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石店村的老街巷上,有一张1960年的生产计划表 2024-05-04 03:22:35 壁报,是过去很流行的一种宣传方式。不管城市还是乡村、企业还是学校,都经常把要公之于众的信息张贴或者书写在墙壁上,以此称之为“壁报”,其中以毛笔在白墙上书写的形式较为常见。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学校里的“黑板报”之外,其他的壁报大多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让位于各种各样的电子显示屏或者公开栏。不过,在一些村庄的老街巷上,还是能看到它们的痕迹。而在胶东半岛的腹地,威海乳山市崖子镇境内的马石店村,就有这样一条老街巷。 马石店是乳山西北部的大村,也曾经是同名的乡镇的驻地,胶东有名的马石山就在附近不远。这个村庄大致分为两部分,东边是比较新的建筑区,银行、邮政、电信等机构都在这一区域。西边则是老房子片区,在中间有一条老街巷。老街巷南北两侧自然都是老房子,北侧的房子都是门朝街,南侧的房子多数是背朝街。背朝街的这一连片的白墙,在过去就是书写壁报的理想场所。 笔者第一次去马石店村的时候,就从这条老街巷上走过。当时虽然也留意到了墙上的黑字,但并没有仔细查看。前段时间再去的时候,认真阅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上面的主要内容是1960年的生产计划表,距离现在已经过了60多年了。因为年代久远,墙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不过仍能看出大概项目,五列的抬头分别是“作物名称”、“亩数”、“单产”、“总产”、“备注”。前三行的内容分别是:小麦、豌豆和(春)玉米,当时小麦的亩产量写的是320斤。 除了生产计划表之外,墙上还有预算分配计划表,农业、林业、果业、蚕业(马石店丘陵多,柞树多,过去养蚕)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分配情况,在上面都有记录,只不过具体数字已经看不太清了。生产计划按说在大集体时期每年都有,为何马石店村壁报上的信息只停留在1960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暂时没有打听到合适的老人,暂时不得而知。推测可能是村里后来都写在纸上了吧。 在那个年代,生产队的会计,算是农村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做计划、写壁报的活也一般由他们来做。老辈人都有毛笔字基础,即便是村里的会计,写出来的字也相当耐看。60多年前的壁报虽然还在,但曾经读过壁报的人们却大多已经故去。壁报所在的这条老街巷大概有百米左右的长度,沿街约有二三十栋房子,如今很多已经空了出来。此情此景,令人慨叹。 赞 (0) 相关推荐 培庄石马涧:石江的另一种滋味 过了石江集镇,就是培庄村.石马涧掩映在千峦万嶂中. 走一程仄仄平平,高高低低.林中的小径不时兀现棕榈杉树木桥,三根一架,藤蔓一束,就地取材,踩上去耀耀动,又跃起童年隐秘的喜悦:终于离脱了千般羁绊,可以 ... 村物之诗:8月25日马店村史记 马店村不远 雨中上国道 右转即是 雨刷器嚓嚓 前方 总有一小块模糊不清 我们仍可以看到前方 前方,左侧右侧 依次是山影,绿树,灌木 水在涨起的河沟升起薄薄的雾 白色塑料袋沉浮 标语墙与计生有关 与时代 ... 马石店,这个小村有个“豪宅”曾是许世友指挥所旧址 马石店村位于崖子镇西部,309国道与高马公路交汇处,村南这个小山包叫啥谁知道? 村西北和东南部为山岭,中部是河谷平原,村庄依谷傍河. 据说明朝洪武年间,初姓从烟台初家庄迁到此地定居,因村南有马石山,村 ... 广州最大的城中村!石牌村曾是很多人在广州努力奋斗的开始! 说起城中村--石牌村 不知是多少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个"家" 亦或是外地人员来广州的第一个落脚点 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房租便宜 所以成为了很多人的第一选择 交通便利 作为广州最大也是历 ... 黟县:西递像艘船,九十九街巷。民居为舱屋,石坊做船头。 安徽省黟县东南部有西递古村.村落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西递村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 ... 随笔:一个“老”字了得 一个"老"字了得 当我翻开澄石所著的<风韵>一书,细细读来,那封存于我脑海深处的老阜城街印象,就象巨浪翻卷起的历史沉淀,让我难以忘怀.我顺着文中满篇累牍"老& ... 老城旧事:那些有意思的潍县城老街巷名字(上) 前言 令我意外的是,前不久发的<老城旧事:那些有意思的东关老街巷名字>得到了很多人浏览和转发,一些人留言或者私聊与我,提供各种材料,在这里一并感谢.也有人告诉我说,为何不写写潍城老街巷的由 ... 想做好镇店一锅汤,看一下老菜谱上的两个配方,食材搭配很关键! 想做好镇店一锅汤,看一下老菜谱上的两个配方,食材搭配很关键! 中新网湖北 湖北新闻网 钟祥市客店镇朝阳店村六成贫困户种上“洋硒早” 客商观看新加工的"洋硒早"大米 中新网湖北新闻12月10日电 (赵自云)12月9日,暖阳如春.钟祥市客店镇朝阳店村脱贫户邵志华请来4位装修师傅为他的新楼房刮仿瓷涂料,过往的乡亲们纷 ... 苏州老街巷之(17)——上塘街 苏州老街巷之(17)--上塘街 上塘街东自山塘街牌坊的渡僧桥开始,西至上津桥,七百多米,宽处也有24米,平日里车流较大,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本是一条有着辉煌历史的老路.还好东头是热闹的山塘街口,山塘街在苏 ... 网红火锅店“哥老官”上黑榜,牛蛙检出禁用兽药 市场监管部门抽检结果通报 12月14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公布最新食品安全抽检结果,网红火锅店"哥老官"意外上了黑榜,上榜原因是食客几乎必点的牛蛙在杭州滨江区一家门店检出含有禁用兽药 ... 潍坊老街巷印象:八仙巷(上) 友情提示:本文1200字左右,阅读需6-8分钟 潍坊老街巷:八仙巷 导语: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的需要,有很多老街巷已经离开我们而去,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追忆它们只能通过老照片了.... ... 结棍!老底子上海宁最爱的48种传统小吃,全被国家点名表扬 结棍啊 ! 阿拉上海自古以来就是吃货天堂! 羊肉烧酒.枫泾丁蹄.国际饭店京帮点心. 真如羊肉.鼎丰腐乳.叶榭软糕. 小绍兴白斩鸡.奶油五香豆. 三林酱菜.南翔小笼. 重阳糕...... 这些被列为&q ... 十陵大运村改造得怎么样了?百张现场图片请市民点评(上) 4月初,大运会延期举办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被丢入成都的舆论场,一时间激起讨论无数.在众说纷纭中,UP君发现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东安湖区域的打造以及十陵(大运村)片区的改造. 不过随着这几日2021年 ... 农村老房子上面的老瓦有什么功效呢,老农说老瓦能治病 农村老人说"老房子上的老瓦能治病"是不是真的,那能治什么病呢?在农村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可以被用来治病,在中药宝典里面,确实有很多让人大开眼界的物品,让你想象不到居然可以用来入药 ...
壁报,是过去很流行的一种宣传方式。不管城市还是乡村、企业还是学校,都经常把要公之于众的信息张贴或者书写在墙壁上,以此称之为“壁报”,其中以毛笔在白墙上书写的形式较为常见。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学校里的“黑板报”之外,其他的壁报大多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让位于各种各样的电子显示屏或者公开栏。不过,在一些村庄的老街巷上,还是能看到它们的痕迹。而在胶东半岛的腹地,威海乳山市崖子镇境内的马石店村,就有这样一条老街巷。 马石店是乳山西北部的大村,也曾经是同名的乡镇的驻地,胶东有名的马石山就在附近不远。这个村庄大致分为两部分,东边是比较新的建筑区,银行、邮政、电信等机构都在这一区域。西边则是老房子片区,在中间有一条老街巷。老街巷南北两侧自然都是老房子,北侧的房子都是门朝街,南侧的房子多数是背朝街。背朝街的这一连片的白墙,在过去就是书写壁报的理想场所。 笔者第一次去马石店村的时候,就从这条老街巷上走过。当时虽然也留意到了墙上的黑字,但并没有仔细查看。前段时间再去的时候,认真阅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上面的主要内容是1960年的生产计划表,距离现在已经过了60多年了。因为年代久远,墙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不过仍能看出大概项目,五列的抬头分别是“作物名称”、“亩数”、“单产”、“总产”、“备注”。前三行的内容分别是:小麦、豌豆和(春)玉米,当时小麦的亩产量写的是320斤。 除了生产计划表之外,墙上还有预算分配计划表,农业、林业、果业、蚕业(马石店丘陵多,柞树多,过去养蚕)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分配情况,在上面都有记录,只不过具体数字已经看不太清了。生产计划按说在大集体时期每年都有,为何马石店村壁报上的信息只停留在1960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暂时没有打听到合适的老人,暂时不得而知。推测可能是村里后来都写在纸上了吧。 在那个年代,生产队的会计,算是农村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做计划、写壁报的活也一般由他们来做。老辈人都有毛笔字基础,即便是村里的会计,写出来的字也相当耐看。60多年前的壁报虽然还在,但曾经读过壁报的人们却大多已经故去。壁报所在的这条老街巷大概有百米左右的长度,沿街约有二三十栋房子,如今很多已经空了出来。此情此景,令人慨叹。
壁报,是过去很流行的一种宣传方式。不管城市还是乡村、企业还是学校,都经常把要公之于众的信息张贴或者书写在墙壁上,以此称之为“壁报”,其中以毛笔在白墙上书写的形式较为常见。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学校里的“黑板报”之外,其他的壁报大多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让位于各种各样的电子显示屏或者公开栏。不过,在一些村庄的老街巷上,还是能看到它们的痕迹。而在胶东半岛的腹地,威海乳山市崖子镇境内的马石店村,就有这样一条老街巷。 马石店是乳山西北部的大村,也曾经是同名的乡镇的驻地,胶东有名的马石山就在附近不远。这个村庄大致分为两部分,东边是比较新的建筑区,银行、邮政、电信等机构都在这一区域。西边则是老房子片区,在中间有一条老街巷。老街巷南北两侧自然都是老房子,北侧的房子都是门朝街,南侧的房子多数是背朝街。背朝街的这一连片的白墙,在过去就是书写壁报的理想场所。 笔者第一次去马石店村的时候,就从这条老街巷上走过。当时虽然也留意到了墙上的黑字,但并没有仔细查看。前段时间再去的时候,认真阅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上面的主要内容是1960年的生产计划表,距离现在已经过了60多年了。因为年代久远,墙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不过仍能看出大概项目,五列的抬头分别是“作物名称”、“亩数”、“单产”、“总产”、“备注”。前三行的内容分别是:小麦、豌豆和(春)玉米,当时小麦的亩产量写的是320斤。 除了生产计划表之外,墙上还有预算分配计划表,农业、林业、果业、蚕业(马石店丘陵多,柞树多,过去养蚕)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分配情况,在上面都有记录,只不过具体数字已经看不太清了。生产计划按说在大集体时期每年都有,为何马石店村壁报上的信息只停留在1960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暂时没有打听到合适的老人,暂时不得而知。推测可能是村里后来都写在纸上了吧。 在那个年代,生产队的会计,算是农村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做计划、写壁报的活也一般由他们来做。老辈人都有毛笔字基础,即便是村里的会计,写出来的字也相当耐看。60多年前的壁报虽然还在,但曾经读过壁报的人们却大多已经故去。壁报所在的这条老街巷大概有百米左右的长度,沿街约有二三十栋房子,如今很多已经空了出来。此情此景,令人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