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跳舞免不得:武禹襄《器械论》集解(五)

武禹襄祖师

单人跳舞免不得

一一武禹襄《器械论》集解(五)

李新方

【原文】十三刀: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振脚提刀。拨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柱香。拖刀败势。手挥琵琶势。

十三杆:掤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花。中军出队。宿鸟入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势。

四刀法:里剪腕。外剪腕。挫腕。撩腕。

四杆法: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

四枪法:与四杆同。

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

《廉让堂太极拳谱·武禹襄<器械论>》

《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标枪

【解曰】前文讲了器械与拳术的关系,器械是拳术的放大,拳术是无形的器械,这里要讲的是器械的单练与对练的关系,十三刀、十三杆是单练,四刀法、四杆法是对练。有人认为,好像单练与实战没有多少关系,而对练与实战的关系更大,只练对练岂不是见效更快,殊不知单练较对练更为重要,最重实战,反对花法的早期太极拳家、抗倭英雄戚继光就讲过:“单人跳舞免不得,乃是必要从此学来”(《纪效新书·或问篇》),《纪效新书》中的器械练法也主要是单练,如枪术二十四势、藤牌(加刀、标枪)八势、狼筅六势等,而对练只有枪术对练十四势。

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拳法与兵法都是知彼知己,器械的单练与对练,拳术的走架与打手,都是同样的道理,“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而知己是知人的基础和前提,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里为什么没有提到“不知己而知彼”呢?因为连知己都做不到,何谈知彼?再如《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既学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这里也明确指出,对练的目的是为了知彼知己。

《老子·五十四章》

也正因为拳术与任何器械都是三法一体,其中最关键的是身法,首先要通过走架把身法练到身上,而后再通过器械单练把拳术放大,至身法不散而有连续进攻的跟劲,再通过打手和器械对练,在外力的作用下而能够身法不散,有连续进攻的跟劲,至无论拳术器械,单练对练,周身无一处缺陷,进退转换无不得机得势,自能做到知人而不为人知,故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故以身观身……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五十四章》)。既能知人而不为人知,则无论拳术还是器械,还是徒手对任何器械,都自能稳操胜券,如有不能得机得势,仍要通过走架和器械单练加以纠正,叫做“知人仍是问己”(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因此,训练是否符合实战要求,不是单练和对练哪一种方法的问题,而是两种方法都可能存在是否符合实战要求的问题,《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这里的“比较武艺”,指的就是器械对练,而且是现在讲的对抗性比赛,对练中的花法较单练更为严重。真正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方法,单练即是对练,对练即是单练,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就怎么练,这与拳术的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走架时无人似有人,打手时有人似无人,是完一致的,这里的十三刀、十三杆,与四刀法、四杆法,就是这样的单练与对练相辅相成的实战训练方法。

戚继光《纪效新书》

对练的难度在于,既要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实战,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误伤,而且器械对练的难度明显大于拳术,花法也更多,如“枪扎留一寸,拳打留一分”的对练方法,明显不符合实战要求,而四刀法、四杆法的对练是真打,高手可将对方连人带枪掷于丈外而不使触痛,但近几十年来练的人少了,就像拳术的练推手的人多,练打手的人少一样,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火器的战争条件下冷兵器的作用减弱,另一方面也由于和平时期社会安定,但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周易·否》),为了不使如此高级的对练方法失传,前辈们早已将四刀法、四杆法对练融入单练之中,虽不能代替对刀对杆的实际对练,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谨录如下:

武式太极十三刀:1.太极起势。2.按刀。3.手挥琵琶。4.里剪腕。5.青龙出水。6.挫腕。7.玉女穿梭。8.乌龙摆尾。9.八方势。10.外剪腕。11.青龙出水。12.撩腕。13.乌龙摆尾。14.八方势。15.青龙出水。16.挫腕。17.跳步旋风刀。18.倒撵猴。19.左蹬脚。20.转身右蹬脚。21.双风贯耳。22.青龙出水。23.反劈刀。24.手挥琵琶。25.风摆荷花。26.白云盖顶。27.背刀。28.迎坟鬼迷。29.震脚提刀。30.拨云望日。31.避刀。32.霸王举鼎。33.朝天一炷香。34.拖刀败势。35.灵猫捕鼠。36.手挥琵琶。37.怀中抱月。38.合太极。

武式太极十三刀

武式太极十三杆(枪):1.太极起势。2.掤杆。3.青龙出水。4.风扫梅花。5.四粘杆。6.四散杆。7.玉女穿梭。8.童子拜观音。9.饿虎扑食。10.拗步斜劈。11.海底捞月。12.拗步斜劈。13.海底捞月。14.拗步斜劈。15.风凰点头。16.三环套月。17.青龙探爪。118.左右落花。19.灵猫捕鼠。20.鹞子翻身。21.怀中抱月。22.天马行空。23.顺水推舟。24.拨草寻蛇。25.怪蟒钻窝。26.金鸡独立。27.鹞子擒雀。28.乌龙摆尾。29.狮子摇头。30.穿袖调杆。31.双震脚。32.霸王举鼎。33.拦路虎。34.犀牛望月。35.白云盖顶。36.流星赶月。37.白猿转身。38.猛虎掉尾。39.饿虎扑食。40.中军出队。41.宿鸟归巢。42.拖杆败势。43.平地风雷。44.灵猫捕鼠。45.拗步斜劈。46.海底捞月。47.手挥琵琶。48.合太极。

毫无疑问,十三刀、十三杆和四刀法、四杆法,同十三势架和打手法一样,是培养一流高手的实战训练方法,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更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一流高手,而在于培养人们“不爱红装爱武装”武术精神。对于火器和冷兵器在战争中的不同特点,国外曾作过这样的描述,“用来从远处打击敌人的武器……使得感情力量和本来的斗争本能几乎完全不起作用”,“与此相反,勇气在白刃战中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战争论·战术或战斗学讲授计划和提纲》)。因此,在“只要一枚核武器就能威胁整个半球',“仅仅在几年之前,要毁灭汉堡,必须出动几千架飞机;要想毁灭柏林,必须使用一个军团的火炮。而今天要毁灭这样一座城市,只要一架飞机或一枚导弹”的战争条件下,“刺刀在今天可能很少使用,但它还没有完全被取消”([法]安德烈·博福尔《战略入门》)。

武式太极十三杆

但实际上,不论是冷兵器,还是火器、核武器,都是手臂的延伸,都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决定胜败的不是物,而是人,是人的精神力量,“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孙膑兵法·延气》),“临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身便”(《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许多人习武多年,学了这门派那门派很多的招,而到了危急时刻却一个也用不上,也就是过去武林中常讲的这句话:“武术不是会不会,而是有没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不论是切磋技艺,还是应对突然袭击、突发事件,现想用什么招都是来不及的,至于怎么才能“有”,却很少有人能够讲清楚,虽为武林高手,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王武李时期,才彻底揭开了这个大秘密。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刻刻留意,方有所得”(武禹襄《太极拳解》),这里讲得非常明白,要做到“身法不散,讲究跟劲”全在于用意,器械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加强意念,而并不是一定要拿着器械真正与人搏斗,如修炼家手中的法器,最重要的为了加强意念,因为单练要“无人似有人”,练器械更容易找到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感觉。“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同上),这是对技击全自动化的论述,心君即识神,只须下达命令,而由神帅即元神,负责完成行动。军队中的旗帜是用于凝聚士气的,讲的是气敛,内则气敛入骨,外则气势腾挪,才能够身心合一,身械合一,身械才可以驱使,“气在骨而神以明,身即神而拳自以。练而由心,用而自神;不对而准,不发而至”(葛福来《八方捶解》),“临敌自应不用想”(葛福来《八方捶秘诀》)。当然,个人防身还是其次,中国武术讲的是“闻鸡起舞,磨炼筋骨,留以有待”,在这种精神氛围中长大的青少年,从军后不难成为一名优秀战士。(连载竟)

青少年习练太极大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