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永庆坊里话新生

挑杆、上梁、挂钩,梁阿婆的动作一气呵成。这位在永庆坊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婆婆,并未在意门前穿梭往来的游客投来的好奇目光,手脚麻利地在巷子里晾晒着刚刚洗净的衣物。
“我们其实不太想搬进楼房里住。”几年前得知要进行旧城改造时,梁阿婆难免带有抵触情绪。嫁到永庆坊住了大半辈子,她离不开相熟多年的老街坊们,更舍不得这里的一砖一瓦。“后来我们才知道老房不拆、街道不挖,只是修修补补、‘穿衣戴帽’。如今街道再也不会被水浸,老房子也不再漏水了。你看,我家老屋还新加了钢梁,多结实!”谈及当下的好日子,梁阿婆着实开心。
未识广州,先闻西关。梁阿婆老屋所在的永庆坊,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老城,这里有广州保存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但时过境迁,随着城市中心东移,永庆坊街区面貌日渐衰败,居住环境越来越差,昔日兴旺的粤剧曲艺、武术医药、印章雕刻、西关打铜等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也乏人问津。
改造,更多的是基于民生考量。得益于广东省深入推进“三旧”改造,2016年,广州市推出城市更新“微改造”计划,目标直指突出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环境,破解老城区空心化困局。此后,一场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舞的“绣花”大剧,在永庆坊间悄然上演。
走过“大拆大建、推倒重建”弯路的广州,运用起“微改造”模式来更加得心应手。2016年以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分两期启动永庆坊升级,摒弃原有模式,秉承“修旧如旧、建新如故、新旧融合”的“微改造”理念,舞足“绣花”功夫,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全新活力,永庆坊、泮塘五约、黄埔古港等一批历史名街名村得以重获新生。
“永庆坊是广州旧城‘微改造’的成功典范。我们在保持原来建筑风貌、外观轮廓和空间肌理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提质更新和空间打造,让旧与新充分地有机结合。”广州市城市更新土地整备保障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闵丽对此深有体会。在一期“微改造”中,他们把文创、科技研发企业等新元素注入旧街巷;二期则重点对粤剧博物馆等岭南地区建筑进行重建和改造,打造传统的岭南园林。
修复、活化、培育、升级。如今,目之所及,传统与时尚相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永庆坊里形状各异的建筑如同历史进程的万花筒,一砖一瓦都凝结着岁月的痕迹。
从梁阿婆所住的街巷穿行而过,这里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下的西关大屋,四五十年代中西合璧的洋楼别墅,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建筑??更新中的永庆坊里,老城新景随处可见。昔日污水垃圾遍地、危楼旧房林立的骑楼古巷,如今已焕然一新,不仅特色依旧,新融入的“潮”味还更足更酷。从活化历史到触摸未来,广州“最美老街”的称号,在新时代延续了下去。
永庆坊的新生,让23岁的黄振发嗅到了无限商机。大学毕业后,他和父母商量,将自家一楼客厅腾出来,开了一间老广东手工作坊,“看到每天熙熙攘攘的游客,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黄振发说。今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小店还成了游客来永庆坊游玩的打卡之地,“原来,当‘网红’是这么一种体验。”黄振发颇有点不好意思。
离黄振发的手工作坊不远,有一家风格独特的书店,静静地坐落于永庆坊二期。三层高的老式建筑如今已脱胎换骨,在保持原有主体结构的同时,四周还错落有致地码起了岭南近代建筑常用的红砖和木条。覆盖在木条内的玻璃外窗上,不同的文字符号和建筑图案跃于其上,散发着浓浓的时代印记和文化气息。
走进书店,极具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装饰满目皆是。羊城人熟悉的菱形拼花从地板一直延伸到天花板,一个个隔出的书阁,好似镬耳状装饰般矗立于左右两侧。读者们围书而坐,安静阅读。“哪怕我们不买书,单单欣赏一下这间屋子的华丽与美好,也是值得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合上手里的图书,抬头环顾四周,轻轻地说道。
城市“微改造”,改掉的是破败,造出的是记忆。无论是石板路上的咖啡店,还是老屋窗内的烘焙房,亦或是趟栊门后的展示厅,无不渗透着规划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注重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注重更新单元和成片连片改造、注重保留乡愁记忆,‘绣花’式‘微改造’营造的城市趣味空间,还在永庆坊里不断地增加。”闵丽如是说。
杜绝大拆大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永庆坊力求“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初心不会改变。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