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史记】令狐德棻:《周书》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上)
令狐德棻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他不仅主修了《周书》,其实唐初所修八史都是在他的建议下得以实施者。而唐初朝廷对文献的搜集也同样是他提出的建议,此事见载于《旧唐书》中:“时承丧乱之余,经籍亡逸,德棻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数年间,群书略备。德棻尝从容言於高祖曰:'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陛上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如臣愚见,并请修之。’高祖然其奏。”
经过隋末的战争,使得书籍大量消亡,令狐德棻认为如果不加快搜集,很多史料就彻底消失,而今后想撰写正史也就难找到历史依据。于是他建议高祖李渊由朝廷出钱在民间购买稀见文献,同时安排一些写手把买不到的文献抄录下来,李渊接受了他的建议,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就变得十分丰富。
令狐德棻撰《周书》五十卷 明万历三十二年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本
但令狐德棻建议朝廷搜集书籍不是为了藏而藏,他认为近百年来的各国史料还是消失了很多,好在当今的老者还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所以他建议要加快修撰正史,以便让修出的正史除了历史史料外还有口述材料。他为了说动李渊,令狐德棻认为唐朝是接续隋朝而来者,而隋则跟北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他建议应当将修正史的事情早一些开展起来,由此而证明李渊建立唐朝是合乎历史规律的延续。也许正是这个观念打动了高祖,故高祖立即下令正式开始修史。
高祖所下修书谕旨记载于《旧唐书》中,其前面一大段话讲述的是从周朝以来的历史沿革,而后提到隋朝取代了北周,而唐朝又是隋朝的合法继承。所以他觉得盛世修典,于是安排官员开始修魏史、周史、隋史等等。而高祖的这篇诏书把每一史的主抓人都列了出来:“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可修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可修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魏徵可修齐史,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可修陈史。”
令狐德棻撰《周书》五十卷 清嘉道間古吳書業趙氏刻本,卷首
从这个设计方案看,唐高祖的确要下大力气修撰正史,而其中的周史则由令狐德棻和庾俭共同修撰。但是,《旧唐书》中又说:“瑀等受诏,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安排了这么多大臣来撰写正史,花费了几年时间,竟然没有结果就罢休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旧唐书》中未作解释,而《新唐书》中则说了这样一段话:“于是诏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主魏,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主隋,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主梁,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徵主齐,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文学姚思廉主陈,侍中陈叔达、太史令庾俭及德棻主周。整振论撰,多历年不能就,罢之。”
《新唐书》中的所言基本是复述了《旧唐书》中安排哪些大臣来修哪一史,但为什么几年后停修,《新唐书》也仅称“整振论撰,多历年不能就,罢之”。为什么费了几年功夫就此罢了,《新唐书》中同样未作解释。而赵政所撰《<周书>考论》一文中作出了如下推测:“这次修撰之所以没有成功,其直接原因恐怕是准备工作尚未就绪,修史条件还不成熟所致。高祖武德年间,书籍征集工作尚未完成,修史所需典籍文献的大量缺失,使这次修撰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令狐德棻撰《周书》五十卷 清嘉道間古吳書業趙氏刻本,书牌
既然前面提到令狐德棻向高祖提出建议由朝廷出钱广泛地搜集书籍,那为什么又说书籍征集工作尚未完成呢?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讲到这样一件事:“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唐大德五年,唐王朝通过战争搜集到了一批书籍,而后用船从洛阳运往首都长安。在运输过程中船撞到了暗礁,这一大批典籍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也许这就是唐初修史时材料缺乏的原因之一吧。因为这件事,使唐初第一次修撰五史未能成功,然牛润珍、吴海兰、何晓涛所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隋唐卷》则认为:“武德五年(622年),令狐德棻等奉命撰修魏、齐、周、隋、梁、陈诸代史,虽然'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但这件中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它一方面为唐朝修史开了一个头,修史工作由此被提上日程;另一方面又第一次聚集了唐代朝廷中的文史之才,史家群体初现端倪。”而能够出现这种重要的修史局面,同时又能聚集一大批史学人才,这当然跟令狐德棻的建议有着直接的关系。故瞿林东在《令狐德棻和唐初史学》一文中夸赞说:“令狐德棻是唐初的一位史家。他虽然不象刘知几、吴兢、杜佑那样受到后人重视,也不象姚思廉、李延寿那样常为人们所论及;但他却对唐初史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为唐代史学的开山。”
令狐德棻撰《周书》五十卷明万历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刻本
关于令狐德棻的生平,《旧唐书》中有如下简述:“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隋鸿胪少卿熙之子也。先居敦煌,代为河西右族。德棻博涉文史,早知名。大业末,为药城长,以世乱不就职。及义旗建,淮安王神通据太平宫,自称总管,以德棻为记室参军。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年,转起居舍人,甚见亲待。五年,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
令狐家族为什么居住在偏远的敦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令狐氏》中称:“汉建威将军迈,与翟义起兵讨王莽,兵败死之。三子:伯友、文公、称,皆奔敦煌。伯友入龟兹,文公入疏勒,称为故吏所匿,遂居郊谷。”看来令狐祖上曾起兵讨伐王莽,因兵败而死,而他的三个儿子都逃到了敦煌,而对于令狐一姓的来由,《元和姓纂》中称:“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有毕万,仕晋,孙魏犫武子生颗,别封令狐,因氏焉。生颉。”看来令狐氏乃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而《令狐梅墓志》中称:“得姓于周定王十三年魏文子食菜于令狐,因以为氏。”
南北朝时期,敦煌望族令狐氏中的令狐整走出敦煌地区,居住到了长安一带。令狐整曾任北周骠骑大将军,后来令狐整的儿子令狐熙在北周时任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入隋任鸿胪少卿,封武康郡公。而令狐熙有四个儿子,其中小儿子令狐德棻最为著名。关于他所作出的业绩,马志祥在《<唐令狐览墓志>考释——兼谈令狐氏之衍变》一文中有如下总结:“其一,奏请购募天下书;其二,修史,曾主编《周书》,还参与了晋、梁、陈诸史及《新礼》《氏族志》的编纂。其与西晋哲学家傅玄、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山水画家范宽被称为耀州'一圣四杰’。”
孙诒让《周书斠补》四卷 存卷一至二 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虽然李渊时期朝廷修正史之事未能完成,而李世民继位后,这件事再次得以实施。《新唐书》中称:“贞观三年,复诏撰定。议者以魏有魏收、魏澹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德棻更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次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次齐史,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陈二史,秘书监魏徵次隋史,左仆射房玄龄总监。修撰之原,自德棻发之。”
贞观三年,唐太宗下诏命大臣撰写正史,有人认为魏史已有现成不用再写,而其他几史仍然要予以编撰。此次令狐德棻分到的任务仍然是周史,而皇上给他安排了两位助手,虽然这些史书仍然是分配给了不同的人,但该《新唐书》中仍然明确地说,令狐德棻才是唐初朝廷撰写正史的发起人。到了贞观十年,《周书》及梁、陈、齐、隋五史同时编撰完成。
在耀县中心看到了大牌坊
关于《周书》所记录历史的范畴,仓修良主编的《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收有高振铎所撰《周书》一篇,此文中称:“《周书》从宇文泰控制西魏记起,东有东魏,同时存在的政权还有割据江淮以南的梁,后来北周取代西魏,北齐灭东魏,南方陈灭梁。在48年的时间里有六个政权先后或同时存在,史事错综复杂,头绪纷繁。但《周书》却能把这几国大事联带记述得十分清楚。”
北周在公元557年灭掉北齐而建立者,24年后,梁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故北周存在的时间很短,但那个时段城头变换大王旗,能够叙述清各个地方格局政权的关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夸赞令狐德棻主纂的《周书》能够清晰地表明各国之间相互的关系:“当后周时区域瓜分,列国鼎沸,北则有东魏、高齐,南则有梁、陈。迁革废兴,岁更月异,《周书》本纪一一书之,使阅者一览了然。”
奇异的天象
高振铎在文中给《周书》列出了七条编纂特点,其中第五条是“重视对史官的记述”,该节中首先称:“令狐德棻是唐初的杰出史学家,因而他对西魏、北周的史官们也有着特殊感情。例如列传第三十记苏亮、柳虯等9人,竟有6人是著作郎,编修国史或起居注。”而后,高振铎总结道:“(列传第三十)这篇列传实际是未标史学专传的史官列传。”而对于北周的这些史官,令狐德棻重点讲述了柳虯,他在《周书》中引用了柳虯在大统四年给宇文泰上疏中的所言:
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为监诫也。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彰善瘅恶,以树风声。故南史抗节,表崔杼之罪;董狐书法,明赵盾之愆。是知直笔于朝,其来久矣。而汉魏已还,密为记注,徒闻后世,无益当时,非所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者也。且著述之人,密书其事,纵能直笔,人莫之知。何止物生横议,亦自异端互起。故班固致受金之名,陈寿有求米之论。著汉魏者,非一氏;造晋史者,至数家。后代纷纭,莫知准的。
前方是高高的大桥
这段话讲述的是史官就应有的责任,而秉笔直书乃是做为史官的最基本品格,而宇文泰同意了柳虯的所言。令狐德棻详载这段事,他也正是想借前代史官之口来表达自己的史学观念。
终于找对了目标
但是因为北周国祚很短,再加上格局政权变换很快,相应史料的缺失,使得《周书》的撰写颇为困难。杜维运在《中国史学史》中讲到了这一点:“唐初修周史时,有关宇文周一代的文献资料,极为缺乏。所能根据者,主要为西魏史官柳虯所修的起居注(也可能有周代史官续修者)及隋代牛弘未写成的十八卷《周史》。德棻以此为基础,'旁征简牍’,写成此帙,已甚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