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赋体经典阐述

文 /  负晚晴

关于赋体,历代都有阐述。从汉代(及以前)的赋用,到魏晋两朝的明体,再到唐宋的破体,再到元明的辨体,再到清代的尊体,赋体大致走了这样一条“色彩斑斓且又多变”的路。在每一个时期,都有赋体的经典阐述,略述如下:

一、汉代(及以前)

这个时期,赋体意识没有自觉,关注的不是“赋是什么”,而是“赋用来做什么”,也就是赋用问题。“瞍赋矇诵”(《周语》),“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法言》),“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诸如此类,关注的点都是“赋用来做什么”,而非“赋是什么”。

二、魏晋南朝

这个时期,文学自觉时代,明体意识强烈,“赋是什么”也就有了回答。“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赋体物而浏亮”(《文赋》),“美丽之文,赋之作也”(皇甫谧《三都赋序》),“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诠赋》)。从这以后,赋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慢慢明确了。

三、唐宋

这个时期,又发生了变化。赋是什么既已回答,唐宋文人学者便开始关注“赋如何写”的问题,两代均追求新变,律赋、文赋应运而生。无论律赋还是文赋,都是对古赋的背离。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赋谱,赋格的著作,都是教举子如何作赋的。同时,经义与作赋纠缠,赋如何写的问题就变成了“用律赋如何写有利于政教”的问题了。另一方面,文人赋在追求与律赋创作不同的道路。从杜牧到苏轼,文赋逐渐成熟,蔚然壮观。

四、元明

这个时期,主要是辨体,辨“赋体”是针对唐律赋、宋文赋而言的。元明两代,主流是复古,认为律赋不足取,文赋不足观,要回到骚赋和汉赋,也就有了“祖骚宗汉”一说。元人祝尧《古赋辨体》开其端,明人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许学夷《诗源辨体》继之。李梦阳“唐无赋”说,明人引朱熹指文赋“一片之文押几个韵耳”,都是反对律赋、文赋的最强音。

五、清代

这个时期,由辨体到尊体,既尊古赋,又尊律赋。清代科举不考赋,但翰林院、博学鸿词科都考赋,而且考律赋,于是清人特别推崇唐人律赋。“李唐……为律赋正宗”(欧阳保极《选注六朝唐赋序》),“律则以唐为准绳”(鲍桂星《赋则序》),都肯定唐律赋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个时期,除了教举子如何作赋,还注意律赋的鉴赏审美,至于古赋也多有佳作。清代,是赋学的集大成期,当然也是最后一抹美丽的晚霞。

到了今天,关于“兼及才学”的赋体研究往往隔靴搔痒,主要原因:一,语言和文学分离;二,创作和理论脱轨。王国维说:“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人间词话》),用之于赋同样适用。不能写而能赏,吾寡陋,未曾闻也。

参考论文:许结《赋体论述与古今之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