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魏瑞金:《模糊的记忆之七 家乡的石碾》
【总第033802期】
模糊的记忆之七家乡的石碾
作者:魏瑞金
改革开放前,村里的三个生产队,各有一盘常年使用率很高的设施——石碾。我队的石碾,就建在小队住户的中心,使用很便(变)易。
石碾座落在两个大开间的碾棚的西侧,由碾盘、碾砣、及固定碾砣的木框和管芯组成。碾盘和碾砣为花岗岩石料,是石匠们手工锤打、錾制的。
木框两侧,安有向内的碾脐,插在碾砣子两侧的石孔里,固定碾砣。
人推着碾框前行,碾脐推着碾砣(自转)、绕着碾管芯滚动(公转)。
过去,石碾是人们破碎粮食的主要用具,既可以把玉米、瓜干等碾成粉,也可以碾谷成米。有的还碾辣椒酱、韭花酱。同石磨一起共同担负着碾、磨粮食的重任。
需要碾压的粮食,用箥箕盛着,带上面箩、笤帚等。讲究的人家,再捎上箩担。
到了碾棚,若碾闲着,算是幸运。先用笤帚扫去碾上的尘土。然后在碾盘上放上粮食,要边推碾、边撒粮、边摊粮。
此图自下往上依次为笸箩,箩担,面箩。
和母亲碾粮,我只管推。推一阵后,粮食会往碾盘边缘串动,要用笤帚往碾盘中心扫,这样才能碾均匀。
不时还要把碾细的面粉收进簸箕过箩,粗的需再碾一遍。
那时候,人整天为吃食、糊口而操劳、忙碌,吃顿饱饭真不容易。
赶上碾的人多,还要用盛着粮食的簸箕占碾。(家乡话占地方叫"占碾"的来历)
聚集的人多了,碾棚就成了一个议论国事、农事、家事的场所。
有时看人家碾压辣椒,空气中弥漫着辣味,人都呛得咳嗽,毛驴被呛得打响鼻,只得歪着头拉碾。碾过辣椒后,必须用水刷两遍,才能继续使用。
碾棚还是孩子们的聚集处。每逢下雨,在家闲的难受不愿憋着的,就溜到碾棚玩耍,打牌、打宝、打泥蛋、转车轮……嬉戏、打闹。留下了多少欢声笑语……
家乡的石碾,服务过农家的生活、生产。听老人们说:战争年代,还碾过火药,为民族解放做出过贡献。
家乡的石碾,虽没有滇缅公路上、为抗战压路的石碾大,但它在我心目中并不矮小。
现今粮食加工实现了电器化,许多石碾已被拆除——搬放到了各大景区供人们体验。
我觉得乡村应保留几个石碾,这样可以方便村民生活,也能品味石碾食品的鲜香。对我来说,主要为留下点记忆和体验,为何要急着拆除呢?
40年没见到家乡的石碾了,中间虽多次回去过,可从没静下过心来,想着去看看并体验一下那熟悉的石碾,不免有些遗憾。
家乡的石碾,我推过它,吃着它碾压过的粮食长到了少年,也曾在碾盘上、碾棚里玩耍过,留下了许多欢乐和美好的记忆。
也不知石碾的现状如何?待闲暇下来,定要去看看伴我长大的那爿石碾,体验一下推碾的感觉,找寻一些儿时的记忆,感悟一下世事的沧桑……
2017.08.27于潍坊
【作者简介】魏瑞金,男,1966年生人,山东安丘人,1989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现在潍坊市城郊检察院工作。名利随缘慎追逐,升迁进退两相宜。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桦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