚实相夹,其中以阳虚水泛为主要特征。

(2) 病变由气分波及学分,出现唇甲紫绀的淤血症状。

(3) 病位由肺累及脾、肾、肝、心、三焦等。“久咳不已,三焦受之”

*由“慢支”发展为“肺心病”其基本病机是:肺、心、脾、肾阳气虚乏,伴见饮停、血瘀,部分患者出现风动之证。也有一些患者因寒痰留滞,郁而化热,或风热引动痰饮,痰热相搏,伤及阴分者。

基于以上认识,裘教授常用真武汤为主配合其他方剂,药用:熟附子、干姜、猪苓、白术、白芍、葶苈子、细辛、麻黄、五味子、黄芪、桃仁、杏仁、大枣等。上方由真武汤、葶苈大枣泄肺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三方组合而成。《医学三字经》云:《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子不可轻去也,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裘教授认为三味相伍,有蠲饮、敛肺、止咳之功。葶苈大枣,泻肺气壅闭,以消痰饮。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表散寒,内温少阴虚寒;此三味均属辛药,辛走气,有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之功,有助于水液气化;其中麻黄合葶苈子,有平喘之功。黄芪用量宜大,一般30-60克之间,大补肺气,令“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本经疏证》亦云“黄芪浚三焦之功,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也”。桃仁即可活血祛瘀,又合杏仁共化痰浊。全方补气温阳,化饮利水,降逆平喘,对肺源性心脏病出现的慢性心衰者,有一定疗效。若气虚甚加人参,淤阻明显加丹参、红花;寒痰留滞,郁而化热,加黄芩、生石膏、桑白皮;肾虚纳气不足,加补骨脂、沉香;心阳不振,加桂枝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