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
同事有给孩子改名的想法,问询建议,我说,读一读《诗经》吧,近几年见过不少从诗经中选名字的,有很好的寓意,并且不容易重名,像“彩星”“北辰”等,而且“女诗经男楚辞”,有女孩的妈妈也正合适读《诗经》。
除了课本中学过的那几篇《关雎》《蒹葭》,《君子于役》外,《诗经》其他的篇目真没有读过。
“不如直接买一本儿书,我们一起看”,“书非借不能读也”,她买了,自己读得恐怕比自己的书还有效率。
“没来书的这几天,可以看一下《成语词典》,成语也是取名的一个途径”。记得电视里有“冰清玉洁”四姐妹,就是最经典的孪生姐妹名字。有两个同学不约而同给女儿取名“一鸣”,取意“一鸣惊人”也来自成语。叫“宇轩”的也有成语的痕迹。
每每起名,最先想到的是翻字典,词典,平时说的词语太熟悉,重名的太多,不得不再次将词典翻上几遍,既要喊起来上口,又要写起来容易,杜绝生僻字,还要有不错的寓意。
据说踩生和取名都很重要。娃面世后,除妈妈和医生外,他第一个见到谁,就可能像谁,那个人就是踩生的人。这个几乎可以引领新生儿一生的重要角色,有时要孕妈妈“钦定”,这既是对新生儿的美好期许,也是对“踩生人”的高度认可。
名字是一个人的标签,一般也都很谨慎。不过,穷苦人家养娃很艰难,会取一些好活下去、好拉扯大的名字,比如“狗剩,狗,猫,兽”甚至有“臭屎儿,屎克螂”等,有一些名字简直不像是小名,倒像是外号儿,长大后不能当面叫的。
同一辈儿的中年人出生时还未分田到户,于是有了“马,牛,车,骡儿,田”这样的一套班子,拥有这套劳动的资本,日子肯定能过得好。
有一点不太好,小名叫响了,真名却不知道了。所以骡哥的孙子干脆就不再起小名儿,只取一个大名儿,免得被小名掩盖真名一辈子。当然,骡哥读书时间不够长,倘若读十多年的书,大号就容易叫起来。
反正上一辈深受其害的人家就彻底厌恶了小名儿,哪怕有的小名儿也很美,也不会取了。
时代不同,起名区别也很大,相当一段时间两字儿的姓名,重名者甚多,像“李华”“张伟”,人群里一叫,可能会有很多人答应,为杜绝重名,如今报户口时,不提倡两字儿姓名,甚至两字的不给上户口。
说起上户口,一次跟着表弟去上户口,前面一个上户口的人报出名字,工作人员眉头一皱,感觉不够好,直接建议换字,那个年轻的父亲支支吾吾,深思熟虑的名字怎么就被质疑并且想要修改?结果不知如何,我总认为起名是父母的权力,应该尊重。就算是找人帮忙取名,帮忙的人最好也起几个名字,让其选择。对方全权委托,名字也许不错,但感觉仍有侵权之嫌。
当然这样侵权,我的确也有过不止一次,一说出来,他们就没有什么异议。名字多数都是自己感觉,按个人理解去解读,尽量展示更直白的含义。
名字不过是个记号,叫啥都一样,记得为了杜绝重名,当时办公室老师出主意说,可以叫“某某A”即便重名,你也是第一个“A”,哈哈,真有意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