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技术与理论发展的逻辑

文/ 郭朝晖

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

我们的祖先一直都希望用机器来代替人的劳动,但要代替人劳动,就得有力气。所以这个梦想直到瓦特发明蒸汽机才逐步得以实现。此后,大家慢慢发现:多数机器运行时,仍需要人来操作,这并不理想。

控制论之父维纳提出过一个问题:人(或者动物)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我们以自鸣钟为例,看过去的自动化机器是怎样工作的。自鸣钟计时、报时都是自动的,它是按照内部设定的逻辑自动地执行。但动物则不一样,会根据外部的变化来决定自己干什么。比如一头鹿在吃草,突然出现一只狼,鹿会马上停止吃草、拼命逃跑。

维纳发现这个区别后,写了一本叫做《控制论》Cybernetics的经典著作,标志着控制理论的产生。现在CPS中的Cyber,就来源于Cybernetics。控制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前馈”和“反馈”,其本质是通过感知信息影响决策并带动执行。这三件事全让机器去做、不需要人来管,就是自动化了。

其实,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就已经按照这个逻辑做了,比控制论的产生早了一两百年的时间。蒸汽机是用蒸汽来驱动的,但是蒸汽流量和压力不稳定,会忽大忽小,所以蒸汽机的转速也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瓦特设计了一套控制装置。在这套装置中,用两个机械球体感知转速的大小,再通过连杆、阀门机械装置控制蒸汽流量,就能让蒸汽机的转速保持基本恒定了。

控制论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般性的理论来解决瓦特遇到的这一类问题

为什么控制论的应用在理论之前产生?控制论要求感知、决策、执行统一。这些活动,蒸汽机全都是用机械手段来实现的。但在现实中,很多的信息是难以用机械获得的,信息的计算也很麻烦。所以,人们难以找到一般性的办法。

弱电技术的产生,为一般性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压力、温度、流量、光照等信息都可以通过传感器转变成电信号,电信号又可以直接用于运算,运算结果又可以变成强电来驱动机械动作。所以,控制论的产生与弱电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

控制论产生后,当时的技术还是很有局限性的。当时的控制器是用电感、电容、电阻搭出来的。这样的控制器可以用控制论里的传递函数、状态方程描述。换句话说,理论适合当时的技术条件。但技术条件也限制了理论的应用:电感、电容等只能描述线性常微分方程组,但是世界上有很多非线性的对象、有些不便用常微分方程描述,怎么办呢?

数学是世界描述宇宙的符号。人类发现的一切规律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计算机的发明最初是为了帮助人们进行计算的,后来发现:计算机不仅可以描述规律,也可以描述具体的对象,可以为几乎所有的物理对象建立模型,并进行决策和控制。所以,计算机的产生,又带动了控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我国有位著名学者叫吕勇哉,吕老师曾经做过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主席。他的一个著名贡献,就是把数学模型用在钢铁的生产控制上。

二十年前我刚到宝钢工作时,已有很多数学模型在现场应用了。但当时有许多数学模型用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计算机性能不够,导致了模型的过度简化。现在看来,这些模型本质上就是单体的CPS。近些年,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控制论所依据的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本质性的改变,可以用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CPS的理论就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

从设备控制到系统协同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可以针对设备,也可以针对工厂。工厂内有很多工序,要协同协作才可以顺利工作。协同中,有个理论上不太重要,但实际中非常有用的东西——逻辑控制。逻辑控制器就是指在很多设备之间进行协同,被称为PLC。它在工业中非常重要,德国人认为这是工业3.0的标志,主要用于设备级的协同。

企业需要协同的不仅限于生产线,在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都存在协同问题。如果产品设计不合理,就会给生产部门带来很多麻烦。有时不仅是用户不满意,还会使企业付出很高的附加成本。由此可见,协同和全局优化对企业能否走向高端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

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到工厂级别仍然是正确的。但对象却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了方法层面的变化。用系统论的观点,设备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而工厂、车间则是“系统之系统”(SOS)。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传统控制论针对的是特定小系统,如设备。这种系统的状态或参数会发生变化,但系统本身的结构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但到了工厂级别就不一样了,工厂级别的系统是开放的,是系统之系统。设备或生产出现异常时,生产设备、生产流程都可能会改变,这本质上是系统本身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时,用经典控制论的算法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往往要靠人来处理。这些问题一般也称为管理问题。

计算机在现代工业应用很广泛,通常是分层的。在离散制造业典型做法是分成三级:基础自动化、车间级的MES、工厂级的ERP;钢企的典型计算机系统分为4级,这4级系统与管理的空间范畴密切相关,分别被称为:阀门级、设备级、车间级、工厂级。

低层的计算机系统往往被称为自动化系统。自动化系统响应速度快、机器自动控制比例高,但管理范围小。高层的计算机系统往往被称为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范围大,但响应速度慢,往往是由人来处理问题。

管理问题为什么要靠人来处理?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有些决策信息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机器和人接收的信息不对称。其次,计算机和网络的性能不理想,有些问题计算机也算不出来。这些问题都将在智能化时代逐渐解决。

我们可以用控制论的观点看自动化、信息化,同样也可以用控制论的观点看智能化。现代控制理论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特征:可观和可控。互联网传递信息并发布指令,所以它增加了知和行的能力、可观和可控的能力,这个能力使得管控的空间范围极大的扩大。传统的控制一般会限于一台设备,而智能化则可能扩大到一个企业、甚至企业之间。当然,其中的问题并不都是互联网可以解决的。

从快速响应到智能制造

创新理论之父熊·彼得认为:发明并不是创新。只有将发明用于经济活动并且取得成功才叫创新。

企业家对理论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创造价值。企业要挣钱,本质上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宏观层面来看,市场对快速响应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汽车、手机等行业,要求产品研发周期一定要快。试想:假如大家都生产手机,性能一样,比别人晚一年推出来,结果肯定是别人赚钱你亏钱。有些时尚用品要求更快,经常是一个星期或者几天就要推出新品。所以,企业不得不满足小批量的市场需求,这也导致了快速响应的需求。

面对小批量的需求,问题来了:产品在生产初期往往质量不稳定、成本高、效率低。市场要求快速响应,就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用处,就是快速响应企业内部的和外部的变化。企业外部除了要快速响应用户市场的需求外,还要对供应链变化进行快速响应。企业内部则需要响应包括各种设备、人员等方面问题带来的变化。所以,快速响应是对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智能化和自动化有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有家自动化的工厂,其标志就是人很少。这个工厂本来打算三年收回成本,但一年半之后,产品就卖不出去了。想生产别产品却做不到,因为自动化生产线需要改动的太大。这就是典型的自动化工厂,却不是智能工厂。

如何应对快速响应的要求呢?这就用到数字化了。我把数字化的作用分成三类。

第一种作用是协同。通俗来讲,协同就是大家一起干活,谁都不要掉链子。企业里需要协同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设计过程、设计与生产、销售、采购、生产过程本身、企业与外部资源都需要协同。协同的好时,出问题的概率就低,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第二种作用是共享。包括人才的共享、设备资源的共享以及备品备件的共享。共享的价值很大,举个例子:工厂自动化水平高时,就得聘请一些人来管理设备。对于小厂来说,这些人的技术水平可能也不高。而且,设备不出问题时工人闲着没事做,也是人力浪费。如果有合适的商业模式,设备维护的工作就可以包给另外的服务公司,这家服务公司同时可以服务于多家企业,其实就是人才的共享。利用工业互联网,这类共享会越来越多。

第三是知识的复用。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小批量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研发周期太长,怎么办?办法就是模块化的复用。虽然是个性化定制,但是使用已经成熟的模块, 这些复用的模块就是知识复用。知识复用不仅能发生在企业内部,还可以发生在企业之间。

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手段,协同、共享、复用,都能做得更好。但是,这些工作也都涉及到人的利益问题。都需要企业家和管理者推动。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动化往往是技术问题,而智能化往往是商业模式问题、是管理方式问题,是业务流程问题。所以,基层的技术人员很难推动智能化。这也是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一大区别。

数字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企业的管理。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质量、效率、成本不如国外时,很多企业总认为自己的技术不行,这往往是一个误区。中国很多企业的问题不在于技术,很多设备比国外都先进,但做不出国外一样的效果。为什么?因为管理水平不一样。管理搞好了,技术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我常说:管理定义技术边界。有时候,管理不好才有技术问题,管理好了就没有技术问题了。中国许多企业往高端技术走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在管理。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企业每年管理问题引发的损失,一般会占成本的20%-30%。所以,管理优化带来的效益,往往远远高于单独某一项技术。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能够帮助管理者实时地洞悉每个部门、岗位发生的问题,能以企业全局利益为出发点,动态协同各个部门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把人的管理与机器的自动控制统一起来,实现管理与控制的真正融合。

走向智能的过程并不复杂,可以通过以下几步来实现:

  1. 能看见。用数据让管理者知道实时发生了什么;

  2. 可追溯。事后发现问题时,能够查出问题发生的根源;

  3. 透明化。要避免让管理者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

  4. 智能化。就是能够自动解决的问题,就让计算机解决。

智能制造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争议也很多。我建议大家不要拘泥于概念、不要让概念约束了你的视野。各个企业的情况相差很大。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只需要关心如何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办法,为自己的企业创造价值。

中国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

即将上演“智造大戏”

2020年9月10-11日

福利:制造企业免费限报5人

(0)

相关推荐

  • 杨建宏:要上自动化吗?新经济形势下注塑工厂的选择

    下面的图从早些年在美国<亚洲新闻>摘录下来的,公布的是几个主要制造国家的最低工资额.报纸是我当时坐飞机等待下飞机时,在机舱的一个座位旁经过时候捡到拍下来的. 能看出,中国的最低工资四孟加拉 ...

  • 看看,有的电机厂是这么做的,你有想法吗?

    可能我们都有对春天的脚步的感受,也可能只是一夜之间,树绿了,花开了,很多的事物好像来得太快,让我们猝不及防. 电机制造发展的脚步也如此,当你还在靠人数.靠手工.靠人员技能去耕耘的时候,众多的电机制造企 ...

  • 未来,已来 | 从一台哈斯设备开启 ——访广州里工实业

    如果您还以为深夜或者凌晨独自运行的机加工生产景象只会出现在国外的那些先进车间,那可能是因为您没有到过这家国内企业.而这般先进的智能自动化正是新时代下所需的"新生产力". 哈斯客户故 ...

  • 能不能给我一首歌的时间?带你畅游未来工厂

    当前大部分制造型企业,因缺乏精益的生产管理方式,面临着诸多成本压力: 能源监控不到位 生产数据不透明 物料物流管控难 产品交货不及时 产品质量监控难 客户爸爸的压力和投诉随之而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 ...

  • 五六选煤发布的这篇文章,“留言”令人醉!

    工作就像开了挂-- 4月5日,五六选煤发布了"智能化选煤厂离我们有多远"一文,目前点击量已破3000.各位同仁纷纷留言,发表自己对智能化的理解.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和为之一颤的见解 ...

  • 探秘华为数字工厂,给你带来哪些启发?

    从华为手机.英飞凌.吉利智造工厂的配置和设计,你可以了解如何通过物联网改造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真正让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来自美国市场分析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的 ...

  • 智能工厂在工业制造企业的推广

    须知 公众号推文规则变了,读者会错过文章更新,点击上方 '企业数字化咨询'关注, 设为星标 微信公众号后台(非留言)回复"资料"可获得该文章PDF资料获取方式~~~ 企业信息化规划 ...

  • 黑灯瞎火搞什么?搞智造!

    有个新兴的神奇工厂,进去参观的时候,生产线上空无一人,只有设备状态指示灯.品质检验灯以及激光发射器在闪着微光,机器设备轰鸣,各个产线上一排排的零部件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这些无不提醒着你工厂还是在正常运行 ...

  • 研华:工厂智能化的正确路径

    企业不能简单的认为增加了智能装备.建立了智能产线.上线了智能系统,当下遇到的发展瓶颈就能被轻易解决. 成立于1983 年的研华科技,是一家拥有近40 年自动化产品解决方案经验的提供商.在智能制造概念尚 ...

  • 智能化与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维纳的控制论是个伟大的思想.这个理论诞生已经80年了,但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然为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引.维纳强调了信息感知.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统一与融合,是自动化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化智能化的理论基 ...

  • 紧握核心:板式家具如何大规模生产

    前言:虽然在今年这一特殊时期,疫情给家居行业的各个领域都带来的阵痛,也让很多企业承受不住打击,但经过这一次的大洗牌也更让大家明白了对于消费市场的把握将成为制胜的关键与核心. 如今年轻消费者的占比越来越 ...

  • 干货 | 如何评估一个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重点看这六个方面!

    由于危化品行业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为了更好的确保危化品企业生产装置安全运行,促进危化品行业的发展,近些年,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战略的推动下,各企业大力提倡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此 ...

  • 探索智造之路

    企业在转型前一定要做好顶层设计,不要贸然求进.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产值规模从2013 年大约4.5 千亿元,到2018 年已经超过1.7 万亿元,5 年间翻了将近4 倍:而且,多个研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