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朱同:《捉龟养驴》
【总第027504期】
1983年10月,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调到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工作。
1984年3至6月,在刚果英布鲁水电站和输电线路项目前期考察组任翻译。
1984年9月至1986年6月,在中水电公司突尼斯经理部任翻译,负责商务谈判和业务招揽工作。其间,还负责阿尔及利亚布库尔丹水坝工程合同谈判和开工准备工作。
1986年12月至1987年9月,在阿尔及利亚水坝工程项目部负责商务谈判工作。
1987年10月至1989年8月,在公司总部经营部任非洲地区经理,主要工作是临时出国参加项目投标,商务洽谈和陪同公司领导出访与欧洲公司洽谈合作和赴非洲做项目考察。
1989年9月至1990年9月,任公司在中非共和国姆巴利水电站工程项目副经理。
1991年1月至1994年1月,任公司驻西非办事处主任,负责布吉纳法索、马里、尼日尔、加纳、贝宁、多哥、科特迪瓦8个西非国家的项目管理和业务招揽工作。
1994年至1999年任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公司在世界各国驻外机构的协调管理工作,其间,兼任集团香港分公司在国内成立的中外合资羊绒公司外方总经理,多次赴欧美国家洽商羊绒产品出口业务。
2000年至2008年,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总办主任,每年多次出国洽谈业务或处理国外在建项目问题。
2008年6月至退休,调中地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工作范围与在中水电公司类同,都是国际工程。
平台推介:
朱同先生在两家国际公司三十多年工作生涯,足迹踏上过亚非欧美六十多个国家的土地。因朱同先生主要工作语言是法语,法国就去了六十多次。单是这丰富的经历,六十多个国家不同的遇见就让人心生艳羡了,更何况朱同先生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竭尽全力对企业负责为国家争光,这就更令人敬佩了。
朱同先生用平实、自然、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工作生活经历。让读者领略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的同时,更深入的了解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公司的荣誉、为了国家的利益在异国他乡尽心尽力的工作情况,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平素大家只得见海外工作人员的荣耀,这里可以读到他们工作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以及无私的付出。
这是一篇篇精彩纷呈的海外见闻,这是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心路历程。值得读者展卷品读,合卷拍案。
讲述精彩故事,记录传奇人生。资深法语翻译家、国际公司老总与您细说海外见闻......
捉 龟 养 驴
作者:朱同
阿尔及利亚滨临地中海,气候宜人,在被殖民时期号称是法国在北非的粮仓,葡萄酒窖和牧场。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在阿尔及利亚承建水坝时却没有看到这种景象。此时,阿尔及利亚已实行了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倒是很像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的光景,社会生产效率奇低,社会供应广泛不足,国营商场里空空如也。大家出工不出力,在农村体现得尤其充分。反正家家有足够的自留地,精力全留在自留地里,集体农庄的生产就那么回事了。可是如此一来,市场的蔬果,蛋奶,鱼肉生鲜等供应就成了大问题。我们从国内派出到工地的施工人员有小二百号人,市场日用品供应短缺可从国内随生产物资一同运来,但每天这二百口人要消耗的农副产品只能在当地解决。大米白面等粮食当地倒是供应充足且价格不高,很大一部分还是进口货,国家倒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时的阿尔及利亚每年石油出口不少赚汇,也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那时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月一百美元,听着确实不低,因为每月的国外工资也只有五六十美元。可当地牛羊肉价格每公斤要三-四十美元。青菜很少有供应,能买到大宗蔬菜就是葱头和土豆。有时去排队买鸡蛋,排到跟前最多卖你两托盘,只够留着做病号饭用。而我们在远离城市的山沟里施工,工地附近的小镇人口不过几千,虽有当地农民到食堂推销些自产的青菜,但充其量只够我们这么大的集体伙烧一锅菜汤用。也正是因为伙食费与工资倒挂,大家还都想从嘴里省出些伙食尾子留着买大件,因此,如何用有限的钱把伙食搞好还真是件头痛的事。也许有人会问,靠着地中海为什么不吃鱼虾呢?后勤人员动过这个脑筋,但后来发现在海滨城市的市场中有鱼虾供应,就是价格贵。地中海由于地理原因实际是个内海,盐度远高于东西两侧的印度洋和大西洋,鱼虾种类和量都远远少于其他海洋。虽然守着地中海,吃海鱼对大多数当地人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当地穆斯林不食淡水鱼)。不管怎样,出门在外,吃好喝好才能不想家。为此,工地后勤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想把伙食搞好,可面对如此的市场供应还真是件挺难的事。还好,就吃而言,舌尖上的功夫历来难不倒中国人。
修水坝自然是在有河流的地方,有河流就应有鱼,当地人不食,我们吃啊。冲着这个想法,工地人们找来鱼具,打算利用轮休或晚饭后的一点时间去捉点鱼以补充食堂的蛋白质不足问题。可这吃鱼梦想没两天就破灭了。修坝拦蓄的这条河是条季节河,雨季水挺大甚至能形成洪水泛滥,可到了旱季,水量少得如小孩尿尿。这样的河里哪里有鱼?!第一天去捉鱼的人空手而归。有几人不甘心,第二天吃过晚饭又沿河往上游多走几里,总想发现个小湖,水塘什么的。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可是满载而归,所带出去的几只水桶都装得滿满扛在肩上回来了。真是鱼吗?非也。原来水塘没找到,却发现小河两岸树丛草地上有不少搪瓷碗大小的旱龟,很快就把几只水桶装满了。这几人回到营地借伙房,当晚就把这几十只龟给干掉了。消息传开,每天晚饭后大家出去捉龟成了常态。不久,伙房旁的空地上堆起的龟壳已有两米高一堆。
一日,当地一来卖青菜的农民发现了龟壳回去告诉了镇长。镇长闻讯来工地找到领导一定要讨个说法,因为地当人把龟是奉为神物,人家心目中的神竟然让中国人都给吃了,这是何道理!工地领导这个道歉呀,赔了一车的不是。保证今后不许下属再去捉龟并让把龟壳赶快都埋掉。其实吃龟也是好景不长,没多久,水坝工地上下游凡能走到的地方,龟已被捉净吃完了。此时,大家正愁接下来拿什么打牙祭呢。
镇长见工地领导致歉态度诚恳,表示非常理解这二百外来户伙食上的困难,故不再追究什么,临走时却悄悄问翻译,中国人吃驴吗?翻译将此转告领导,领导一听,说有驴肉吃好啊,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吗!看,又把神物列在食谱上了。领导让翻译赶紧问什么价。镇长说100第纳尔(折合20美元)。领导一听马上摇头说,这没比牛肉便宜多少啊。镇长见领导摇头表示不解,说100第纳尔一头驴还嫌贵吗?是翻译只给领导说了价格却没说单位,一词之差,差点误了大家改善伙食的大事。领导一听一头驴的价钱还没有一公斤牛肉贵,还犹豫什么,立刻表示中国人吃驴,就这价钱有几头要几头。当地人不吃驴,难怪我们常看到山里有老驴在悠闲地吃草也无人看管。原来是当地人养驴只用于日常驮重干杂活,当驴老了干不动活时就牵到山里一放,让其自然老去。现在既然有人要,给几个钱都是赚。
中午饭还没吃完,镇长就牵了头驴来,交到伙房拿钱走人了。可是伙房的几位师傅却犯了难,做了一辈子的饭可从未杀过驴,真不知如何下手。饭堂里吃饭的人们见有老阿送驴来,纷纷围拢过来观看。见师傅们犯难,翻译组长老李自告奋勇站出来说杀驴的事他包了。人群爆发出一片惊叹和掌声。惊叹的是一介看似文弱的书生敢动刀杀驴,掌声则是庆幸晚上有驴肉大餐吃了。午饭后稍适休息大家都去上工,不知这李翻译下午是如何把驴杀的,大家的关注点全在晚饭的红烧驴肉上了。伙房还特意为工地领导们送上一份酱驴宝钱肉,弄得领导们哭笑不得,也专门吩咐伙房: 以后少整这事。
中国人吃驴的消息一经传开,了不得喽,十里八乡凡家中有要老放的驴全不放了,都给工地牵来换钱。开始的时候,伙房师傅们高兴,因为不会再有人因伙食寡淡骂街了。我们也高兴,因为既节省了火食费又有了吃不完的肉。头俩月,伙房师傅们变着样地想把驴肉做好吃了,可必竟是些老得不能再老的驴,做来做去只有红烧酱着吃大家还能接受,可时间一长,就这酱驴肉也食之如柴了。然而,消息越传越远,还有几十公里外的老阿往工地送驴。此时,伙房后面小树林已经拴着十几头驴了。負责杀驴的李翻译一再和老阿解释驴已经够多了,实在不能再收了,不是钱的问题。老阿听的明白,反正老远给你牵来了,本来也是要放驴归山的,多一句话没有,放下驴扭头走啦。李翻译则更懊恼,因自从揽了杀驴这活儿,正差都放下啦,杀驴的间歇还得帮伙房去喂养那群待杀的驴。
作者简介
朱同,1955年4月生于北京。曾下乡当过知青。82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外语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外经工作,在国外工作多年。曾担任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总经理助理,08年调中地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至退休。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学英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