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老唐山风俗地图(五)
本文得到薄荣环老师的悉心指点,并参引了王伊明老师《小山这座大舞台》部分内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老唐山城区各个方向上都安装有栅栏门,相当于县城的城门或城关。夜间,栅栏门都要上锁。栅栏门之外,叫埠外,属于郊区。今天我们说的,是老唐山东栅栏门一带。
我们都知道,老唐山胜利路西段,过去叫便宜街。那么,复兴路(过去叫沟东大街)以东的胜利路,过去叫什么名字?
叫做'东兴大街“,本次的手绘老唐山地图,重点说说这个区域。
我们还是将这里放大
先从东兴大街的西街口说起。南侧,是著名的长城影剧院。长城影剧院东南,有个公私合营的唐大机械厂,1960年代搬至承德,改名曲轴连杆厂。
北侧,后来建了一座三层楼的商店,俗称转角楼。向东,则是唐山市市立医院,1943年7月成立。1945年改称唐山市市民医院,是唐山最早的公立医院。
即现在的人民医院。老市立医院的大门在北侧,医院大楼呈工字形,东西两侧为绿地。
东兴大街南侧为马家屯,有一条臭水沟,即从水沟沿街流过来的臭水,本来是开滦煤矿排出来的废水,一直通向东侧,形成两个大坑,南侧的叫荷花坑,北侧叫苇子坑。后来大坑干涸,形成了后来的荷花坑市场。马家屯的村口,有个三官庙,周边办丧事都要在三官庙里操办。
荷花坑以东,则为唐山市的东边界'东栅栏门'。出了东栅栏门便是郊区,这里是大片庄稼地,鲜有人居住。但在1943年,当时的市长于文成,与唐山商会会长吴杞芳筹集资金,在此地建了一座坐北朝南的孔庙。工程承包人杨景荣。1943年春孔庙工程开工,直至1944年冬才完工。说是完工,其实庙内尚未树立孔子塑像。庙的北侧修建一条街,叫文化北后街。
知名作家王伊明在《小山这座大舞台》中写道:孔庙东西宽约18米,南北约28米,钢筋水泥结构作支架,磨砖砌墙,浑然成为一体。下面用方砖漫地,上面用绿色琉璃瓦铺盖,突出了“五脊四坡”的庙顶格局,四面翘首。庙体秀气,显示出舒展豪放的气势。正面两扇朱漆大门。每扇有4排馒头状铜钉(实为木制,涂以铜粉),每排4个。2至3排中间靠门缝处有一对口衔铜环的铜狮头,分列左右。上有门楣,下有门槛。北面两扇朱红广亮大门,有门槛,以便里出外进。正门外突出一个抱厦,约3米见方。有4棵红柱,直径约30厘米,高约3米。在扁圆形柱脚石上用砖向上砌,以白灰、麻刀抹圆,再涂红漆所制成。抱厦的顶也是由绿色琉璃瓦铺盖,两面翘首。抱厦的檐东、南、西3面木板连同红柱上面和下面,均用油漆彩画装饰得典雅和谐。两旁有一对石狮,用两块长为180厘米,宽、厚各80厘米的巨石镌刻而成。抱厦下面是几块平板石地。距两山墙各6米处有围墙环绕,其两端折向与孔庙南北两面看齐。墙高约2米,厚约40厘米,上围是装饰华丽的透格子墙。
站在东兴大街两侧看望孔庙,古朴典雅,别具风格,好像江舟画舫。但其内部却空空如也,未修孔子塑像,可称有庙无神。因为伪政权修建孔庙,只是为了沽名钓誉、中饱私囊,并无他志。加之抗日烈火愈盛,形势发展对汉奸们极为不利,日寇已临垂死边缘,汉奸们更是惶惶终日,自然无心再修塑像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孔庙被改建成唐山市市立第一中学,庙堂则改建成了学校的礼堂。靠北部东、西有两个太平门,以便出入。向北扩建教室、办公室、宿舍等并修建了体育场。南侧朝向东兴大街的红色庙门从此紧闭,而校门则设在了文化北后街。
1952年,在校门对面另辟体育场,又盖了两个教室。在校内的体育场地也盖了一些教室,初中、高中达到36个班,形成了二中北院。
1954年,由于省立唐山中学改为“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市立一中改为“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1955年成为省重点中学。
孔庙的南侧,后来建起了冷冻厂和齿轮厂(专门为212越野车生产变速箱)。孔庙东侧,则是建华化工厂,是解放前就能国产碳酸钙的著名化工厂。
文化北后街中段还有个著名的玻璃厂(公私合营)叫保华玻璃厂,到厂里可以看吹灯泡、墨水瓶和大的瓶子。特大的墨水瓶(装几斤的墨水瓶是用模具吹成的)。
东兴大街的尽头,是陡河上的胜利桥。关于这座桥过去的名字,有人说叫吉祥桥,有人说叫激昂桥。震后胜利桥倒塌,阻碍了前来救灾的军民。如今这里的新桥显得格外耀眼。
作者:赵以松
来源:近儒山人的绘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