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进课堂】第二单元 “感受 鉴赏”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话分两头”法在小说诗歌中的运用

第二单元:“感受·鉴赏”(一)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小说与诗歌中的“话分两头”法

【设计意图】

“话分两头”叙述法,我们很熟悉,因为小说与影视作品中经常运用,但这种手法在诗歌中也运用,我们却感觉到有点陌生。本节课,从小说中运用这种手法谈起,逐步过渡到诗歌中的运用,把小说与诗歌这两种文体打通。同时,把中国的诗歌与外国的小说二者结合一处,既打通诗歌与小说,也打通中外文学作品,借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更好的“感受·鉴赏”这一艺术手法。

一、导入

提问:我们看古代章回小说的时候,时常会看到一句话,叫“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个“听”字,很明显可以看出我们的“章回小说”是由元明时期“说话人”的“话本”转变过来的。除了“请听下回分解”这句话是章回小说的明显外部特征外,还有一句话可与“请听下回分解”相并列的,你知道是哪句吗?(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分两头”、“双管齐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话分两头”

二、《红楼梦》中的“话分两头”

1、什么叫“话分两头”?

《红楼梦》第五四回,贾母指出戏子《凤求鸾》的虚夸不实处,批了一大通。凤姐道:

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

——小说中把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分前分后一一叙述出来,叫“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种方法又称之为“话分两头”“双管齐下”。

3、《红楼梦》“话分两头法”举例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把同一时间中宝玉成家的喜与黛玉气绝的悲放在一处,相互对照,有如鲁迅评《红楼梦》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三、萨克雷《名利场》“话分两头”举例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名利场》,写滑铁卢大战,结尾用的也是“双管齐下”“话分两头”法:

“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祈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死矣。”(Darkness came down on the field and the city:and Amelia was  praying forGeorge,Who was lying on his face,dead,witha bullet through his heart)。

——妻子的祈祷与丈夫的中弹身亡,同一时间发生,希望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无声的刻画战争的悲惨,给人内心以震撼。

四、诗歌中“话分两头”法举例

中国的小说使用“双管齐下”法,外国的小说也使用“双管齐下”法,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能不能使用这种手法呢?

(学生思考,讨论)

   1、陇西行(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前两句写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而战死沙场;后两句写战士已牺牲且化作累累白骨,然春闺中的少妇却依旧日夜盼望他们的归来。

——“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虚实相对比照,正是小说常用的“话分两头”“双管齐下”,又如电影剪辑中的“蒙太奇”手法。

——这种手法与《红楼梦》中把黛玉之死与宝玉成亲结合在一起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名利场》中滑铁卢大战的结尾不仅手法上相同,内容上也神似——情思凄楚,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2、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把战士艰苦的战斗生活与将领的醉生梦死结合一处,二者对照,给人以震撼!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把征夫从边之苦与闺中少妇的思念之苦二者对照,表现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3、刘驾《贾客词》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诗前面部分写贾客为了谋利,天不亮就起来赶路,遇见强盗,财产被抢光,性命不保,虽有“大宅”,然仍是尸骨都无人收;后两句写家中的妻子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等待贾客归来。

——两人虽身处两地,然而事情却在清晨曦光中同时发生,尸骨抛弃在荒山僻野的悲与热切盼望心上人归来的喜相互对照,“话分两头”“双管齐下”,既突出贾客命运的可悲可叹,也突出少妇命运的可悲可怜。

三、课外积累与思考

塞北今朝(明·金圣叹)

塞北今朝下教场,孤儿百万出长杨。

三通金鼓摇城脚,一色铁衣沉日光。

壮士并心同日死,名王卷席一时藏。

江南士女却热赖,正对落花春昼长。

思考与练习:

1、熟读这首诗。

2、用“话分两头”法分析这首诗。

   踏莎行·候馆梅残(北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用“话分两头”法分析这首词。

附录一:钱锺书《管锥编》原文

《小序》谓“后妃”以“臣下“勤劳”,“朝夕思念”,而作此诗,毛、郑恪遵无违。其说迂阔可哂,“求贤”而几于不避嫌!朱熹辨之曰:“其言亲匿,非所宜施”,是也;顾以为太姒怀文王之诗,亦未涣然释而怡然顺矣。首章“采采卷耳”云云,为妇人口吻,谈者无异词。第二、三、四章“陟彼崔嵬”云云,皆谓仍出彼妇之口,设想己夫行役之状,则惑滋甚。夫“嗟我怀人”,而称所怀之人为“我”——“我马虺隤、玄黄”“我姑酌彼金罂、兕觥”“我仆痛矣”——葛藤莫辨,扞格难通。且有谓妇设想己亦乘马携仆、陟冈饮酒者,只未迳谓渠变形或改扮为男子耳!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一斡旋曰:“凡诗中‘我’字,有其人自‘我’者,有代人言‘我’者,一篇之中,不妨并见。”然何以断知首章之“我”出妇自道而二、三、四章之“我”为妇代夫言哉?实则涵泳本文,意义豁然,正无须平地轩澜、直干添枝。作诗之人不必即诗中所咏之人,妇与夫皆诗中人,诗人代言其情事,故各曰“我”。首章托为思妇之词,“嗟我”之“我”,思妇自称也;“置彼周行”或如《大东》以“周行”为道路,则谓长在道涂,有同弃置,或如毛《传》解为置之官位,则谓离家室而登仕途,略类陆机《代顾彦先妇答》:“游宦久不归,山川修且阔”,江淹《别赋》:“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二、三、四章托为劳人之词,“我马”、“我仆”、“我酌”之“我”,劳人自称也;“维以不永怀、永伤”,谓以酒自遣离忧。思妇一章而劳人三章者,重言以明征夫况瘁,非女手拮据可比,夫为一篇之主而妇为宾也。男女两人处两地而情事一时,批尾家调之“双管齐下”,章回小说谓之“话分两头”,《红楼梦》第五四回王凤姐仿“说书”所谓:“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如王维《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开,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身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少年楼上看星,与老将马背听笛,人异地而事同时,相形以成对照,皆在凉辉普照之下,犹“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老将为主,故语焉详,少年为宾,故言之略。鲍照《东门吟》:“居人掩闺卧,行客夜中饭”;白居易《中秋月》:“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刘驾《贾客词》:“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高九万《清明对酒》:“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中兴群公吟稿》戊集卷四);金人瑞《塞北今朝》:“塞北今朝下教场,孤儿百万出长杨。三通金鼓摇城脚,一色铁衣沉日光。壮士并心同日死,名王卷席一时藏。江南士女却无赖,正对落花春昼长”(刘献廷选《沉吟楼诗选》):均此手眼,刘驾《词》且直似元曲《朱砂担》缩本。西方当世有所谓“嗒嗒派”(Dada)者,创“同时情事诗”体(Simultaneist poems),余尝见一人所作,咏某甲方读书时,某处火车正过铁桥,某屠肆之猪正鸣嗥。又有诗人论事物同时,谓此国之都方雨零,彼国之边正雪舞,此洲初旭乍皦,彼洲骄阳可灼,四海异其节候而共此时刻。均不过斯法之充尽而加厉耳。小说中尤为常例,如《女仙外史》第二一回:“建文登舟潜去,唐赛儿兴师南下,而燕王登基,乃是同一日之事,作者一枝笔并写不得三处”;《红楼梦》第九八回:“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堂·吉诃德》第二编第五章叙夫妇絮语,第六章起曰:“从者夫妻说长道短,此际主翁家人亦正伺间进言”云云;《名利场》中写滑铁卢大战,结语最脍炙人口:“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祈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死矣”(Darkness came down on the field and the city:and Amelia was  praying for George,Who was  lying on his face,dead,with a bullet through hisheart)。要莫古于吾三百篇《卷耳》者。男、女均出以第一人称“我”,如见肺肝而聆咳唾。颜延年《秋胡诗》第三章“嗟余怨行役”,乃秋胡口吻,而第四章“岁暮临空房”,又作秋胡妻口吻,足相参比。“彼”字仿佛指示“高冈”、“金罍”等之宛然赫然在眼前手边,正如他篇之“相彼鸟矣”,“相彼泉水”,“相彼投兔”;略去“相”字,而指物以示之状(a gesture to direct the eye)已具“彼”(deictic)字之中。林光朝《艾轩集》卷六《与宋提举去叶》说《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谓“彼”字如言“某在斯!某在斯!”亦犹是也。《淮南子·说林训》:“行者思于道,而居者梦于床,慈母吟于燕,适子怀于荆”;高诱注:“精相往来也”;盖言远隔而能感通(telepathy,ESP),虽荆燕两地,仍沆瀣一气,非《卷耳》谋篇之旨。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宁知安歌日,非君撤琴晨!”李白《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又《捣衣篇》:“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王建《行见月》:“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此类乃从“妾”、“我”一边,拟想“君”、“家人”彼方,又非两头分话、双管齐下也。参观下论《陟岵》。

[增订三]《水浒》第四九回于“两打祝家庄”时,插入解珍、解宝遭毛太公诬陷事:“看官牢记,这段话头原来和宋公明初打祝家庄时一同事发,却难这边说一句,那边说一句,因此权记下”云云。亦章回小说中“一张口难说两家话”之古例。盖事物四面八方,而语文之运用只能作单线(language is used linearly),如弦之续而绳之继。十八世纪瑞士写景诗人兼生理学者撰《本国博物志》云云:“天然品物之互相系联,有若组结为网,而不似贯串成链。人一一叙述之,次序衔接,则只如链焉。盖前时而数物同陈,端非笔舌所能办耳”。虽为物类而发,亦可通诸人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岳全传》第一五回“表”字作“在”),“说时迟,那时快”,不外此意。福楼拜自诩《包法利夫人》第二卷第八章曲传农业赛会中同时兽声人语,杂而不乱。后世小说作者青出于蓝。或谓历来叙事章句,整齐平直,如火车轨道(a formal railway line of sentence),失真违实,当如石子投水(throwing a pebble into a pond),飞溅盘涡,则几是矣。或谓人事绝不类小说中所叙之雁行鱼贯,先后不紊,实乃交集纷来,故必以叙述之单线铺引为万绪综织之平面,一变前人笔法。要之,欲以网代链,如双管齐下,五官并用,穷语言文字之能事,为语言文字之所不能为(to try the possibility of the impossible)而已。亚理士多德《诗学》称史诗取境较悲剧为广,同时发生之情节不能入剧演出,而诗中可以叙述出之(owing to the narrative form, many events simultaneouslytransacted can be presented)。然无以解于以链代纲、变并驾齐驱为衔尾接踵也。荷马史诗上篇每写同时情事,而一若叙述有先后亦即发生分先后者,则《诗学》所未及矣。

[增订四]吴尔夫夫人初尚自苦其叙事多“纠结”( knotting it and twisting it),不能“既直且柔,如挂于两树间之晒衣绳然”( as straight and flexible as the line you stretch between peartrees, with your linen on drying),后遂脱粘解缚矣。

(《管锥编·毛诗正义·七·卷耳·话分两头》三联版P116)

附录二:校本课本中与此课相关的篇目

1、辑一P《“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辑一P《“话分两头”“双管齐下”——《踏莎行·候馆梅残》情感的双线表达》

3、辑一P《怎样读诗让生命更高贵》第三大点“分析比较整合读”之“诗歌内容手法的整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