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立秋 | 秋后常按这4个穴位,精神足病自消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被炎热的暑天折磨了这么久,7号终于要立秋了。不过,虽然立秋,但夏季的暑气未消。
中医里说,长夏在五行属土,对应脾,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到湿气的影响,则会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也就是说,立秋后容易引起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
古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所以我们要顺应四季: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颐养长生,内安外健。
立秋后常按这四个穴位,不仅增强抵抗,让你打败“秋老虎”,还能充沛精力,提高免疫。
入秋后天气会逐渐由暑湿转为秋燥,而秋燥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此季还是慢性气管炎的高发期,特别是老年人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平时除了可以做做穴位按摩以外,还要注意空气流通,多锻炼身体,尽量保持饮食清淡,提高身体免疫力。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居室干净整洁,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
具有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
按摩前全身放松、舌尖抵上腭,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末伏时期的感冒仍是暑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即在热的环境下,人体汗毛孔开放,汗液外泄,而又感受了风邪引起感冒。从中医角度讲,这是因为伏天机体能量消耗大,人体免疫力下降所致。不少市民头伏、中伏都没有被暑热击倒,但末伏时却撑不住了,主要和前段时间抵抗力透支过多,近期疏于保健有关。
该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
“足三里”是强身健体、养胃败火的黄金穴。
最常用的按摩方式之一是,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节的背面作为着力点,或者手自然展开,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立秋后气温逐渐有所回降,人的脾胃功能也逐渐恢复,比起夏季来食欲明显好转,加之秋季也需要补充一些脂肪以备冬天御寒,因此,立秋后正是进食肉类、贴秋膘的好时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体重增加最快的时候,如果不注重荤素搭配,摄入过多高蛋白食物,体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肥胖者要注意健胃消食,以免体重增长过快。
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
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四缝穴原本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缝”效果也较好。该穴对轻度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最好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显著。
“秋老虎”发威时不少人会总是感到心里烦闷。这主要是因为入秋后偶尔的气温回升堪比盛夏。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对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大影响,气血运行不畅,人便会出现胸闷的感觉。加上这个季节是人体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时期,如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血液黏稠度过高易引发心脏病复发。
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该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经常弹按“极泉”能调畅气血,进而宽胸理气,养护心肺。
弹按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每次弹按的量应因人而异,一般弹按10次左右。
除了每日的穴位按摩,立秋也要注意饮食。由于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宜人,所以人们的食欲便会逐渐好转。不过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还处于较弱的状态,还没有从夏季饮食的习惯中调理过来,如果在这个时候如果吃太多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所以秋季饮食要“少辛多酸”。
悦居诊所中医专家这里提醒大家,一般秋季进补宜以养阴清润为主,应该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要做到少食多餐。可选择性多吃酸、咸味食物,如大麦、黑豆,豆豆。要多吃健脾祛湿食物,如小米、薰米、扁豆、砂仁等;慎食瓜果类水果,有脾胃虚寒的人更应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