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毁掉孩子的注意力的?
朋友的儿子小宝非常好动,安安静静坐上10分钟都十分困难。幼儿园的老师也不胜其烦,经常告状说她家儿子难以管束。更头痛的是,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学,老朋友觉得以儿子现在的状态,进了小学一定是场大灾难,但却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有一次,小宝来我家。我找了本故事书,让他挑一个喜欢的,我给他讲故事听。果然,没讲两分钟,小宝的手就开始闲不住了,玩起我的衣服来。读到五分钟的时候,他已经跑到沙发上去了,拿起他妈的手机捣鼓起来。
我问他:“小宝,你不要听故事了吗?”
小宝摇摇头。
我转过脸来问朋友:“你在家里也是这样给他讲故事的?”
朋友想了想,说:“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样不太好,不让他玩儿。但是后来发现孩子的语感很好,能一边玩一边听故事。我觉得既然他都听进去了,也就不要求他正儿八经地坐着听了。”
原因找到了。孩子的专注力有时是被父母消灭的。
我遇到过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智力和技巧启蒙上面。我们希望孩子认字、做算术、游泳、弹钢琴,但只要孩子为我们呈现一个良好的结果,我们便会心满意足。
但是,幼儿的启蒙教育不是高考冲刺,更不是职业技能培训,除了孩子技术的提高,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和状态。这才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
就像小宝的妈妈,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她始终在追求孩子听懂故事这个结果。却忽略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不应该同时做两件事的——他们首先要学会专注地做完一件事,这才是孩子专注力的来源。
小宝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却培养起了极坏的学习习惯。
01
家中的注意力杀手无处不在
其实注意力是天生的,野生动物遇到响动都会立刻警醒起来朝着响动发出的方向看。我们人类更是不例外,不用别人教我们天生就具备这个能力。除了极少部分天生就有行为能力缺陷的孩子以外,大部分孩子专注能力的差异,主要还是来自教养环境。
老朋友给我说起另一件事。小宝小的时候,他们夫妻两工作忙,就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而爷爷奶奶非常溺爱孩子。小宝到三岁的时候,奶奶还喂孩子吃饭。那时候小宝也不好好吃饭,常常一边吃一边玩,奶奶就拿着饭碗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小宝玩累了,就往他嘴巴里塞一口。
以至于一直到小宝上幼儿园,他还没有学会基本的用餐礼仪。
我想有的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真的是焦虑过度了。我们常常为孩子操各种心,甚至恨不得帮他们包办一切。但无形中,却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也谋杀了孩子的专注力。
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去参加一个绘画公开课。旁边有个妈妈陪一个小女孩画画。
小女孩刚打开画纸,妈妈就开始在一旁唠叨:“宝宝,你今天准备画什么呀。”
“我要画一棵大树。”然后小女孩拿了一支红色的彩笔。
“哎呀,宝宝,树干是棕色的,树叶是绿色的。你拿红色的做什么呀?”
“我要先画个太阳。”
小女孩刚画完一个太阳,妈妈又开始说:“宝宝,让妈妈摸摸有没有出汗。哎呀,有点热了,先把外衣脱下来。”
等小女孩画完树干,妈妈又来了:“宝宝,口渴不渴,喝点水吧。”孩子摇摇头表示不喝,妈妈不高兴了:“你都一天没喝水了,这样对身体不好。先来喝一口。”说着把水送到孩子嘴边,小女孩情愿地喝了一口。
在孩子作画的半个多小时里面,这位妈妈的声音几乎没有中断过。
“宝宝你画得真好看!”
“宝宝,你现在画的是什么呀?”
“宝宝,这个颜色不好看!”
……
每一次妈妈声音的出现,都是对孩子注意力的一次干扰。干扰越多,孩子越无法集中注意力。长此以往,孩子能够培养起专注力那那才是奇迹。其实,我明白,这位妈妈的所有行为都是出于对于孩子的爱,但是这爱,却毁了孩子的好习惯。
02
很多时候,袖手旁观才是真正的爱
记得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大班和中班的孩子要早十五分钟放学。一个妈妈领着一个男孩出来的时候,我发现孩子的鞋带散了。孩子自己也发现了:“妈妈,我的鞋带散了。”
“昨天教过你了,你还记得怎么系吗?”
“嗯,我自己试试。”
说着,孩子自己开始摆弄起来。不过,显然还很生疏,老是弄错,过了五分钟还没系好。这个妈妈真是好耐性,换做别人早就上去帮孩子了。这个妈妈却在旁边一声不吭,只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做一下指导。
孩子也很专注,翻来覆去尝试,一点没有急躁的样子。一直到小班的孩子快放学的时候,小男孩才歪歪扭扭地把鞋带系好。妈妈说了一声真棒,就开开心心地牵着孩子走了。
有时候,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考验的却是大人的心性。
以前有一位专家向我介绍过一个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小游戏:拿一大把各种颜色的豆子或者珠子,红的、绿的、黄的,先让孩子把红色的挑出来,再换绿色的、黄色的。从一岁半开始可以开始让孩子玩这个游戏,很多孩子快到两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集中注意力半个小时以上了。
但是,这个专家告诉我,大部分父母坚持陪孩子玩一个月就放弃了,能坚持三个月以上的只是凤毛麟角。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孩子的专注力,而是输给了自己的坚持。
因此,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说起来不难,做起来不易。环境塑造孩子的性格。让我们做父母的,从少一点唠叨,少一点包办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