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附金镜录辨舌黑治法

附金镜录辨舌黑治法

曾禧治郑汝东妹婿.

患伤寒得黑舌.

谓当用附子理中汤.

人咸惊骇.

遂止.亦莫能疗.

困甚.

曾往视之.

谓用前药.犹有生理.

其家拼从之.

数剂而愈.

金台姜梦辉患伤寒.

亦得此舌.

手足厥冷.

呃逆不止.

众犹作火治.

几至危殆.

判院吴仁斋.

用附子理中汤而愈.

立斋曰.

舌黑之症.

有火极似水者.

即林学士所谓薪为黑炭之意也.

宜凉膈散之类.

以泻其阳.

有水来克火者.

即曾医士所疗之人是也.

宜理中汤以消阴翳.

夫有是病.必用是药.

附子疗寒.其效可数.

奈何世皆以为必不可用之药.

宁视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

至于火极似水之症.用药得宜.

效应不异.

不可便谓为百无一治而弃之也.

平胃散

苍术(米泔浸透切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四分)

水煎.

附子理中汤

人参 白术(土炒) 甘草(炙) 附子(炮) 干姜(炒各等分)

水煎.

(0)

相关推荐

  • 《洄溪医案》

    饮癖 洞庭席载岳,素胁下留饮,发则大痛,呕吐,先清水,后黄水,再后吐黑水而兼以血,哀苦万状,不能支矣.愈则复发.余按其腹有块在左胁下,所谓饮囊也.非消此则病根不除,法当外治,因合蒸药一料,用面作围,放 ...

  • 《古今医彻》附遗毒

    凡伤寒遗毒. 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 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生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 若加金线重楼.及山茨菇尤妙. 出伤寒蕴要.

  • 《古今医彻》附坏症

    凡伤寒时疫. 不问阴阳老幼妊妇. 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 不省人事.七日以后. 皆可服之.百不失一. 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 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 少顷鼻梁有汗出.脉 ...

  • 《古今医彻》发疹(附)

    疹者. 太阴肺经风热所致. 与 痘绝不相同. 而治法亦异. 盖疹之发也. 乘于时气. 无论长幼男女. 传染不一. 或呼 疹子. 或称麻子. 吴俗则为之痧. 总名曰疹. 乃另一种. 非 疹之疹也. 其形 ...

  • 《古今医彻》舌论

    舌论 凡看伤寒传变. 首辨舌色. 则寒热虚实之理. 昭然可见. 如口之渴与不渴. 津之有亡枯润. 色之红赤淡白. 苔之黄白焦黑. 刺之多少. 或易刮.或刮不去易生. 肿之大小浓薄. 伸缩之难易. 饮之 ...

  • 古今医彻

    姜一片水煎. 卷之一 伤寒 吐蛔 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 ...

  • 《古今医彻》

    三焦论 内经传入三阴.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辄尔遽下.遗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满燥实坚.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不精求其理.则其法不可得而施也 ...

  • 调经论.古今医彻

    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灵枢曰.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 ...

  • 《古今医彻》夹食夹气

    世俗有夹食夹气夹惊夹痰. 而亦加以伤寒之名者. 夫既曰食气痰惊. 则宜从四者以治. 又何复云伤寒为也. 或者曰. 因有是四者而复感寒. 故云夹也. 何以见之. 如脉实而胀满者.食也. 应发热而亦有恶寒 ...

  • 《古今医彻》四气论

    风寒暑湿. 四气为病. 加燥火而六焉. 则不得概以伤寒混治也. 盖寒伤经络.足太阳经主之. 风伤皮毛.手太阴经主之. 而寒亦有伤肺风亦能犯太阳. 总之以辛温者治寒.辛凉者治风. 其大较也. 然麻黄虽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