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原创】老家就在古道边

老家就在古道边

雪岸

小村外,

乡路边,

望不尽近水远山。

春花秋月,

夏暑冬霜

也曾观赏也见惯。

松柏青青,

山路弯弯,

可记否古道烽烟?

忆旧貌

看新颜,

只留下感慨万千一一

久居外地,总爱思念故乡。一旦忆及故乡的老家小山村,村前村后弯弯的山路,以及连接山路的大道,常常浮想连篇。甚至将这些留下足迹的乡路,与古道联系起来。

那个曾经居住、生活、劳动过的老家小山村,每因地图上无名而常感遗憾。当时每当人问起居址,就只能借助与老家小山村相距不到一里,仅一冲之隔的远近有名的杨木兰塆,来说明自家居所的方位。杨木兰塆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其古时有位女士,与《木兰从军》中的木兰同名,也因其忠孝而扬名。具体故事情节,一直无人说清。而今,随着农村改革深入,经济发展,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或进集镇,或进城市。旧时的小山村已面目全非,剩下不多的青松翠柏掩映的旧屋、仍散落些许残砖断瓦的屋基,和被草树遮挡的旧时小路,与同时兴起的周围的新山村、新集镇,以及“村村通”的乡村水泥道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叫人无限感慨。

我的故乡属丘陵。但乡人向来称之为山。要说故乡之路,先说山。记得曾经工作过的鄂南通山,有几句口头禅:“通山通山,通通是山”;“看山不走山,道路山间转。”是啊,遥指远山,脚下的路就伸向天际云雾中的群山之间。当然,在通山也不全是不走山,那时从咸宁到九宫山下的翠屏(工作的首站),也要越过小岭、望江岭盘山公路。至于步行淌水过溪,翻山越岭,自是家常便饭。

近读史志,忽然发现曾经的乡路,与北来的桐柏、大洪、吉阳、槎山、大小鶴山诸山,和南方的陨子古国、千年古城、再南的云梦大泽,以及史上北伸南延、东往西来的古道,紧密相连,叫人眼界大开。

《德安府志》记载:又四望山西南起杏仁山。一由杏仁山南起转东起观音坡,起蔽山,又东起槎山,由北逆起观音山,俗称'鹰嘴崖‛。东南迤雨坛庙山,吉阳山在其北,大鹤山在其南。又东南起破庙山,南至聚龙山,由黄倪庙南历排路冈,迳半仙山东起白庙山,历凤鸣冈至杨家山北折而结碧霞台,为德安府治。一枝由黄倪庙东起小鹤山,层递迤逦。南起观音冈,迳义堂镇抵云台山,为云梦县治。

儿时就开始与之朝夕相伴的便是聚龙山(鸡公山)和黄倪庙(黄鹰庙)。联系史志的记载,就从老家小山村边开始,由近到远,说说有史可查的乡路边的名山。

老家小山村,北靠聚龙山,南临黄倪庙。

聚龙山。《德安府志》又云:聚龙山(鸡公山)。因其山峰耸立,如公鸡之首,以形取意,家喻户晓。说它是聚龙山,故乡没有多少人知晓。它离笔者老家不过二里來地,是我小时在原裕店(杨兴村)读初小(小学1至4年级)时的必经之处,也是那时牧牛的场所。它位于安赵公路的西侧。之所以命名聚龙山,个人认为是,因其山脉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延伸约一、二里地后,再向四方伸展出大大小小、或长或短的十多条如龙形的山岗。站在山顶四望,这些山岗如游龙一般,齐集而来,欣然聚会。

黄倪庙,乡人以山取名,俗称黄鹰庙。至于黄倪的由来,故乡也无人能说清楚。它位于老家小山村之南,过了一条矮矮的小山岗,便是一条宽100余米的小山冲,山冲之南紧连着黄鹰山。黄鹰山系以山形取名,山正中间突出部分如黄鹰之首,昂然向北。山的两端先内凹再前伸,就如黄鹰张开的两只翅膀,似乎要乘云而去,展翅高飞。黄倪庙就建在山顶靠南一边。座北朝南,庙前隔一小山冲就是南去的青山。庙的南边是院墙塆和胡家冲。庙的东边,在安陆至赵棚的要道边曾有一个为路人卖茶水的小棚子,名叫胡棚。再向东就的杨家莺屋。再东就是有名的小鹤山。记得儿时去玩时,整个庙基到处都是残砖断瓦,剩下来的一、二间房屋也是东倒西歪,摇摇欲坠。过了不长时间,这儿就成了一片荒场。再过了多少年,被人开垦成了旱地,一直耕种到如今。

由老家之北的聚龙山向北,约十余里后再过一座小石桥,右前方就是大鹤山。大鹤山,位于侯家大塆村后,海拔200.8米。旧传:后周时人辟故基得石函尺许,内贮大小二石鹤,少焉,冲起回翔天半,视其所落之处,各以山名。大石鹤飞落此山,故名。大鹤山向南,也就是聚龙山向东,便是小鹤山。小鹤山,一名蝌蚪山,高不及十仞,寿藤古木,烟云滃郁。大、小鹤山遥遥相对,自成一景。也均留下过我的足迹。

再向北便是赵家棚镇。赵棚之北就是吉阳山。吉阳山,海拔328.4米,为安陆、应山(广水)两县(市)界山。《安陆县志》载:(吉阳)山分南吉峰、北吉峰,唯南吉峰属安陆。其南吉阳平壤可城,隋置吉阳县,后并入安陆县。说到吉阳山,永远忘不了这是我在赵棚三年初中读书时,勤工俭学,多次砍过柴的地方。后来也有缘多次光顾。吉阳山顶历史上建有朝阳观,古时远近闻名、香火鼎盛。其中有不知名的文人墨客,在其祖师殿写有一副高屋建瓴大气磅薄的对联,给了笔者深深的印象。上联是:身在吉阳峰头,比武当何分上下;下联是:脚踏应山地脚,较娥眉不逊毫分(见《中华名胜对联大典》第159页)。联语只说应山,不言安陆,其原由可能一是吉阳山地处安陆、广水(原应山)交界处;二是也许对联的作者与应山有隔不断的缘源,而偏向彼县。2011年12月,笔者曾重游吉阳山,千般感慨,赋词一首,即《捣练子·游吉阳山》:比武当,较峨媚,昔日豪情可复归?翘盼峰头还旧景,烛光香雾暖风吹。

由此再向北,就是志书中说到的地属应山的杏仁山和属随州的四望山。杏仁山,应山县25里,在德安府东北115里,即所谓应山之少祖山。其山上石似翡翠玉石(志云今已封禁,不许掘凿)。四望山,《德安府志》云;四望山在随州东山,应山县北100里,德安府北190里。此山高可览四方,为应山城发脉之始。境外之山,略作简介,恕不展开。

由老家小村南的黄倪庙,向南约八里许就到了小集市牌楼岗。牌楼岗地处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山岗上。之所以取名牌楼,据传古代这里有一座楼房,过往行人常在此喝茶抹牌,加之地处山岗上,故取名牌楼岗。在《德安府志》及《安陆县志》上讲到牌楼岗,又称其为排路岗。其取名的依据,就笔者而言,应是以其东西以古城为目标的几条南北向道路并列而称。从赵棚的双桥,孙店,陈店的刘兴的进城之路,当时可通过尚未修建的三河水库,向南到双路口交汇。这是牌楼东边的一条路。另一条路就是从接官、洑水沿西山一线村庄的进城之路,在牌楼岗的西部而过,也到双路汇合。有此三条并列之路,当然可以称之为排路岗了。

牌楼岗西南邻半仙山。半仙山,据《安陆地名志》记载,其海拔116.3米,据说“此山北山凹,下雨之前有一片雾气,人们以此观测天气晴雨,比较灵验,称其为'半仙’,故名。”但当地人称其为半边山,因其东部有山岗,地势较高,猛一看半仙山不似山却似岗。而在其西部由于地势较低,看此山就当然是山了。故名半边山,看来也有道理。

过了牌楼岗和半仙山,向南偏东而去(非现在通往安陆城的道路),就到了白庙山。《德安府志》载:白庙,在治东15里,即祖龙地。白庙地处白庙山,古人认为这是由桐柏山、四望山、吉阳山、大小鹤山而来的一条龙脉,故称其为祖龙地。从而今的地图上看,此地在洑水熊岗之北、席棚之东北、十塘之东略偏南、双路、三合之南,陈店的高岗西南、何胡之西。顺其南下,历凤鸣冈,至杨家山,北折而到碧霞台,就是当年的德安府治,即古城安陆。

从老家到安陆的路,也是我当在安陆一中读高中时的往返之路。那时,每到星期六下午,就回家一趟,星期天下午,带一个星期食用的米和咸菜。当然,当时的路和古道的路线应有区别。区别在于过了牌楼岗,途经双路口、十塘,再过八里岔,从城东门直接进城,而不经过白庙了。也就是在这条道路上,余见惯了春花秋月、风雨霜雪,见惯了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共享了沿途民众的丰年喜悦。

叫人最难忘的还有离约七里路的会寨。

从老家小山村西行,越过一冲一村一山岗,再右转向西北,其前方就是临近槎山的会寨。会寨是我攻读高小(小学五、六年级)的学校所在地(学校建在会寨街北面的一片高地上)。当时去会寨读书,先过杨木兰塆、白果园,再走过杨家月塘的塘堤,来到凤凰山的北端、楊家河的南岸。凤凰山,海拔127.8米,别名红毛山。大概是因为其山上生长的丝茅草,到了秋天,除了山顶和半山坡的青松外,便一片金黄,山也由此而得名。这座南北走向的长山也是槎山、会寨通往安陆古城的必经之路。此山的特点是东部半山地势比较平坦,顺半山而上,是突起的山峰。半山之下是一个大陡坡,山脚的村庄和树林之前,是一条由南向北梯田层层的小山冲。笔者曾经猜想,这也许是古时为修路而将此山的半山处予以改造过的。当年大办钢铁,作为小学生,也曾到此观摩。

然后,经过小时常唱的儿歌中的楊家诃(见注),经田畈中的大路,沿费家畈后的长山岗而上,就是会寨。当年的会寨街道建在由岗顶向山冲的一个斜坡上,房屋高低错落,怪有意思的。过会寨向北就是槎山南蔍的胡家月塘塆。这个塆是当时亲戚家所在地。那几年里,笔者饭后课余,多次登上小学西侧的古会寨山寨,远眺四野,尤其那拔地而起巍然耸立的槎山令人响望。那时古寨早已不存,仅仅留下几处断墙,和散落在寨顶野草中的砖瓦碎石。其间有二次学校组织我们上槎山游玩。逢年过节,也多次前往胡家月塘,自然要抽出时间游游槎山,与之亲密接触。

槎山,位于安陆县城东北,北连应山县。为涢水(府河)东县境内主峰之一,海拔为302.1米。据《安陆县志》载,“珍珠泉在安陆槎山,胡太吏绍鼎槎山石泉序:山中有双泉,最甘美煮以茗,投以果笋益清。一泉自山壁下注,冬夏不绝,曰珍珠泉,谓其滴如珠碎,可供数人汲饮。一山巅有石池常注清泉,旧曰云濑,今土人无知其名者。”槎山属四望山余脉,山上多怪石,有不少名胜古迹,亦为游览胜地。《安陆县志》还记载,“顶有双井,大旱不涸”,“一井中有石鱼一枚,长三尺许,麟鬣宛然,扣之其声清越。上为双泉禅院,有古桂两株,又有古柳一株,大数十围,已枯,山下尤多桂,馨逸异常。”明代何迁游槎山诗:“长夏三花尽,春山五蕴空。揽衣向仙侣,歌苦明月中(吉阳诗集)。”

记得那时的槎山,寺已毁,古寺处有几间房屋,办了林场。但其有名的灌寺的双泉、如钟的响石、以及无影的枯树犹在,曾叫人留连。旧舍还有几尊木雕菩萨。林场只有一名护林员。他管林、种菜,还养鸡。也就是在那时,一则“槎山菩萨显灵,观音送子賞蛋”的故事,传遍四邻八乡。前往槎山“求蛋求子”的年轻夫妇和家人络绎不绝,旧屋里香雾缭绕,祈祷声声。原来是有一天,母鸡下了蛋,驻场的护林员刚进屋,便随手拿起鸡蛋放进木菩萨肚子的空腔里。过了二天,一群小孩到林场游玩,一个小孩突然从菩萨肚子里摸出个鸡蛋,菩萨显灵的故事便呼之而出。也因此增添了槎山在乡人眼中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三月三,上槎山”的口头褝至今流传,使槎山一直保留了传统“三月三”乡人们既祈祷又游春的首选之地。

余除了高小二年每日在老豪与会寨间的早晚往返外,在以后的日子里,从府城、接官(或牌楼)到会寨,再经务丰到赵棚,从赵棚到崔兴直到原与孝感现孝昌交界的小河边,往返多次。1961年,余考入安陆一中高中,因家贫休学一年,当年入秋在水稻收割之后,主动报名参加近二个月汉丹铁路路基建设。我们小队的工地在洑水段府河边,往返的路就是从会寨经莲花到洑水到工地。那时种水稻,为了噼决土壤酸性高的问题,耕整水田要撒石灰。老家一代农民就是走会寨到洑水,过竹萝渡到白兆山石灰厂挑石灰回来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来安陆调研,专程去赵棚,车行路线就是由城关经牌楼、中塆,转会寨,再经务丰到赵棚。印象最深的是,途中,天降小雨,路滑难行,到一个上坡时车打滑,上不去,当时的孝感行署专员张德润也下车和我们一起推车。

历史上,会寨应是县境内多条古道的交汇点。会寨向北又可分出三条古道一为从大鹤山、吉阳山到应山,至武胜关,进入河南、山东;二为由北向东经麻城出“穆陵关”(穆陵关所在地古时先为麻城,后为新县),再经准河流域,转向吴越;三为经会寨,至接官,入西北“随枣走廊”,又可北上南下。春秋战国时,吴国攻楚,就是经过穆陵关至安陆到楚郢都的古道。其中伍子胥关渡而击致事楚军完败一役就发生在安陆的清发水。《方舆胜览 德安府》录有唐代诗人王昌龄《送人赴安陆诗》云:“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柯处穆陵关?”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云:“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萋蹊。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此外,赵棚的崔兴还有一个地名叫兵场(赵棚曾有兵场大队)。史上何时在此设兵场?未见记载,但可以断想,应是陏吉阳县(县治就在邻近的土桥)的屯兵、练兵场。至于此兵场,是否当年的郧子国为防外敌侵略,而在此所设的屯兵练兵之场,有待考证。再想到由此南下到陈店的伍家营、前营、后营。据传是伍子胥带吴兵伐楚临时扎营之地,伍家营为中军大帐,前营、后营为兵营。当年伍子胥、孙武带领吴军,千里跃进,几战破楚,其间,从伍家营转会寨,再致安陆城南,才有了柏举之战中的关键一战清发的半渡而击。如此等等,均说明这条古道有过令人感概的历史。

至于,经过安陆(古郧子国)的古道(一道多用):商朝的铜道、兵道,周朝前期的铜道、贡道、兵道,春秋战国的商道、兵道,秦朝的驰道、邮道、商道,汉、隋、唐、宋、元、明,直到清朝的邮传驿道、商道、兵道,另文(《趣谈安陆古道》)专述,是以作结。

附注:

1)儿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家乡流行的儿歌是:脚、脚、脚,皮蛋壳,楊家河,水不落。不落南,不落北,北上田里种养麦。荞麦开花一望白,茄子开花紫淡色。金簸箕,银簸箕,哪个的小脚拿过去(家乡话读“去”为“气”)。

2)地名  大鹤山(赵棚),主峰高程200.8米,“旧传:后周时人辟故基得石函尺许,内贮大小二石鹤,少焉,冲起回翔天半,视其所落之处,各以山名。大石鹤飞落此山,故名。”半仙山(洑水牌楼冈),据《安陆地名志》记载,其主峰高程116.3米,据说“此山北山凹,下雨之前有一片雾气,人们以此观测天气晴雨,比较灵验,称其为'半仙’,故名。”凤凰山(城关),(主峰高程59米),“据《安陆县志》记载,旧传有狱鷟(水鸟)飞至此山,人们称其为凤凰,故名。”北山(洑水),据《安陆地名志》记载,“北山(主峰高程264米),此山系安陆、应山两县界山,古称蔽山,半属安陆,半属应山,山如屏障,遮蔽南北,故名。因'蔽’与北近音,误呼为北山。”横山(洑水),(主峰高程122米)。“据《德安府志》载,此山亦名峒山。”横山(赵棚),主峰高程150.2米。“据《德安府志》记载,安陆县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若横尾者,一名横山。《安陆县志》载曰,旧传鄳厄之巅,其形如龟为大龟山,首昂义阳,尾掉安陆,故而称横尾山,今简称横山。”横尾山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禹贡》。四山相连,东南在豫州界,淮出桐柏,经陪尾。孔传。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古文以以为陪尾山。孔疏。地志江夏郡安陆县东北有横尾山,古文以为陪尾,今安州安陆也。蔡注。陪尾在江夏安陆县东北,若横尾者。《史记·夏本纪》郑注。一名横山。《元和志》。府城东北俗名横山。《广舆记》。按:陪尾在安陆东北,孟坚班氏、康成郑氏皆主其说,或以孔传淮经陪尾而疑之,以为当在泗水县地,特未加详考耳。宋毛晃《禹贡指南》云:“《水经》'陪尾山在江夏安陆东北’,《泗水注》'鲁国卞县东南陶虚西阜,泗水出焉’,《博物志》'泗出陪尾’,即斯阜也。此鲁国泗水之所出,俗呼妫亭山,偶名陪尾山,非安陆之陪尾山。”昔人固明辨之矣。郑氏称其若横尾者,山当蜿蜒如尾形,盖淮出桐柏之胎簪,今俗称太白顶,在随北境西北,历忤水关至永阳,为四望山,东经 阨,奔流一线,绕山而东,而 阨外之界河水注之,沈《志》所谓“一水注平靖关而北汇于淮”者,此也。 阨之塞为直辕、大隧、黄茆诸岭,南至太平镇入安陆,为吉阳、大鹤、槎山,而横山蜿蜒伏其西北,距城三十里,土石磥砢①,高仅寻丈,上有横山寺,盖即昔人所谓陪尾也。 阨之巅,其形如龟,故称大龟山。首昂义阳,而尾掉安陆。崇峦叠嶂,屹为荆豫巨障,西条之山至此而尽。洪流未导以前,怀襄巨浸,有奔啮楚豫,合江汉为中原巨患者,故孟子有排之之文,排之者,使不得与汝汉合而安流由江以入海也,自既导而 阨以北之水由申阳以入淮, 阨以南之水由义阳以入汉,故导淮自桐柏东汇泗、沂入海,而不言陪尾者,明乎陪尾为淮所经,而非淮所归宿也,使陪尾在泗水,中隔二千余里平原广隰,其山又何以接华山而相连,东南皆在豫界也,故当以昔人横山之说为信。 又按:沈《志》称“郡西北寿山一曰陪尾,《地理志》云横尾,《史记》作负尾,《索隐》云'负’音'横’,诸说并无确据”云云,考《史记索隐》,“负”音“陪”,无音“横”之文。《地理志》明云横尾山古以为倍尾,何必牵引《史记索隐》,益滋支蔓,且《地理志》云东北,其非西北之寿山自确。至称内方山,即章山,古名豫章,在郡北四十里,今俗名横山,又曰峝山,亦曰横尾山,是又以内方、章山、寿山、峝山、横山牵混为一,更觉自相矛盾,不知《地理志》明云东北,又岂得以在北之章山当之乎?今县西有横山,县北又有横山坡,惟横山寺居城东北三十里,与昔人所言合。凡释经之义,水之所经,虽小必详。非水所经,虽大必略。如汉上之龟山,亦一拳耳,自唐以后皆以为大别,不得移之于安丰,岂又何必疑横山之小而移之寿山、章山乎?凤凰山(赵棚),主峰高程127.8米。别名红毛山(应为红茅山——笔者注)槎山(赵棚),(主峰高程302.1米)。“槎山位于安陆县城东北20公里。北连应山县。为涢水(府河)东县境内主峰之一,海拔为302.1米。据《安陆县志》载,“珍珠泉在安陆槎山,胡太吏绍鼎槎山石泉序,山中有双泉,最甘美煮以茗,投以果笋益清。一泉自山壁下注,冬夏不绝,曰珍珠泉,谓其滴如珠碎,可供数人汲饮。一山巅有石池常注清泉,旧曰云濑,今土人无知其名者。”槎山属四望山余脉,山上多怪石,有不少名胜古迹,亦为游览胜地。据《安陆县志》载,“顶有双井,大旱不涸”,“一井中有石鱼一枚,长三尺许,麟鬣宛然,扣之其声清越。上为双泉禅院,有古桂两株,又有古柳一株,大数十围,已枯,山下尤多桂,馨逸异常。”明代何迁游槎山诗:“长夏三花尽,春山五蕴空。揽衣向仙侣,歌苦明月中(吉阳诗集)。”昔日山林茂密,历经战乱,林木寺院遭毁,够用古迹荡然。破寨山(赵棚),主峰高程159米。吉阳山(赵棚),主峰高程328.4米。此山为安陆、应山两县界山。据《安陆县志》记载,“山分南吉峰、北吉峰,唯南吉峰属安陆。其南吉阳平壤可城,隋置永阳县,复必读叶阳县,后并入安陆县。”四望山  应山县  一百里曰四望山,府北一百九十里。山高可览四方,为应山城发脉之始。《唐书》:“建中二年,山南东道梁崇义拒命,发兵攻江陵,至四望山大败而还。”即此。杏仁山  二十五里曰杏仁山,府东北一百一十五里,形家谓应山之少祖山。其石似翡翠玉石,今已封禁,不许掘凿。会家寨店,距府治三十五里。双路口店,距府治十五里。牌楼冈店,距府治二十五里。土桥店,距府治五十五里,为吉阳城故址。赵家棚,距府治六十里。以上见《安陆志》。白庙 在治东十五里,即祖龙地。古门关,在洑水。此村地势险要,古称轨门关,过去人称鬼门关,后来人们忌讳此名,改为古门关。据《安陆县志》记载,此地“雄据巍峨中通一径为邑门户,轨门者,仅容轨也。”

(3)驿程(见道光《安陆县志》)  至京二千四百八十里,至省三百二十里。《一统志》。郡城北达京二千七百里。东至省会,由云梦、孝感、黄陂,二百八十里。由应城、汉川,二百九十里。沈《志》。按:省驿向由信阳州平靖关入应山县,至德安府城,达汉口,计程四百六十里。自乾隆三十年改由应山之武胜关,四十五里至广水驿,七十里至孝感小河溪驿,九十里至杨店驿,由双庙滠口至汉口,计程三百五十五里,较旧驿径一百五里。自是星使往来,皆由孝感而不由安陆矣,其饷鞘人犯、接递护解,仍由孝感杨店驿,五十里至孝感县城,四十里至云梦县城,六十里至府城,九十里至应山县城,出平靖关。其水路由府河,一百二十里至云梦县隔蒲潭,四十里至应城县长江埠,八十里出汉阳涢口,一百二十里至汉口。北达应山县:十里铺距治十里。 金家店铺距治二十里。 大花店铺距治三十里。 接官厅距治四十里。沈《志》。

(0)

相关推荐

  • 【团山伍欣甸园征稿展播(6)】陈亚平:我爱团山,我爱伍欣甸园

    21世纪散文诗·第536期 我爱团山,我爱伍欣甸园 作者/陈亚平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寻着"红杏尚书"(安陆籍文 ...

  • 探源||(罗先成)水尾天应上的前世今生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水尾天应山 文/罗先成 水尾镇广木村有座清代修建的天应山庙.古时广木地广人稀,森林广布,人们种下的庄稼,常被猴子.野猪等动物糟蹋,有的年份颗粒无收: ...

  • 王蒙《溪山风雨图》画册高清欣赏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朝画家.赵孟頫外孙.         元末弃官,隐居杭州黄鹤山(今浙江杭州临平),自号"黄鹤山樵" ...

  • 我眼中的“李白故里 银杏之乡”

    我眼中的"李白故里 银杏之乡" 朱绍斌 白兆仙山     摄影:易春桃 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她,就是镶嵌在华中大地的璀璨明珠--湖北安陆. 安陆 ...

  • 【散文原创】趣谈安陆古道

    [散文原创]趣谈安陆古道 趣谈安陆古道 雪岸 欲说安陆古道,当先从郧子国说起.安陆,周为郧子国,人云有300余年的历史.至于郧子国究竟起源于何时?灭亡于哪年?史无明载.诸多文献及论文认为,以姓立国的郧 ...

  • 【天府散文】●杨卓如||古道随想

    四 川 省 散 文 学 会 主 办 <四川散文>联合办刊和指定选稿平台 古道随想 ●杨卓如(云南) 巍峨磅礴的山梁上,寂静无声.古驿道穿越天子山的大片原始森林,迤逦而下,直至澜沧江畔的旧州 ...

  • 散文原创|思想,是不过时的美丽

    写在夏季 2021-6-16 文/ 徐梦甜 世间最美 1     "世间最美,不过是一树繁花,一树繁花,终究会凋谢,即便是惊艳了年华,也抵不过花零落时的弹指刹那.花开花败,扰了岁月的美梦,揭 ...

  • 散文天地 | 老家山村秋入来

    我们一直期待着你的关注| 第 211 期 老 家 山 村 秋 入 来 文 | 李新 时间轮回到梧叶飘黄的时候,冷风时而偷袭,鸟声也渐渐地稀疏了. 清晨,朗晴的光幕下,在澴水河边晨跑,脚下巴掌大的梧桐叶 ...

  • 散文原创|父亲,我下辈子还做您的孩子!

    写在夏季 2021-6-18 文/ 迎难而上 心中太阳 1     您是我们心中不落的太阳,您是妻子眼里舍不下的老伴,您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虽然,您已满头白发,虽然,您已满脸皱纹,虽然,您的腿一直颠簸 ...

  • 散文原创|雨思

    写在夏季 2021-6-20 文/ wufangfang830915 雨 1     近期,天气变化无常,看着窗外的雨,想到喀什这座几乎不下雨的边城都成了雨城,觉得世上一切变化真是皆有可能. 已经习惯 ...

  • 散文原创|一庭风雨

    写在夏季 2021-6-21 文/ 吴琼 雨 1     张爱玲在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小团圆>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qu ...

  • 散文原创|一生相携的伴侣

    写在夏季 2021-6-22 文/ 红叶漫天 婚姻 1     在离别山区1年后的一天,从熟人的耳朵里我知道了我的"老大姐"终于结婚了.喜庆鲜红的嫁衣,热闹的迎亲车队,欢快的鞭炮仿 ...

  • 散文原创|繁杂の二三事

    写在夏季 2021-6-22 文/ 一生所爱 毕业 1     这一个月的时间经历了很多的事情,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撑不住了,但还是要努力让自己看起来跟平常一样,有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装满了水的气球,仿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