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一生创业无数,胡适为何却说他是“失败的英雄”?
张謇[jiǎn](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在经过连续多年的“会试”后,终于在这一年四月的殿试时,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而此时的张謇已过不惑之年。
这一年的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由于历史渊源而与“帝师”翁同龢政见相同,皆为主战派,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以主战著称,曾单独上书参劾主和派的代表李鸿章。正当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而循例回籍丁忧守制。
张謇
甲午战争失败后,张謇以状元之身弃政从商,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张謇在发展实业的同时,他还积极发展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张謇认为,开办学堂,引进西学,培养和使用各类专业人才是强国之本。为此,他一生创办了数百所大、中、小学校,切实践行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有关张謇先生的事迹相信大多数读者都很熟悉,笔者不再一一叙述。
按说,张謇作为近代中国一个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盖棺定论时,应该是认为很成功的,然而,当时的一代俊杰胡适先生却认为张謇是“失败的英雄”,这是为何呢?
胡适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而更令人奇怪的是,张謇的独子张孝若(1898年—1935年)对胡适的评价也是深有同感:
“你说我父亲为失败的英雄,这话确当得很,就是我父本人也承认的。因为他生平志事没有实现的,何止百分之八九十,只遗留了许多实地勘验的具体计划。数十年来,他想办地方普及教育和民兵制度,没有成功;他想办通海一带大电力厂、大纺织印染厂,没有成功;他想垦辟沿海几百万亩的荒田,没有成功;他想疏治淮、运、江、湖、松、辽诸水道,没有成功;他想实现绵铁政策,改革盐法和划一度量衡,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不是失败吗?”
是啊,这诸多的事业没有成功,那不就是失败吗?张謇先生在晚年时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謇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生已愁到死,既死愁不休。”
但幸运的是,张謇以状元之身而主张“实业救国”的事业感动了国人,他是世所公认的“中国近代实业史上的第一人”。在1937年中华书局发行的《中国百名人传》中,第一个名人是黄帝,而最后一个名人即为张謇。
张謇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南通从一个僻远的小县创造成了现代城市,南通以其极富现代意识的建筑规划而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南通这座城市里几乎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张謇时代遗留下来的事业,大至南通的一厂一校,小到南通的一桥一路,张謇的印记与南通永远地烙在了一起。
“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