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田野间的守望者
2017年5月1日,劳动节,农历四月初六,阳光明媚,一如昨日,万年历上,几行字赫然入目:丁酉年,乙巳月,宜出行,栽种。
我打电话回老家,回复说,家里一切安好,只是最近有些忙,因为准要插秧、采茶、种花生。听罢,我有些熟悉却又陌生,细想起来,虽然生于农村,可已经十几年没有再接触过这些农活了。
家乡河南商城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属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汇气候,阳光充足,雨量丰沛。这里不仅是信阳毛尖的重要产地,也盛产各类农作物。因为地处丘陵,靠近高处的梯田仍然不能实现机械化种植,再加上大量的青壮年进城务工,郊外,随处可见被荒废的农田。每年的暮春时节,在田间地头,常常可见这样的场景:一头健壮的水牛驾着铁犁缓缓走过,肥沃的田野上即刻涌起一层层黑色的浪花,淹没了旁边一片茂盛的野草,两鬓花白的老人,亦步亦趋的跟着,沧桑的脸上满是岁月雕刻的痕迹。身后,一群白鹭腾空而起,逐渐隐没于远方的群岚……
时至今日,我依然难以忘记都市人永远无法体会到那种的辛苦:顶着日头,在泥泞的水田里,一直弯腰退着步子插秧,待拔出沾满稀泥的小腿时,还得不停的拍打着上面吸附的早已圆滚滚的蚂蟥;待到扬穗施药的时候,一片混合着农药的水雾飘过,浓烈的化学药剂的气味扑面而来,熏的人头晕目眩;收割的季节,镰刀所过之处,一排排的稻子被放倒,锯齿状的禾叶总是划得脸上火辣辣的疼;除此之外,一日三餐几乎不定时,甚至在月明星稀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囫囵饭,还要为一阵可能到来的暴雨忐忑不已……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众多文学作品描述农民的生活,春天播种希望,秋天收获幸福,然而这过程中的艰辛,却并非用煽情的辞藻描述的那般,充满了诗情画意。
倒是一向注重写实的白居易,用极为平白的诗句这样描绘,还算客观: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没有华北平原的广袤,没有江南水乡的繁华,在中国地处丘陵地带的农村,这样辛苦的付出与最终收获并不对等,在外地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里两个月的收入可以买下在家里一年的农产品所得,还不用付出风吹日晒的辛苦。于是,荒废土地的越来越多,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
可以想象,随着城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口迁移到城市,年轻人不会也不愿再像父辈那样在土地里默默劳作一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土地成为维系毕生心血的唯一寄托时,依然采用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们,将是这个时代,田野间最后的守望者。
五一劳动节到了,当网络媒体、电视广播都在不遗余力的宣扬行业模范的时候;当车站、路口、旅游景点人山人海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农村,还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一生没有退休年限,没有养老金失业金公积金,很多人目不识丁,时至今日,依然守望着家乡日渐衰颓的田野。他们,就是被写进初中地理书上的那群人: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
他们的名字,叫农民。
此刻,他们正在劳动。
责编 / 西天禾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