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都,为何没选择“山河之险”的洛阳,而是无险可守的开封?

宋没毁于辽而毁于金,长安自从安史之乱失去中亚几百万国土,把唐太宗打下的基业丢个精光,从此再没越过葱岭,国运急转直下,加上地理就是太偏西。洛阳历史上除东汉外,基本都是陪都,没有稳定的基业和南京一样短命鬼。开封虽没天堑但水路交通便利,便于粮草征集,和军队集结,只是赵宋重文轻武造成的悲剧。北宋就这还存在168年,加上南宋最少也300多年历史,比后来的朝代都长。从开封撤到临安,是由北向南进攻,宋朝可以依托江淮水网和秦岭山区,依靠四川地区,荆州襄阳地区,江淮地区,依靠南方经济。

五代时期运河失修、通航能力下降,洛阳因此逐渐失去了独立性、反而加重了对开封的依赖,在五代时期无力疏浚运河河道的前提下,洛阳被开封取代成为了黄河流域最重大的地缘事件。北宋时期,洛阳与开封此消彼长的格局并未出现任何反转的迹象,开封毫无疑问是定都的第一顺位选项(如若不然赵匡胤当初直接定都洛阳就好了)。

北宋坚持选择开封作为国都并非重大决策失误,事实上最后北宋灭亡与开封本身的地理并无必然联系、迁都洛阳也未必能避免同样的境况。事在人为,地点不是决定性因素——就算宋廷迁到了洛阳还是那个宋廷:赵恒到了洛阳依然轻薄浮夸,新政变法依然要等着范仲淹、王安石他们来完成。宋廷在开封失败,不能证明到了洛阳一定能成功。

后人之所以重新提出赵匡胤当初迁都洛阳的构想,则是基于以下观点:

1、北宋的三冗问题之中以冗兵造成的负担最重,赵匡胤认为守洛阳不需要守开封的那么多人,因此迁都洛阳可以为裁撤军队、缓解冗兵问题创造空间。

2、开封最大的问题是五代时期屡为国都、五代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宋室自己惹出来的麻烦盘根错节。假设易位而处:在五代屡为国都的是洛阳,那么后人也不会认为洛阳合适、反而会认为开封或许不错。

3、开封到洛阳的运河河道不通畅,并非无解的问题。比起宋廷后来逆天而行的三易回河,疏浚运河、恢复洛阳的运河枢纽地位还是有更大的可行性。

4、洛阳不能为任何事情提供任何保证,只是提供了一种与开封不一样的可能性而已。

宋的立国先天不足,宋本脱胎后周,就是靠后周贵族拥立。后来的统一历程并没有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扫除,只是顺应了“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因此,对于腐败集团、利益集团没办法,历代宋帝也拿宋朝里的利益集团没辙,既没有像朱元璋这样的横扫天下澄清玉宇、把利益集团扫进垃圾堆的天才,也没有汉景汉武、太宗武后这样敢向利益集团开刀放血的大魄力者,也没有嬴渠梁这样不成功便成仁的变法大决心者。

建都在哪都一样,宋朝皇帝从赵光义两次北伐失败,基本把宋朝精锐的部队全部败光,就一直处于守势。而且由于澶渊之盟,基本都和平状况,宋朝的历任皇帝都已经忘记了战争,忘记了要收回燕云十六州,收回西夏所处的河套。宋朝虽然有像仁宗这样的好皇帝,但是没有秦皇汉武以及唐太宗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忘战必危,在这种情况下,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再加上后期又出现徽宗这样的昏君以及崛起的金朝,就算都城放在哪里一样都被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