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并非只是“手抖”,这几种表现都可能是“红色信号”
僵、慢、抖”是早期主要症状
帕金森病并不罕见,可见于从青少年到老年的各个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比例逐渐增高。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约为1%至2%。
帕金森首发症状主要是“僵、慢、抖”,包括刷牙、打鸡蛋等动作不灵活,走路时手臂不能自如摆动,写字变小,表情变平淡,嗅觉减退等,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会出现走路不稳、容易摔倒等其他症状。很多患者会手部颤抖,但有些患者仅有肢体的僵硬感,被称为非震颤型帕金森病。
除此之外,帕金森病还可出现认知障碍、精神异常、睡眠障碍、感觉障碍以及情绪低落、焦虑、便秘等非运动症状。
防治:治疗宜早不宜迟
帕金森病可能是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明确,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脑外伤等均可能是影响因素。
帕金森作为慢性病,帕金森病多数患者的病程都在10年以上,需要终身治疗。尽管尚无根治方法,但及时规范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患者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规范治疗,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药物治疗是帕金
森病首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是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出现药效减退等副作用时是进行脑起搏器手术的最佳时机。
帕金森病患者在治疗时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有些患者不愿及时吃药,主观上认为拖延用药时间可以延缓药物的耐药性,但事实上,目前业内认为帕金森病治疗应“早发现、早治疗、早受益”。
另一种极端的患者则是一心求快,拼命吃药。有些患者感觉自己症状加重后便自行增加药量,起初僵硬、迟缓等症状会有所改善,但不久就会由“不动”变为“多动”,还可能伴随烦躁、幻觉等副作用,导致远期治疗效果越来越差。
运动有助预防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进而起到预防帕金森病发病的作用。而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如果早期加入运动疗法,则可起到延缓疾病发展的作用。而且,运动还对心理状态有积极的影响,与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相结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大步走、骑自行车、跳舞、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运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