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一旦家里多存粮,早晚饿死爹和娘,这话相互矛盾吗?

本期作者  关山听风
看到“一旦家里多存粮,早晚饿死爹和娘”这条农村俗语,让人感到非常矛盾,家里存粮多,就一定要饿死人吗?从现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显然没有道理可言。
旧时,农村有一些俗语就是这样的,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漏洞百出,一点也不讲道理,而实际上内含深意。也就是因为如此,这条在现在人看来比较别扭的俗语,其实起到告诫和警示作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这种俗语很容易得到了民众认可,并在农村广为流传,成为农村劝诫性的俗语。
记得我家乡有句老话:“钱多不怕扎手,粮多不怕塞口”(又有地方说:“粮多不怕磨坏,肉多不怕口塞”)。现在社会发展了,交通便捷,物流发达。通常来说,一般的家庭不需要太多存粮,主要是怕粮食放久了,会变质或者生虫,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再说,如今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也高了。人们在粮食方面都喜欢新鲜的。现在一些农村家庭对存粮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不吃自家种的,一次性买给了粮食,自家吃了上市场上去买。当家里的粮食快吃完时,才到市场上去买,都是袋装粮食,有大袋装,也有小袋装,很方便。有的供应商服务周到,送货上门,只要拔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了。
因此,现在人们说得最多的是“钱多不怕扎手”,后一句几乎没有人提及了。对现在的人来说,有了钱也就有了粮,没有钱才是让人最愁的事。过去的农村,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钱和粮食的存放同样重要。更多的时候,粮比钱更重要,如果钱换不来粮食,钱不能当饭吃,照样饿肚子。

1、农耕时代农民存粮的重要性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农民起义无一例外地与饥饿有关,世界史上,国家与国家之间,割据势力之间,为了抢夺粮食这种生存资源,而发生战争的事件不胜枚举。
历史上多数的农民起义,因缺乏政治远见,没有实行正确的政策,最后都以失败收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则是例外,他采纳了谋臣朱升朱的“九字三训”谋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获得成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大明帝国。
在我国古代农耕社会时期,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有充足的粮食,能让人吃饱肚子,才能在世上混得下去,否则统治阶级赖以统治基础要崩溃,平民百姓到处逃荒,或者被活活饿死,社会也因此动荡不安。朱元璋年轻时,因家里穷,没有饭吃,要过饭,出家当过和尚,对没有饭吃的日子体会颇深,他成为一方势力的首领后,接纳了正确的策略,获得了成功。
农村还有一条俗语:“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其影响在民间比“一旦家里多存粮,早晚饿死爹和娘”这条农村俗语要广泛得多,可以说是古人总结出的真理,就是现在也没有人能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现在的农村,在丰收之年,粮食供应充足,人们对这句话的重要性感觉不出来,但是,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比如大面积水灾、强度较大的地震等,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让灾区人有饭吃,粮食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才知道古人为什么会说:“无粮不安,无粮不稳”。这也是现在,为什么我们国家要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呢?我们国家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道理就在这里。
据新闻报道:如今,全球因为疫情陷入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每天超过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而中国则迎来丰收,人民丰衣足食。
在农耕时代,家中多存粮是农村的一种传统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远见。家中仓里有粮食,就不用过吃了早饭愁晚饭的日子。现在上了年纪的农村人,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缺粮少吃忍饥挨饿的日子,可以说是刻骨铭心。那个时候,如果家里的仓库里能多进几担粮食,那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晚上睡觉的时候,做梦也能把自己笑醒。那时,人们最怕的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吃了这个月的粮愁下个月的粮。我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寅吃卯粮”比喻的就是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
现在一些没有挨过饥的年轻人,按照现在生活的思维方式问道:家里不一定要存粮,存钱不是一样的吗?有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在旧时,遇到丰年的时候,农村存粮比较多,随时可以用钱去购买。但是,如果遇到的是粮食欠收之年,甚至是灾荒、战乱之年,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粮食。民间有一句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话说得不错,可是,如果没有粮食可以磨碎,谁愿花闲钱让“鬼”(实际上是指人)去推空磨,做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事呢?

2、为什么说“一旦家里多存粮,早晚饿死爹和娘”呢?

这句话的含义的本身并不是说家里不能多存粮,而是说,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如果粮食存多了,家里的儿子就会变懒,什么也不做了,挥霍无度,结果家里会坐吃空,到最后连祖上或父母好不容易挣得田产都败光,变得一穷二白,家里没有吃的就会饿死爹和娘。
事实上,俗语中的“粮”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中就包括了钱财,在旧时农村,人们认为存钱和存粮是一回事,有的人认为存粮比存钱更靠本。因此,在旧时,存粮多的人家,说明家庭非常富裕。
这条俗语在农村通常是这样理解:家庭富裕了,就要教育好子女,要勤俭持家,过艰苦朴素的生活,不能铺张奢侈,追求过度的享受,否则,家里迟早要败光,最后连累父母过贫穷生活。
“早晚饿死爹和娘”是农村俗语中习惯使用的一种夸张手法,爹和娘未必就会真的饿死,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家庭破败后,爹和娘在贫穷的境况下,饥寒交迫而死。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又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侈靡生活不仅使自己败家丧身,上连累父母,下苦了妻儿。
总而言之,“一旦家里多存粮,早晚饿死爹和娘”这条农村俗语,看似前后矛盾,甚至好像与农村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实际上是说明一个道理:创业难守业更难,让不肖子孙守业难上加难。
这条农村俗语,在现代社会也没有过时,仍然具有警示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