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黄帝王朝》:颛顼再造华夏
皇皇者华 华夏文明史谈第六部 黄帝王朝
第七章 颛顼再造华夏
文|黄饮冰
1、黄帝余威
黄帝的武力,从天鼋黄帝对两昊用兵开始,到有熊黄帝建立有熊氏族国家,轩辕黄帝战胜炎帝、诛杀蚩尤,代神农为天子,共计300多年的时间,这就与黄帝三百年的传说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对“年”的理解。黄帝时期的历法的基本单位是日、年、年纪(纪),一年60天,6年为一纪,纪就是年纪。如果传说中的“黄帝300年”是黄帝时代的“年”的概念的话,换算成现在的“年”就不到50年了。当然,对“黄帝300年”的传说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就是“黄帝300年”中的“年”的概念是“年纪”。对应于黄帝的三个世代来讲,时间应该是很长的,所以我在这篇文章中,是把“黄帝300年”看做300纪(年纪)来理解的。
道家用黄帝纪年,以黄帝即位为元年,时间在公元前2698年,武昌辛亥革命也用黄帝纪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年四六0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黄帝纪年使用至该年十一月十二日(公元1911年12月31日)终止。”,就是以公元前2698年为黄帝纪年的元年。黄帝20岁登帝位,可以推算其出生是在公元前2717年,黄帝卒于公元前2599年。此纪年,应该跟历史实际基本相符合。不合之处在于,黄帝的历法,一个年纪是360天,后人使用365天来推算的。但如果黄帝时期,一年纪就是360天呢,所以,后人计算确定的公元前2698年为黄帝元年也可能是错的。
还一个问题就是,公元前2698年作为黄帝纪年的开始,这个纪年的黄帝是哪一个黄帝?在我看来,这个纪年的黄帝是天鼋黄帝。《史记》和《竹书纪年》所记述的黄帝,却是轩辕黄帝。这样分析,“黄帝300年”可能就是指天鼋黄帝100年(纪)、有熊黄帝100年(纪)、轩辕黄帝100年(纪)。
《史记》记载:轩辕黄帝打败蚩尤后,天下并没有太平,四方扰攘并起,动荡不安,“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拔山通道,未尝宁居”,一直处于没有休止的征战中,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师为营卫”,黄帝承担着维护天下安宁的重任,其军队也成为了常备军,黄帝还把蚩尤的像画出来到处张贴以威慑天下,天下人以为蚩尤没有死,便不敢反叛。
黄帝死后,系于黄帝一身的天下太平又被打破。本来,黄帝是黄人统治华夏之王牌,这张牌有巨大的震慑力,问题是,黄帝在位第100年的时候死亡,发生了大地震,《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一百年,地裂。帝陟。”,这条记载透露三条信息:一是黄帝死于地裂,即地裂时黄帝死;二是黄帝死于平地,因为有地裂而无山崩;三是黄帝最后的居住地,在地震带上。所以黄帝的死亡地应该在涿鹿之阿。
黄帝的死法,应证了“天谴”之说,对黄帝的继承者来说,是不利的。黄帝的继承者要打着黄帝的旗号来推行统治,难以征服天下人心,更难以堵住人的非议。总而言之,古人对于天意是非常之遵从的,“地裂”已经表达了上天对于黄帝杀戮的愤怒,再用黄帝的名号号令天下,天下不服!
三代黄帝统治结束之后,历史陷入模糊之中——黄帝的继承者是谁?我们不知道。
从隐隐约约的信息中,可以发现,继承黄帝统治的,是少昊青阳。黄帝轩辕的后代有玄嚣和昌意,《史记》在介绍玄囂时说玄囂为青阳,青阳为氏号,氏号也就是帝号,但在说黄帝之后的继任者时又说是颛顼,称帝颛顼,帝颛顼之“帝”没有修饰词,不知道是黄帝还是其他的什么帝,传说中颛顼为黑帝,说明黄帝的名号在颛顼时期没有继承。
但是,从时间上推测,黄帝到颛顼,有一个很长的空位时期。而且,颛顼的帝位,是与共工争夺而来,不是继承黄帝而来。
这个空白时期,《史记》也给出了解释,称“少昊氏衰”。《竹书纪年》记载也很隐晦: 【约案:帝挚少昊氏(《左氏·昭十七年传》:“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登帝位,有凤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到底少昊在帝位不在帝位,不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地裂而黄帝死,使黄帝王朝的天命性遭到挑战。在空白时期,黄帝王朝还是以黄帝名号号令天下,从左彻刻黄帝像立于朝堂的传说可以证实。黄帝族人只能制造黄帝不死的谣言来威慑天下,如黄帝乘黄龙上天的造说,黄人王朝肯定不能承认黄帝遭天谴死于地裂,而废除黄帝称号也等于承认了黄帝的统治不符合上天的意志,等于是自找麻烦。
这样看来,为了巩固和保持黄人的统治地位,维系天下的安定,黄人只能是继续利用黄帝的余威威慑天下。如此则黄帝就必须活着,才有左彻削黄帝像立于朝堂的举动,才有黄帝乘龙上天的传说。
历史的迷茫就在这里:玄囂以黄帝的名号统领天下,以少昊的名号摄政,但黄帝实际已经死亡,立于朝堂之上的黄帝是木偶人,打着黄帝旗号摄政的玄囂,自然就不在帝位,但从玄嚣拥有的权力来看,玄囂又的确在行使帝权,历史的记载只能用曲笔,以利于天下的安宁和黄帝王朝统治的稳固。
历史还有不得已的地方,玄囂的少昊名号,来自凤鸟少昊,这个名号,只能威慑凤鸟少昊的遗民,而不能威慑天下。
黄帝死于涿鹿之阿,即河北平原地带,是可信的。陕西桥山是黄帝的衣冠冢,因为黄帝乘黄龙至西北方入天庭,桥山是黄帝族创造的黄帝御龙上天之地,所以黄人在此立衣冠冢以增加造说的可信度,目的是迷惑天下——黄帝随时会回来。
黄帝的活动区域,在河南、河北和山东中西部。
2、九黎乱德
《史记.历书第四》记载:“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方物,灾祸荐至,莫尽其气”,说的是在少昊青阳的晚期,少昊的力量衰微,九黎人作乱,破坏了原来的法则,扰乱了人和神的关系,以至于二者无法区分,各种灾祸接踵而至,人无法享尽天年。说明少昊以黄帝的名号摄政天下久了,黄帝的余威开始消散,九黎人首先不接受黄帝族对祭祀权的垄断,按照自己原来的习俗祭祀自己的神灵,家家自行祭祀,黄帝王朝的祭祀垄断权受到挑战,天下有反叛之心的族群蠢蠢欲动,动乱再次要发生。这次动乱是九黎人乱德导致的。
九黎族本来是南方大族,少昊时期迁到北方山东和淮水一带,住居于少昊青阳的统治区域,他们接受了少昊青阳的统治,成为少昊族统治下的农业生产族群。九黎乱德,实际指的是九黎人名义上接受了少昊的宗教信仰同化,但私下又与本族的神灵交往,这种私自与神灵交往的习俗对其他被少昊统治的族群带来了很坏的影响,大家都开始祭祀各自氏族的神灵,形成了乱德的局面,黄帝王朝对神灵的祭祀垄断受到挑战,其统治权威也受到了各族的挑战。
九黎人为什么要私自祭祀自己的神灵呢?因为九黎人认为黄帝族树立的神灵,不能帮助到九黎族。九黎是一个种植水稻的族群,来自良渚文化区域,他们有自己的神灵系统。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黄帝制定的历法错误上。
3、历法之误——逆天时
我们知道,由于地震和外星对地球的碰撞,会导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放慢。伏羲时期的历法是25天为一年、12年为一纪,伏羲时代的一年纪是300天,也许伏羲的时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要快一些,所以伏羲时代的一个自然年就是300天;黄帝时期的历法,60天为一年,六年为一纪,一年纪是360天,也许在黄帝的时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比现在要快一些,却比伏羲的时代要慢一些,所以黄帝时代的一个自然年就是360天。但不要忘记,从伏羲到黄帝,1500年(纪)的时间内,发生多次地震,也发生多次小行星和地球相撞,导致地球的运转逐渐放慢,所以黄帝时期一个自然年变成了360天也是可能的。
问题是,黄帝100年(纪)的时候,再次地裂,引起地裂的原因,不是地震,就是小行星再次与地球相撞,势必引起地球运转再次放慢。我们假设,黄帝死的时候,地球的运转放慢导致一个自然年的长度变成了365天四分之一小时,与我们现在的时间是一样的。
那么,以每年多出5天计算,一个季节180天,在第36年(纪)的时候,春秋开始逆转,第73年(纪),日历年和自然年就会正好相反,即日历年是春季,自然年却正好处于秋季(黄帝时期是春秋两季,直到商代都是春秋两季),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逆天时”,这种日历年和自然年不断错位的状况,对农业族群来讲,是天大的事情,因为他们按照日历时间来播种,日历却不能适应自然的季节变化,按照黄帝王朝的历法进行播种,没有收成,因为误了季节,九黎人当然不信任黄帝王朝的神灵,要求助于自己族群的神灵。
这种日历年和自然年的不断错位是逐步发生的,只要发现了,当然是可以调整的,但是,一般播种的季节有180天左右,在短时间内难以观察到,在10几年的时间内也难以感受到,或者黄帝王朝太迷信黄帝的权威了,并没有观察到自然发生的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或者观察到了自然上的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却又不敢更改黄帝的历法,因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由于天下的历法权力在黄帝王朝,黄帝王朝不改历法,天下就不能改变,这种错误就日积月累,在黄帝死后的第73年,即黄帝纪年的173年,少昊摄政的第73年,最终导致“逆天时”发生——历法春秋正好跟自然春秋相反。这一错误,可害苦了九黎人,他们当然要回归自己的神灵,以反抗黄帝王朝的统治。(我们现在说的“年”,在黄帝时代和伏羲时代被称作“年纪”或“纪”,我们现在说的“纪”是“世纪”,100年为一个世纪)
“逆天时”,对于统治者来讲,是大忌,也是天大的不可饶恕的过错,要受到天谴,是要丢失统治权的!
我以为,所谓九黎乱德,不过是黄帝王朝的历法错误引起的,但为了黄帝王朝的统治权,以少昊为首的统治集团,不会承认自己的历法错误,反倒携黄帝余威,把历法的混乱归罪于九黎集团私自祭祀私神、私自与已经被废弃的九黎族神灵的来往上,认为是九黎族的“神灵杂扰”扰乱了天时,九黎族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替罪羊。
据说少昊青阳活了98年纪,很长寿,有时间犯“以逆天时”的错误,但没有纠正“逆天时”错误的能力,因为其势已经衰微,只能依靠自己的侄子,15岁就已经帮助少昊处理政务的颛顼来扳回败局。
但是,共工却不会给予少昊以机会,作为炎帝的后裔,主管水业务之官的共工,随时在想着恢复炎帝的统治。
4、共工霸九州
共工,炎帝之后,姜姓。共工霸九州,也是被黄帝王朝故意隐瞒了的历史。
《祭法》上说:“共工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祭以为社”,就是说共工曾经霸占九州,其儿子后土因为能平九州,被尊为社神得到祭祀。
其他史书上对于共工的记载,大都是否定的,看不到共工曾为九州霸主的痕迹,但可以肯定共工是管水之官。《国语.周语》说:“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说明共工是一个损人利己的家伙,专以危害天下为能事,遭到了灭绝,这显然和《祭法》的记载不一样,《祭法》虽然对共工霸九州用了一个“霸”字显示了共工霸九州的不合正统性,但还承认其统治过九州,也没有否定“社神”的功绩,保留了“皇天后土”的本来面貌。
尽管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但黄帝是正统,所以,共工霸九州,不被历史所承认,而是将共工霸九州定为叛乱之列。
我在这里说的共工,是颛顼要与之争帝的共工。《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说的就是这个共工。根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这个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名字叫共工,还没有形成共工氏族。
此战又被传为共工与高辛( 《淮南子·原道》 )、共工与与神农(《雕玉集·壮力》)、共工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共工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如《史记·补三皇本记》 :“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就是祝融与共工战。
怎样理解呢?很好理解,因为他们进行的是同一场战争——颛顼与共工争帝,高辛是帝喾,后来继承了颛顼的帝位,在颛顼和共工之战中高辛当然地处于颛顼阵营,其他的如神农氏族、祝融氏族、女娲氏族,都是黄帝阵营的氏族,在颛顼和共工的决战中,也当然地处于颛顼阵营,一起参加了对共工氏族的攻伐之战。祝融是颛顼的火官,后演化成火神。
共工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在很早就出现了。在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说: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发生争执,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才有补天之举。此说法较之历史文献记载的神话要更加原始。所以在最原始的传说阶段,女娲、共工、祝融都是人名,女娲是最早的人女娲,祝融也不是火神,是人祝融,共工也不是水神,是人共工,都还没有居神位,这个“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的共工和与颛顼争帝的共工不是同一个人。
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水神就是水官。《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这里的共工是霸九州期间以水名官的共工,他组建了强大的共工氏族,是共工霸九州的力量来源。
《管子·揆度》 :“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这里描述的是共工霸九州时期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共工成为水官的原因。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此处的共工是共工氏族的首领,但他继承了前辈共工的气质,依旧不服从黄帝后裔帝尧的领导,导致共工氏族被流放于幽州。
《淮南子·本经训》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表明共工氏族和黄帝后裔帝舜的斗争,继续持续。
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禹为黄帝系统人物。说明炎黄之争,一直贯穿于整个黄帝王朝时期,最终以炎帝的后裔被彻底逐出历史舞台为结局。
共工霸九州的原因,历史没有交代,黄帝族系的统治权为什么转移到炎帝后裔共工手中,也没有记录。
实际的原因,就是共工识破了少昊青阳制造的黄帝依然活着的谎言,利用少昊“逆天时”的错误,乘少昊青阳把“逆天时”的责任推给九黎并对九黎进行惩罚的机会,成功把少昊青阳的势力排挤出河洛地区,独霸了中原的统治权,共工成功地从少昊青阳的水官的身份转化成中原共主——九州之霸主。少昊青阳重新沦为少昊,归宿在自己的东部领地里。
共工及共工氏族,为共工霸九州付出了数代人的血的代价。从颛顼开始,黄帝后裔都要找出理由来追杀共工氏族直到共工氏族彻底从史前历史记录和传说中消失。
5、颛顼推行宗教改革“绝天地通”以平九黎之乱
颛顼,号高阳,是黄帝的孙子,少昊玄囂青阳氏的侄子,少昊青阳的兄弟昌意的儿子,由青阳少昊抚养成人。15岁,颛顼开始帮伯父玄囂处理政务。
平息九黎乱德的历史意义在于,黄帝的后代把自己所犯的“逆天时”的历法错误,成功地转嫁给了九黎,黄帝的后代们更正了历法错误,重新获得了天下的信赖,只是九黎成为了牺牲品,从此以后,沦为生产奴隶,降为“黎民”。
《史记》记载,“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归常,无相侵渎”,就是说,颛顼接受少昊青阳的命令,协助少昊青阳治理天下,颛顼命令少昊之子南正重主管天神的祭祀,命令自己的儿子火正黎主管民政,使天神与地民隔离,民间不再能够直接祭祀天神,使天下恢复原有的祭祀秩序,不至人和神相侵扰。经过颛顼的宗教集权,使天下人真的以为历法的混乱是“九黎乱德”所致,是“九黎乱德”导致天地运行规则被破坏,人和神的正常关系被扰乱,导致各种祸灾降临,以至上天示警,使人民无法享受天年。这种因果关系的确立,至少稳定了黄帝联盟中的一大批氏族国家,“共工霸九州”也就成了叛逆的行为,为颛顼争夺帝位做好了政治准备和舆论准备。
6、颛顼与共工争帝
颛顼与共工之间的帝位争夺,应该是在颛顼平息九黎乱德之后。
《史记.律书》记载:“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些记载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颛顼的帝位不是直接继承于黄帝轩辕氏,而是自己跟共工争斗而来。
历史在记载颛顼和共工帝位之争,依然在用曲笔,不是共工与颛顼争帝,而是共工先从少昊青阳手中争得帝位,取得了九州的统治权,然后才是颛顼跟共工争夺帝位,历史之所以用曲笔,还是认为黄帝的后人为帝是正统,而把共工称帝视为叛逆,正如有穷氏后羿代替夏政权长达40年而历史不记的道理是一样的。
上天也给予了颛顼翻盘的机会。共工霸九州时期,水患频繁,在水患面前,共工采用了其子后土的策略,为保证自己氏国的安全,采用堵的办法建筑高堤,不让洪水从自己的氏国经过,也不让海浸浸入自己的氏国。洪水不能下泻,上游诸国成为泽国;海浸不让上行,下游诸国被海水淹没。因为黄河下游本身是逆河,经常有海水倒灌。后土在共工之国获得了能平水患的赞誉,却贻害天下,导致人怨沸腾。由于共工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使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国家,失去了对共工的信任,人心重新回归黄帝一脉。
《国语.周语》记载说:“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
颛顼利用共工的逆天而行,重新取得九州之国的信任,适时发动了对共工的征伐之战。共工氏惨败于颛顼,内心不服,撞山而亡,共工氏国的遗民,重新纳入颛顼的统治,洪水和海浸消退,颛顼从少昊之都曲阜迁都濮阳。
7、黎民百姓
颛顼和共工的战争,扩大了“黎民”队伍,那些跟随共工的氏国人民,被降为“黎民”,与九黎之民一起,成为生产奴隶。为管理黎民,颛顼把黎民分配给有功之百姓,赋予百姓生产管理职权,“百姓”成为奴隶生产的监管者,转化为政务和事务官,即历史所谓“百官”。
由于炎黄之间的特殊关系,颛顼并没有屠杀共工族人,依然给共工氏族以贵族的待遇,继续负责治水,新的共工氏族的首领依然称共工,共工继续担任水官。
8、高辛崛起
在共工与颛顼之争中,另一股势力乘势而上——喾领导的高辛氏。《史记.楚世家》说:“重黎为帝高辛居火正,甚有功,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喾乃以庚日诛重黎”,说明帝喾也参加了诛杀共工氏的战争,因为帝喾的火正重黎诛杀共工不力,被处死,可见,喾是颛顼的得力助手。神农氏、女娲氏、祝融氏,作为颛顼的同盟军,都参入了这场战争。
天鼋黄帝立国于泰山,有熊黄帝立国于新郑,轩辕黄帝立国于逐鹿之阿,少昊青阳氏立国于曲阜,颛顼帝高阳立国于濮阳,帝喾高辛氏立国于亳,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立国于大夏(汾水),帝禹夏后氏立国于阳城。黄帝王朝,根基在黄河中下游地域,国于河北、河南、山东之间。
帝颛顼传帝位给帝喾,为陶唐之兴打下基础。
帝喾的能耐,主要表现在其生育能力上。帝喾有四妻,生挚、尧、弃、契,尧为陶唐,契为商祖,弃为周祖,发展的基础,都是帝喾。
黄帝血脉,千年一系,成为华夏族血缘之正统。
黄饮冰2013年7月28日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2017年2月4日星期六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和一点资信开设黄饮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