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沙罗,19世纪与世无争的油画大师,印象派真正的精神领袖
文·段宏刚
题材要高贵,构图要平衡,素描要准确,色彩要和谐,这是自18世纪中后期以来,从法国诞生的、受官方支持的“新古典主义”画派的艺术宣言,所有违背这个艺术宣言的画家和作品,都被看作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路子”画法。
面对“新古典主义”画风的流行,以及学院派美术沙龙的排斥,1874年春天,31名有个性有想法的年轻画家拿出自己的新作,自筹资金在巴黎卡普辛大街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一场小画展,后来,美术史家把这次画展称作“第一届印象派画展”,由此,19世纪又增添了一个新画派,它就是在世界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印象派”,这个画派的诞生,即刻拉开了新生画家跟学院派画家相互较劲的序幕。
毕沙罗《森林浴者》
="bjh-image-caption>
31名参展画家主要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塞尚、西斯莱、德加、巴齐耶、科罗、莫里索等人,他们都是漂泊在巴黎街头的民间画家,无数次抱着极大热情拿着自己的画作去参加美术沙龙,被无数次拒之门外。
于是,他们决定抱团取暖,成立一个艺术社团相互交流,自己举办画展,跟学院派分庭抗礼。在经费不足的状况下,他们齐心协力四处筹钱,定期把画展举办下来,直到打动一些画商愿意销售他们的画作,让个人生活不再受穷,他们才算真正进入了自由创作阶段。
几十年后,这批画家改写了美术史,在欧洲乃至全球画坛享有盛名,每一位都成为独树一帜的油画大师,而昔日以安格尔为首的如日中天的新古典主义,则迅速淹没在历史里。
德加《蓝色舞者》
="bjh-image-caption>
这批年轻画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在艺术上如果不去主动探索和创新,老是陈陈相因的话,最终只是死路一条。
印象派画家总共举办了8次画展,只有在最后两次画展中卖掉了几幅画,直到20世纪初期,印象派作品才受到美术评论家和收藏家的重视。遗憾的是,大多数印象派画家在20世纪初期,甚至更早时间就离开了人世,并没有看到自己的画作被收藏家买走换来了真金白银,只有莫奈(1840年——1926年)、德加(1834年——1917年)、雷诺阿(1841年——1919年)三位,在人生暮年享受到了创作艺术带来的优渥生活。
印象派画家穷其一生所要做的,正是要打破新古典主义教条式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式,让艺术成为纯粹的艺术,成为大众的艺术,而不是跟在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后面讲述陈词滥调的故事。
雷诺阿《手拿雏菊的姑娘》
="bjh-image-caption>
在印象派画家眼里,艺术家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画室,带着饱满的艺术激情深入到原野、乡村和街头,认真观察光源照射在物象上后,色、光、影在自然中的冷暖变化,并把这种美妙变化迅速而准确地记录在画布上,留下一瞬间的生动而永恒的图像。
毕竟,油画的造型语言在此时已经近乎完美,几乎失去了开拓的空间,唯有独辟蹊径,方可对得起艺术家的身份。
正是印象派画家的不懈努力,让“写生”成为一种潮流,一直影响和延续到现在。不得不说,写生是印象派画家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
由于每个人的艺术个性和创作方式不同,整体来看,印象派的艺术风格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重视光影关系和色彩构成的画法,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二是重视造型结构与素描关系的画法,以德加为代表。三是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并突出笔触动感的画法,毕沙罗(1830年——1903年)无疑是第三种画法的开创者。
莫奈《持阳伞的女子》
="bjh-image-caption>
实际上,人们提起印象派,首先会想到擅长制造“光影交响曲”的莫奈,会想到设色奔放瑰丽让画面具有明快效果的雷诺阿,也会想到善于吸收东方绘画元素用线条造型的马奈,还会想到长于创作造型精准肢体语言丰富的芭蕾舞女的德加,而对毕沙罗,几乎没有深刻的印象。
这源于毕沙罗是一位与世无争的画家,他在印象派所有画家里年龄最大,始终扮演着“老好人”与“和事老”的角色,像粘合剂一样把印象派所有成员联结在一起,一起向着心中的艺术使命不断冲击。
并且,毕沙罗生性随和敦厚,胸怀广阔,精神顽强,常常能以“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态度,认真看待每个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把其中的优点融会贯通。这种做法让他在印象派里有极好的人缘,所以,印象派总共举办的8次画展,他一次都没有遗漏。
库尔贝《沐浴》
="bjh-image-caption>
出生在法国犹太商人家庭的毕沙罗,本可以继承家业,做一名衣食无忧的商人,但他醉心于艺术,在22岁做出了“弃商从艺”的决定,独身一人来到巴黎寻求机会。
艺术氛围浓郁的大巴黎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年轻的毕沙罗几乎看花了眼,最初,他觉得“写实主义”画家柯罗(1796年——1875年)的风景画不错,主动拜在柯罗门下学习。柯罗很满意虚心好学的毕沙罗,认为自己遇到了一名可塑之才。
然而,几年后,毕沙罗接触到米勒(1814年——1875年)和库尔贝(1819年——1877年)两位“现实主义”大师的肖像画后,一下子心醉神迷,开始投入极大热情和精力临摹起来,会不自觉地在创作中流露出他们的风格,这让柯罗看到后非常不满,认为这个弟子不专一,不懂得尊重老师。
马奈《吹笛少年》
="bjh-image-caption>
随着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及“巴黎公社”建立,法国即刻变成了是非之地,为躲避战乱,年过40的毕沙罗漂洋过海来到英国,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小他10岁的莫奈,通过莫奈的引荐,他又结识了德加、雷诺阿、塞尚、巴齐耶等画家,从此,跟“印象派”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来大家都对此时期“新古典主义”的泥古不化,“浪漫主义”的虚张声势感到了审美疲劳。当毕沙罗看到莫奈和其他画家们,喜欢用绚丽明快的色彩,奔放颤动的笔触,光怪陆离的光影关系,来创作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油画作品时,他被深深震撼了,认定这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艺术风格,随即把自己的命运跟印象派绑在了一起。
毕沙罗由于之前跟随柯罗和库尔贝等名家练出了非常扎实的写实功底和素描水准,又加上他对色彩很敏感,所以,在绘画创作里他完全能做到随心所欲,能把许多不同风格兼收并蓄进来,最终形成了他所追求的“纯净、简洁、敦厚、柔和、自由、自发性和新鲜感”的综合审美特征。
毕沙罗风景画
="bjh-image-caption>
风景画是毕沙罗的第一追求目标,他一生都在用不同技法来实践风景画的创作。在生命暮年,他甚至放下身段,跟着比他小30岁的画家修拉学习“点彩法”,采用细小的、不规则的纯色色点给物象造型,来突出画面斑驳迷离的视觉张力,这让他的创作又上一层楼。他这种画法在后来直接开启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1869年——1954年)创作灵感。
综合来看,毕沙罗是所有印象派画家里风景画成就最高的画家,他的风景画笔触沉稳均匀,色块厚重饱满,光影斑驳丰富,在色调的冷暖过度上很自然,流露出幽静恬淡,却不失明快壮丽的艺术胜境,让观者百看不厌。
塞尚《玩纸牌者》
="bjh-image-caption>
面对毕沙罗创造出来的艺术高度,许多画家由衷佩服。在毕沙罗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后印象派”大师高更(1848年——1903年)说:毕沙罗先生,他是我的老师。
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与世长辞,时隔三年,另一名后印象派大师塞尚(1839年——1906年)为自己举办了一个总结性的大画展,在作品图录的扉页上,塞尚恭敬地签上了几个字: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画展过后不久,塞尚也去世了。
关于绘画,毕沙罗有一句名言:一切事物都有美,问题在于怎样把它表现出来。
怎样去表现?毕沙罗并没有说,他只是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了。博采众长后才能熔古铸今,在艺术中找到自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