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 诗词赏析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读一首中秋诗词,

是苏轼的,但不是《水调歌头》。

有人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照此说法,今天的《西江月》好像不值得一读了。

大可不必!

读《水调歌头》时,苏轼还是我们所熟悉的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形象;

读《西江月》时,苏轼已卸下坚硬的外壳,捧出一颗受伤的怅惘的心。

不同的苏轼,同样的让人喜爱:

西江月

作者: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通读一遍,悲愤、迷茫、落寞、凄凉等情愫几乎贯穿了整首词作,算起来,苏轼上一次如此悲伤,还是在熙宁八年前后,那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天人永隔的痛。那么,这首词作于何时,苏轼正经历着什么,为何如此绝望呢?

关于背景,历来都多种说法,总结起来大致两点:其一,作于公元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二年中秋,标题为“黄州中秋”,沈雄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其二,作于公元1097年,苏轼谪居儋州时,标题为“中秋和子由”,胡仔认为,此词“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

那苏轼到底是在怀君还是在念弟呢?或许兼而有之吧。当一个人事业不顺时,必然越发念及亲情的温暖。

“世事一场大梦?”这个发端,很东坡!我们来数一数,苏轼发过多少次人生如梦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以及《西江月·平山堂》中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还有《行香子·过七里濑》中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苏轼一生沉浮去住无定,缥缈如梦,虚无如梦,无奈亦如梦,他想努力挣脱,却又深陷梦中,如此循环往复,人生究竟有何意义呢?其实,这种觉醒,反而更让人困惑,迷茫。

“人生几度秋凉”依旧持质问态度,“几度”二字流露出人生短暂之感,“秋凉”一则点中秋之题,二则与“人生”连用,暗喻挫折磨难,充满惋惜和悲叹。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二句承上,并将中秋的景物与自身的形象联系起来。言秋夜西风吹动树叶,在回廊上发出凄厉的声响,自热界正经历季节的转换,而人生又何尝不是?来看“我”的眉头,愁思弥漫,再看“我”的鬓角,白发斑斑。

换头处“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既写眼前境况,又委婉地道出自己被小人谗害遭贬的经历。“酒贱常愁客少”或许是上片“眉头”紧锁的原因——被孤立。作者把情况写得很轻松,说自己时常一人,无客来访,是因为没有好酒的缘故;其实是因为人情势利,世态炎凉。“月明多被云妨”句,借自然现象来写世态人情:月亮一旦澄明耀眼,云彩就来遮蔽,就好像某些人总见不得别人好,时刻想出言中伤。可是,如果世人足够清明,怎会因乌云的遮蔽而忽视月亮的皎洁呢?

“中秋谁与共孤光”,他渴望被人理解,渴望亲人的支持与慰藉,若有知心共赏,即便只有这一缕的“孤光”,也可以婵媛美好。想至此,他把酒北望,望弟弟子由所在的方向,也似乎怀着期待,望汴梁……“把盏凄然北望”,一个“凄然”可见希望之渺茫,心绪之寥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