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确 认 识 自 己
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大门上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要认识你自己”。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然而, 生活中却常有这样的现象: 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 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的问题, 等等。事实上,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正常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人对客体世界的认识一样, 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 并不象照镜子那样简单。同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的评判和议论之中, 有人赞许、称颂你, 有人批评、责怪你, 甚至歧视你。在这各种各样的议论中, 你能正确地分清哪个是真正的“你”吗?你是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造自己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与独立人格而淹没在他人的评议中呢?可见, 客观地、透彻地、准确地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那么, 怎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呢?
首先, 要愉快地接纳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它本身常有情感态度, 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 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 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排斥还是接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 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 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 不能欺骗自己、排斥自己、拒绝自己, 更不能烦恨自己.孔子曰: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就是君子熊自我悦纳, 心情开朗, 而小人则不能接纳自己, 故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乃至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 与客观环境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虽有生理缺陷, 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 相貌堂堂, 但却不喜欢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 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 却并不深感快意.据说, 古代有位皇帝, 他有无数美女和珍宝, 无穷的权力与财富, 但却自觉不快乐, 不幸福。一次, 他问一位哲学家, 究竟谁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哲学家回答说: `他自己认为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就是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其实,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 也都有弱点。但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 就当作包袱背起来, 老是挂在心头上, 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被自身的弱点与缺陷所压垮;自身的潜在能力与智慧被自身的虚张与拒绝所泯灭.当然, 成功的规律不是说只要悦纳自己就能成功, 而是说不悦纳自己就不能成功。自卑者往往也能看到身边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与时机, 但总觉得这些时机是为别人准备的, 而不敢参与竞争, 从而自己为自己设置了奋进的障碍。马克思很欣赏这样一句谚语: 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 只是因为你跪着。事实上, 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 你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关键在于你应当充分、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先在心理上悦纳自己。
其次,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还必须自觉地控制自己。人和动物在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行为的自觉性。动物行为受其本能支配, 而人则不同, 他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本能, 还能驾驭自己的本能。本能一旦被意识到, 也就要受意识所控制, 此时, 本能也就人化和社会化了。排泄是一种生物的本能, 对于动物来说, 其排泄是不择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一个没有社会化的幼儿如同动物一样, 而一个正常的成年人, 就决不会不择时间、地点地随意大小便。这说明一切生物本能在成人身上表现的时候皆要受理智的过滤。只有这样, 生物的人才能变为社会的人。古今中外的许多贤哲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 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孔子强调修身克己,柏拉图提出: “节制是一种秩序, 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说: “人与动物的区别, 正在置行为于理智,不仅应把对敌人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 而且也应把对自己欲望的节制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他们提倡的“节制”被定为古希腊的四德 (智、勇、义、节) 之一。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在发挥和修正这些学说时, 也都一致强调理智对个人的约束作用.这些理论本身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 但他们强调人的行为应自觉地受意识和理智的支配与控制, 却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同时也说明要真正准确地认识自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