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老照片30:徐州天主教和佛教合作救济难民,抗战时期难能可贵的苦难记忆
天主教传入徐州开始于清末光绪年间。最先来到徐州府城传教的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法籍耶稣会士艾赉沃,光绪十年(1884 年)九月,法籍耶稣会传教士艾赉沃在徐州城东南隅购置民宅一处作为开堂传教临时点。
晚清民初社会动乱,徐州的神父们开设诊所,百姓受惠多多。
清末民初,天主教会在徐州有了初步发展,各县市共建成教堂 12 处,不过这些堂口主持人都是外籍传教士,本地神职人员还没有发挥作用,十几年发展教友约为32000 人。
加拿大神父医生给平民百姓的孩子患者查看病情
1931 年,徐州从南京代牧区划出,升格为“徐州监牧区”,由加拿大耶稣会管辖,美籍耶稣会传教士毛纶从宿迁调来任耶稣会长,主持徐州监牧区事务,1935 年,徐州监牧区又升格为代牧区。徐州总会堂美籍加拿大传教士邰轶欧为代牧主教。
徐州的天主教神父
二,抗日战争徐州沦陷,老百姓四处逃难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州天主教积极投身于战区后方救助工作 。天主教主教邰轶欧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形势早有预判,所以倡导对可能出现的难民问题提前准备。
1937年七月八日, 徐属天主教主教邰轶欧将苏北各县教区之欧美教士30 余人召集徐州,面示积极筹备战时救护事宜,拟设战区后方医院及妇孺收容所。
徐州沦陷
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兵分两路突进徐州,在九里山机场会合,徐州沦陷。20日举行占领徐州的入城仪式。
日军沿着徐州统一街到彭城路,其后穿过鼓楼,进入徐州府衙。日军进城一路上耀武扬威,稍加休整继续沿陇海线西犯。
1938 年 ,日机空袭徐州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以后,日军出于在徐州会战期间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尤其是在台儿庄遭到惨败的报复,在徐州各处肆意的烧杀淫掠,杀人放火。将徐州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老百姓只能四处逃难,远走他乡。
三,徐州天主教堂为生活无着的群众提供救助
徐州城内为收容中国平民伤者而奔走的德国神父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坝子街(环城北路)天主教堂负责人鲍斯高收容很多战争孤儿,对于达到入学年龄的孤儿让其进入工艺学校学习,学校除了教授常规文化课之外,还设有工艺美术职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学成之后能够进入社会谋生。
徐州天主教堂内避难的难民百姓
徐州市青年东路216号的徐州耶稣圣心教堂是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相邻的是管理这座教堂的主教府,路对面是天主教无染原罪修女院。这里成了徐州百姓的避难场所。
天主教乌苏拉会创立了“圣母圣心婴儿院”收容因生活贫困而被卖的幼儿。
有多名神父为保护群众献出生命,加拿大籍神父那士容、屠善修、陆仁山等三人在丰县天主堂被日本宪兵杀害, 葬于丰县天主堂内。
四,珍贵的民族苦难记忆,徐州天主教与佛教合作救助难民
徐州沦陷,百姓纷纷拥入昔日用来祈祷的教堂,希望这里能保全生命。教堂成了难民收容所。
由于天主教会早有准备,难民收容所的粮食大部分由法国天主教会提供,一部分由当地的慈善组织和佛教的慈济组织等。
天主教会和佛教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候携手同行,为战乱时的百姓提供人道主义服务。
在徐州城内天主教堂内被救助的中国平民
徐州耶稣圣心堂1910年由法国传教士艾赉沃出资、德籍教士建筑师吴若瑟设计并主持修建,总面积1258平方米。徐州的天主教教会,利用国际身份建立徐州难民收容所,收容大批难民。
难民收容所每天供应餐食,多以稀粥为主,当时物资有限,粮食紧缺,能有个安身立命之所,有稀饭吃能保住生命就很不错了。
佛教慈济堂的志愿者和天主教教会的神父在给收容所里的孩子们分发菜粥,当地的寺院也尽量挤出粮食提供给小孩子们充饥。
教会四周挂有法国国旗,日军不敢擅自闯入。
许多当地的人也积极参与,成为志愿者为难民服务,这是几名老太太正在难民收容所里,为医院的病人和难民做烙馍。
除此之外,徐州天主教还设立了慈惠医疗所、 牙科诊所、 小儿科诊所、 眼科诊所等多个医疗诊所,为生活无着的教友和社会群众提供医疗。
后来日军强占婴儿院当作军火库,婴儿院工作被迫停办。
五,一九五四年所有外籍天主教传教士撤离徐州
1946 年,罗马教廷宣布天主教徐州教区正式成立,邰轶欧升任为教区正权主教。教区辖徐州市、丰县、沛县、萧县、砀山、睢宁、宿迁、铜山、邳县等市县,另有两座修院。
一九五三年徐州市人民政府驱逐了徐州教区主教邰轶欧,一九五四年又勒令在徐州活动的所有外籍天主教传教士撤离徐州,离开中国。从此,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们结束了在徐州长达三十五年的传教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