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 自恋的人更爱买葡萄酒!以及,你会有错失焦虑吗?

01

为期一周的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eCBTI)可改善疫情中的情境性失眠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斌教授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指出一周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疫情下的情境性失眠问题。

该研究为全球首个关于疫情下情境性失眠的干预疗效研究,同时也是国内原创研究

DSM-5将情境性失眠定义为失眠持续时间小于一个月。本次一周的治疗干预内容安排为:每天10-15分钟课程安排

  • 第一天睡眠卫生教育

  • 第二天睡眠限制

  • 第三天刺激控制

  • 第四天放松训练

  • 第五天认知调整

  • 第六天纠正睡眠药物错误认知

  • 第七天总结与回顾。

研究者指出,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作为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案长期应用于慢性失眠并显示有较好的疗效,并对情境性失眠的短期治疗干预提出一些改进方案

本干预手段只能减少失眠问题以及入睡前生理觉醒症状,但对抑郁、焦虑症状以及入睡前认知觉醒症状效果欠佳。

建议在日后的治疗干预中,应加入针对改善抑郁、焦虑症状以及入睡前认知觉醒症状的治疗内容。

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02

戴口罩反而有助于儿童更准确的识别某种情绪

在全球凶猛的疫情影响下,戴口罩早已成为一种常态。从正在育儿的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是:长时间地戴口罩会对儿童有什么影响?

更具体的说则是:长时间地戴口罩会对儿童长大后理解别人面部表情的能力产生什么影响?孩子们会出现社交和情感缺陷或社交技能问题吗?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口罩只是轻微干扰了儿童阅读情绪的能力,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某些情绪

这项研究使用一种名为RISE(Random Image Structure Evolution)的创新方法,研究了80名7岁至13岁的儿童。

研究者让儿童看一些像素扭曲化的人脸。其中包括未遮盖、部分被口罩遮盖或部分被太阳镜遮盖的脸。

儿童被要求给人脸贴上情感标签——快乐、愤怒、悲伤、厌恶、害怕或惊讶,最后结果表明:虽然没有没有遮挡物的面部表情最容易识别,但孩子们也可以识别有遮挡物的面部表情。

难度虽然可能会变大,但并非不可能。

在研究中,令人惊讶的一点是,虽然通常认为儿童难以识别“悲伤”这种情绪,但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在脸部被遮挡的情况下,儿童对这一情绪的识别仍出乎意料地准确

口罩虽然遮蔽了脸部下半部区域,使儿童无法看到嘴部的动作,但也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向了脸部上半部区域,而上半部区域是情绪表达更重要的区域

儿童通过人们眼睛周围的肌肉、眉毛和上颊肌肉的信息可以推断出更准确的情感信息。

另外,研究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指导儿童观察肩部动作,注意说话人语气,也有助于提高儿童情绪认知水平

来源:北京心舍

03

自恋的人会消费更多的葡萄酒,哪怕ta不爱喝酒

过往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将葡萄酒与富裕、声誉和成熟联系在一起。

葡萄酒作为一种“炫耀性消费”,能够使人们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能力,甚至会使人们更具吸引力。

而与葡萄酒相关的这些品质正是自恋者想要散发的东西:财富、力量和吸引力

近期,发表于《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自恋的人会将葡萄酒与更大的社会吸引力联系在一起,进而促进了ta们对葡萄酒的消费。

即使ta们本身不喜欢喝酒,这种关系也依旧存在。

对此,研究者分别抽取法国和美国的样本,进行了两项研究调查。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消费者研究公司Toluna招募了654名法国成年人,包括56%的男性和44%的女性,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参与者回答了有关其自身背景和对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的典型消费水平问题,还完成了四项自恋水平调查。

研究结果发现,自恋水平与葡萄酒消费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另外美国研究中,研究者对192名参与者进行调查,其中包括55%的女性和45%的男性,平均年龄为32岁。

除了进一步证实了上一研究的假说之外,研究者还发现,那些不喜欢酒精饮料的自恋者,仍存在较高的葡萄酒消费。

换句话说,“喝酒带来的社会奖励比喝葡萄酒本身的情感奖励更重要,即使ta不认为喝酒很快乐”

来源:简单心理

04

一种蛋白质水平,可能成为诊断抑郁症的客观生化指标

你可能知道,抑郁症不是根据生化指标确诊的。它一般需要精神科医生根据多项维度,进行当面评估。

但最近中国昆明医科大学和南澳大学发表在《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抑郁症的生化指标:测试脑中一种蛋白质的水平。

同刊评论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准确预测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测试”

研究招募了215名中国参与者,包括90名抑郁症患者、15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测量他们血液中的成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BDNF)水平发现:

  • 抑郁症越严重,mBDNF水平越低;

  • 未服药的患者,mBDNF水平低于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

(健康对照组、抑郁症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mBDNF水平)

研究者提出:

血清mBDNF水平低于12.4ng/ml,可作为诊断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临界点——用这一水平判断抑郁症的准确率为82.8%,判断双相情感障碍灵敏度为82.2%,且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80%。

“除了医生的临床评估外,这可能是一个客观的生物标志物”,作者之一、南澳大学的周新福教授说。

05

BMJ子刊:上海交大研究,午睡能有效预防痴呆,提高思维敏捷性

目前,痴呆症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通过识别和修正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生活方式对认知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午睡被认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年人午睡的发生率比年轻人高很多。

早期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危险因素如缺乏运动、高血压、肥胖症和糖尿病来减少。

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孙林教授和芜湖的第四人民医院韩彩教授等人在 BMJ 子刊《General Psychiatry》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lationship between afternoon napping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ageing Chinese population》的研究。

该研究结果表明,午睡与更好的认知功能有关,包括位置意识、语言流畅性和记忆方面

有午睡习惯的参与者显示甘油三酸酯水平高于不午睡的人,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这也许是它对认知功能没有造成较差影响的原因,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来源:医诺维

06

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错失焦虑水平越高

张亚利等人在心理学报发表一篇研究报告,为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程度越高的人往往也会伴随着较高水平的错失焦虑

据调查显示,  中国仅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就达到了 85.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0)。

社交媒体不仅为人们建立和拓展社会关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也为人们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重要窗口(Dempsey et al., 2019; 张亚利等, 2020)。

而,  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 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出现了问题性使用现象, 给心理健康带来潜在威胁(Rasmussen et al., 2020)。

有研究发现, 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出现重度抑郁和自杀行为的风险会更高(Twenge et al., 2018)。

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 近来研究者又将着眼点聚焦于社交媒体使用的又一负面效应上, 认为社交媒体使用可能会诱发错失焦虑

错失焦虑又译为错失恐惧( fear of missing out),是指对于错失某些可能的重要信息或新奇事件而产生的一种以焦虑为主, 并伴有恐惧、失落、担忧、沮丧等消极感受的弥散性复合情绪体验(Przybylski et al.,2013; Zhang et al., 2020)。

典型的表现包括:

  • 错失前的担心和恐惧

  • 错失后的不安和失落

  • 恐惧于遗漏重要的信息

  • 恐惧于错过于重要的社会活动和体验

  • 担心错过他人的新奇体验或重要事件

  • 害怕错过自己希望获得的积极体验

  • 强烈期待了解他人经历、频繁参与社交活动、持续关注外界信息动态

防止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引导大众合理使用以图像为中心并且开放度较高的社交媒体有助于错失焦虑的缓解


来源:心理学报

 关于泊恩

泊恩心理PsyBene是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临床证据、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根本,致力于为每一个来访者提供“科学循证”的心理卫生服务。

泊恩心理竭力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纠正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所抱有的偏见,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并预防心理问题。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扰,可直接通过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泊恩心理全力为您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

[1]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2021). 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心理学报, 53(3), 273-290.

[2]WU Qi, ZHONG Chunyan, XIE Jingyuan. Evolution of Napoleon complex: Relative height disadvantage, mating motivation and men’s risk-taking behavior.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53(1), 95-110.(2021).

[3] Lunardo et al. The narcissistic wine consumer: How social attractiveness associated with wine prompts narcissists to engage in wine consumption.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November 3, 2020. DOI: 10.1016/j.foodqual.2020.104107.

[4]http://dx.doi.org/10.1136/gpsych-2020-100361

〓 泊恩声明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通过公众号联系在线客服提交反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