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599第23首

两年前,这个公众号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车尔尼的599☞车尔尼599第42首,F大调小步舞曲

自此之后,就一直没有写过599了。

现在重新再写写,这个教材用的人还是挺多的,希望可以给各位教师同行或者钢琴学习者一些帮助。

鉴于大家都说我写文太污,所以我决定一本正经地写啦!

  • 文 | 莫沄

这篇说599第23首,C大调练习曲。

演奏:Delbar Hakimova

大多数人可能就只是左手按谱面要求弹连奏,右手把分句做好,或者再加上一些感情就OK了…

可是车尔尼的意图仅仅于此吗?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车尔尼这首练习曲的训练目的是什么?

第23首,其实是一首很典型的德奥风格民谣

我们不妨把它和莫扎特的艺术歌曲《渴望春天》(Sehnsucht nach dem Frühling,K.596)做一个对比。

请自动忽略谱例中的德语歌词,我也看不懂…

虽然两个曲子的调性不同,但可以看到它们在旋律、和声、句式、伴奏织体方面都非常相似:

都是6/8拍子;

都是前长后短(4分+8分音符)的节奏型;

都是分解和弦式的旋律构成;

都是起承转合的乐句;

都是分解和弦的伴奏…

特别在乐曲的开头,两个圈红的地方,几乎是一模一样。

这种分解和弦式的旋律,是18世纪中后的德奥民歌乃至整个古典主义的旋律特点之一。

作品不带反复一共16小节,4小节为一句,刚好是起承转合四句式。

第一句陈述主题,停留在属34和弦上;

第二句开头与前一句一样,但是主和弦终止,视为对第一句的承;

第三句旋律的形态与感情色彩都有变化,是转;

第四句的开头又与第一二句相同,最后稳定终止,合。

这种起承转合的四句式乐句,也是德奥民歌的句法特点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莫扎特《渴望春天》以外,再试看一下贝多芬《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末乐章中的欢乐颂,也是起承转合的四句式。

虽然乐谱上没有标示力度,但我个人觉得第一、二句的处理,应该稍微有个不太夸张的橄榄形力度记号。

旋律是从低往高,再从高往低的。

第2、第5小节的do,不单是乐句的最高音,也处于强拍强位的位置,所以它应该是乐句力度最强的地方。

这样的处理应该更符合音乐的规律,但不能做得太夸张了。

关于伴奏,很多乐谱都会在左手上标记一个legato(连奏),表示整个左手的伴奏都弹成一个长长的不间断的连奏。

我没看到599的净版谱(好像没有出版过?),所以不知道车尔尼的原意是怎样的。

但练习时,不妨以乐句为单位,演奏成这样:

弹成一个大legato也未尝不可,这样处理的原因,估计也是为初学者的技巧考虑。

乐谱上没有标速度,但是真心不要弹太快了。

虽然这是一首挺活泼的小曲子,但更多要注重的是当中的抒情性

民谣风练习曲耶老兄,开水烫脚一样哗啦啦的赶快弹完,那就猪八戒吃人参果——什么味道都没有啦!

第23首是德奥民谣,知道这个有什么用呢?

然并卵吗?

不啊!

回到文章最开始提出的问题:

车尔尼这首练习曲的训练目的是什么?

车尔尼所要求的不仅仅只是手指练习,而是让学生在音乐上、在情感上,从一开始就熟悉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古典主义的各类音乐。

这才是车尔尼的真正意图。

最后…你他喵的给我把右手旋律出来,哪个学生不愿意唱的,老师直接喊下课好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