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华 梁德新║风水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风水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张华华  梁德新

  风水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婚丧喜庆、盖子、看阴宅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风水对民众日常生活影响深远,在形势派风水术发源地赣闽粤客家地区,对风水的崇信之风更浓。本文从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略述风水的起源发展,重点阐述风水对客家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它是我国古代一门十分博大庞杂的理论。

  照片来自网络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其它方面的称为阳宅。

  民间风水意识产生很早。椐现有资料推测,相地之法大约起源于原始聚落的营建。到了殷周时期,已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相地活动。周灭商后,为了镇抚东方,开始营建东周洛邑。在营建洛邑之前,亦仅复勘察卜问而后定。《尚书·周书·昭浩》详细记载了此次定都的具体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思想空前活跃,儒、法、道、墨、阴阳等各种学说百家争鸣;战国七雄争霸,封建割据,竞相筑城。这个时期出现的《周礼》、《管子》、《考工记》等著作,总结了城市建设经验及选址理论。这些成果为风水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秦汉是风水术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内,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术的形成造成了物质前提,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理论为风水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东汉时期,在建筑中各种禁异与迷信盛行。如“起宅盖房必择日”,“太岁头上能动土”已成为阳宅建筑中的规则。此时,阴宅风水理论也渐渐形成,“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的认识,葬人不仅要选风水宝地,而且要选良辰吉日的观念,已普遍存在。

  据司马迁的《史记·日者传》中所述,那时的堪舆家几乎都是专职的。这个时期有关风水的专著有《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术》、《葬历》等。

  秦汉时期,风水术已经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也可以称为风水学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风水学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人们普遍感到难于把握自已的命运。

  三国时魏国著名方士管辂,以占筮、相术著称于世。晋代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曾相信墓人的话,葬已故父亲于卧牛地。玄学的兴盛和山水美学的发展,把风水理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的风水著作有《管代地理指蒙》等。

  风水术的发生、形成、发展于中原地区。隋唐以前,他主要流传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两岸地区。风水术何时传播到客家地区的?这与客家先民几次大规模的南迁直接相关。

  关于客家先民的南迁,罗香林教授认为始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引起的,时间跨度从西晋末(公元317年)至隋唐。为了辟乱,中原汉民南迁至江淮南北离中原尚近的地方,亦有一部分已进入今江西鄱阳湖区域及赣江流域只有极少的数人来到粤东地区。安史之乱及唐末黄巢起义,导至大批中原汉人南迁,他们大多进人赣南山区,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山区也有大批汉人进入。客家人第三次迁移,发生在两宋之交至明朝中叶。赣闽粤交界的山区成为“客家大本营”:人户以南下汉人为主(占90%左右),通行客家话,中原风俗盛行,与当地一些土著(畲瑶族)在心理、语言、风俗上逐渐趋于一致,有了共同的意识和生活,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族群即客家民系。

  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赣闽边区的。客家先民们远离了中原战火,来到闽粤赣山区生活。这些地区一般地处僻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横行,鳄鱼肆虐,瘴气熏人,虫蛇出没,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外,还得有一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其中定居下来就是一个首要问题。选择一块好的地方来建房安家,显然比中原平地复杂得多。

  风水术中的阳宅理论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大自然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当时风水先生中有不少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他们有文化和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懂得天文地理,使用指南针、善于观察地貌、水质优劣。

  风水术在客家先民们的定居生活和以后开发山区的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讫求平安,福荫后代的潜移意识之下,北方的风水文化便在客家新区生根、发芽,这也是占有优势的中原文化向南扩散的必然结果。

  照片来自网络

  伴随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整体成型,明清时期风水术在客家地区很盛行。城乡村各地普通建神庙,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庙比学堂还多,乡村里到处都有什么公王、沙官、井头伯公、树头伯公等。信奉风水术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婚丧喜事,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利,择良辰吉日。

  为了求一个好屋址或墓穴,许多人家不惜长期供养堪舆师,以丰美酒食招待。风水活动有的与争夺生存资源、争夺经济利益相关。

  有些地方则把风水术当作宗族群体斗争的一个策略。有人利用人们崇拜祖先,以建造祖先陵墓作舆论,挑拨宗族与宗族之间的冲突、斗争,为害社会。

  清代王之正编《嘉应州志》记载:(嘉应各县)感于风水之说,有数十年不葬者,葬数十年必启视,贮以瓦罐……甚至听信堪舆,营谋吉穴。侵坟盗葬,构讼兴狱,破产以争尺。俗之愚陋,莫此为甚。”“粤俗本尚堪舆,嘉应于风水之说,尤胶执而不通。往往因争一穴之地,小则废时失业,经年累月,大则酿成人命,家破人亡。据载清乾隆年间,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在职期间,精通堪舆曾经在梅州各地勘察风水。在此我们亦可以窥见当时客家地区风水术之兴盛。

  风水论中,首推“崇尚天地”思想。“崇天”——居所内专设香火坛位,逢年过节、初一、十五,烧香拜佛祖最勒:助香火将人的心愿带上“天”。“尚地——遍投“土地伯公”,保佑饭长五谷杂粮,丰衣足食。

  在客家地区,风水术在民居建筑上被普遍应用——围龙屋门前的池塘和屋后培植的风水林,屋内的厅堂、天井布局等,居住环境不但要能结合自然地理环境,而且而且还要具有兼顾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所谓“在山能触沾山林运,近水能收水产财”,这大概是客家人创造的“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车创造条件相结合的一个典型。

  此处还有“负阴抱阳”论,其核心是把人居环境看成是阴阴相抱的综合体,如山区客家民居,以“背山向阳(阻凭或开阔阳面)”为佳坩,认为有静靠(山)而纳日月精华之利;平原以“背有依托前有旷野”为宜,能形成动静相结合的空间有局。

  以围龙屋为例:屋居与穿堂过厅(道)联结,形咸一个循环气流体系,保证居室清新空气流通;大小不等的院零承接阳卷雨露、日月精华,有纳气通风的回环流层;而庭院小天地,又与周围乃至广袤的大天地相通,“阴阳相抱而得盎,顺应自然而业兴”。

  又如客家民居门前的坪晒谷,年节舞狮聚了人气;坪前鱼塘养鱼:寓意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又可兼调节气候防火灾;坪前或过道有水井,方便生活取用;屋背祖公山林木莪盛,涵养水土,更有宗族人丁兴旺的象征······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成为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

  笔者在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时,梅州各地都流传着有些姓氏的祖屋和祖墓是风水宝地的故事和传说。

  梅县松口镇仙口村,山清水秀美景引人入胜。清乾隆年间,精通勘舆术的嘉应州州官王者辅,曾慕名前来仙口村游览观赏,还为其本地人梁一轩(当时任嘉应用州教谕)勘察屋宅。仙口村的“文魁塔”建于清朝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仙口村村民特集资建文魁塔,自此塔建成之后,村中考取功名的人逐年增多。建塔既为当地增设了人造风景,改变了地方的自然景观,又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激励人们的进取心,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如今仙口村现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人才辈出的客家山村。

  松口有一座名扬中外的围龙屋——世德堂。传说当年此屋的开基祖李真简建造屋时,特请来江西有名的风水先生前来勘探察地理。世德堂依山旁水,地处梅江交通便利,选址布局都符合风水术中阳宅的理论。此屋是殿堂式的结构,屋内采光、通风、园林绿化的配置和现代人的环境美学的理论吻合。李家不但有数千亩良田作“公尝田”供子孙轮耕,还经营盐业、磁器、木材生意。旧时的松口水运发达商贾云集,李家的商船,顺水运的是磁器、砖瓦、木材、山区的土特到潮汕地区,返程时运载的是盐和海产品等回松口。一方面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取得了地利,同时又重视教育,这是李氏家族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因为李氏后裔们的生活有保障,还注重教育。用宗族公尝的钱办学校,旧时间凡是考上大学的人,由公尝提供学费完成学业。因为李氏家族有崇文尚学和客家人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所以李直简的后裔文人多,当官的多,成了松口地区的旺族。从这些实例可以说明。李氏家族因为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取得了地利,又重视教育,所以李氏家族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

  照片来自网络

  刨去封建迷信的因素,风水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有其合理的內核。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引入建筑设计研究,他认为,堪舆学(风水学)之内核原来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精华,是集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美学于一体的古建筑设计理论,强调大自然的伟力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与后裔的繁衍,使聚居于该地的人们光前裕后,世代平安。传统的风水学确实含一些符合现代生态学的科学因素,但它本质是一种具有东方神秘文化信仰,风水学可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加以研究,为建筑、园林、生态学专业者在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中提供中国建筑传统方面的营养。

  附:客家风水林

  我们在客家乡村走走,便可以见到各种果树或是不知名的参天古树围绕着乡头村尾。客家村落风水林主要有四类,一是水口林,主要种植在村落的水口处,具有护托村落生气的风水意义。水口是村落的总出入口,也是一村一族居民盛衰荣辱的象征。水口常常是三向环山、一向出口。客家人认为,只有在水口处种植大片村落水口“风水林”,才能保护一村生民之命脉,抵挡煞气(东北风和北风)的侵入。二是龙座林,主要是指座落在山脚、山腰的村落或村落后山的风水林。三是垫脚林,主要是种植在村落前面河边、湖畔的“风水林”。四是宅基林,古时人们在宅基周围和庭院里种植的风水林木,主要是护卫居宅和庭院环境。

  风水林的形成耐人寻味。古时候,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至南方后,大都落户在偏僻的山区,靠山、耕山、吃山,是林木使他们得以栖身,又是靠林产品换来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在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下繁衍生息的客家人,从而产生了崇敬树木、爱护树木的思想。于是依山而居的人们在居住屋后或村后的山上种上了树木,将它看成是全村或全姓人的保护树,看成是希望和发达的象征。

  客家祖先所建的房屋,都是背山面田,前低后高,坐北朝南,冬暖下凉,通风彩光排水好。屋后山坡地上均有浓郁茂盛的林木,屋后山坡多数为自然形成,种植的树木为四季常青的各种竹木,少则数亩,多则上百亩,一般以屋宅的规模而定,梅州客家地区围龙屋后均有林木,这些山林,旧时称为屋龙山风水林。

  照片来自网络

  客家人认为屋龙山乃来龙之山脉,其山势宜高大、源远绵长,山上必须林草茂盛,村庄才会有生气充盈,起到人丁兴旺,长盛不衰。客观上,屋龙山的树朩多依山植造,可预防水土流失、躲风沙、蓄养水源、调节气候和保宅的作用。客家人相信风水林的盛衰能预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故村民们对山上树木爱护有加,立下严格的乡规民约,大家共同维护。他们经常给树木培土、补植林木,保持水资源的丰沛,使优美的自然生态与人类的生活和谐统一。

  梅州现仍保留得较好的风水林有:湖寮镇的“蓝森堂”、西河镇光禄第”以及大麻镇小麻自然村庄的大面积风水林。其中蓝森堂的建筑主体是四间平地而起的客式堂屋,其宅后有一座人造土坡花台,杂草树木丛生,果木成林;光禄第”依山而建,占地面积若4700多平米,其屋后一片宽广的风水林。

  在客家先民眼中,风水林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庇护着全村的世世代代。几百年过后的今天,风水林的存在无论对保护水土,还是净化空气和保持优美的居住环境,都依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写作过程简述

  《风水在客家地区的影响》写作资料来自下列书刊和采访有关人员:1、《中国风水术》妙摩慧度著1996年中国文献出版公司出版,2、《中国古代占卜术》卫绍生著1991年中州出版社,3、《客家与风水》罗勇著1997年刊载于客家研究辑刊第2期,4、《周易和住房风水》杨维增著1997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5、摘录1998年梁德新为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撰写的《客家民俗田野调查资料》,6采访堪舆师,国际易学会会员,梅县客家研究会副会长李晓钦先生。

  风水文化的知识面广,需要有各个专业的人员合作才能完成。此文由梁德新辑编,李春泰、江金波提供资料。2001年李春泰教授任职嘉应学院建筑系,江金波是中山大学地理系博士;文章约6干字发表在福建《客家纵横》2002年第2期。2009年《梅州电视周报》向我们约稿,把文章分为8个篇章约1万字发表。此后该文还入录梁德新编著的几本书中。

  华南理工大学退休的张华华副教授编著《客家文化拾零》把《风水在客家地区的影响》入录书中,原文约一字,现辑编约5千字;2019年《客家文化拾零》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梁德新║广东嘉应学院专家教授到松源镇考察王氏宗族文化
梁德新║我的祖屋王氏“儒林第”
梁德新║广东梅州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梁德新║走近张资平

梁德新║忆50年前玩矿石收音机

梁德新║回忆五十年前的往事“学生大串联 ”

张长兴║千年古镇育人才——梁德新《客家乡情》读后

梁德新║我参与姓氏文化研究

梁德新║热心人帮助我写作

梁德新║刍论客家文化研究

梁德新║钟情于木偶艺术的邓学良先生

梁德新║我参加梁氏宗族文化研究二、三事

梁德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梁德新║我家的二叔是书法家

梁德新║“财储堂”的功名匾考证

梅县松口人生礼仪(作者:张华华、梁德新、饶熙龙)

张华华、梁德新║松源麦芽糖

梁德新║太阳生日

张华华、梁德新║墟日”杂谈

张华华、梁德新║客家民俗“扛公王”

梁德新 卢荣斋║梅县农历“四月八”习俗

作者简介

张华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副教授,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退休后到各地田野调查,把各地客家文化研究人土的资料辑录编著《客家文化拾零》。

梁德新,梅县松口镇人,中学退休教师,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编著书数本,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曾邀请出席嘉应学院、三明学院、北部湾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文章和论文约5万字入录《客家文化拾零》书中。

编辑:梁德新;校对:梁德新

策划:周逸帆;责编琚建波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0)

相关推荐

  • 牛角屋?据说这样的围龙屋天下独此一家!

    说起客家文化 不得不提围龙屋 它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在客家地区围龙屋很常见 但你有没有见过牛角型的围龙屋? 牛角屋 在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新联村 有 ...

  • 林作尧‖刍论客家人的迁徙和落居

    刍论客家人的迁徙和落居 文/客都林作尧 [摘要]客家先民究竟何时开始从中原南迁?这也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据几十个客家姓氏族谱查考中发现,中原人氏南迁真正与客家民系有明显直接关系而又成批成群.有 ...

  • 赖俊权‖约亭顶上古风浓

    约亭顶上古风浓 文/赖俊权 从深圳回梅后,我一直住在江南,也许这里大道通衢.四通八达,方便我有空之时随处走走.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约亭顶,有一排近千米围龙屋,蔚为壮观,由刘.丘.叶三族联袂至此开基而成, ...

  • 张华华 梁德新 ‖客家出行禁忌

    客家出行禁忌 张华华  梁德新 乡俗认为初一.十五是敬神祭鬼的日子,因此探病时间忌在初一.十五两天.看望病人要在上午,下午忌带礼物看望病人,因有不吉利之嫌. 不要到病榻前看望重病人--据说运气不好的人 ...

  • 张华华 梁德新‖客家人的语言忌讳

    客家人的语言忌讳   张华华 梁德新 客家话是我国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它和其他方言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禁忌风俗和忌讳语言.客家人禁忌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将忌讳语言有意改成与之意义完全相反的吉利语,从而避 ...

  • 张华华 梁德新‖松口寻古

    松口寻古 张华华 梁德新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距梅州市区50多公里,地处闽粤要冲,水上交通发达,自古至今商贸物流活跃而蜚声中外.松口建置于南汉乾和三年(945年),距今已越千年.2010年总人口66 ...

  • 张华华 梁德新‖侨乡信使“水客”

    侨乡信使"水客" 文/张华华   梁德新 "水客"是旧时客家城乡去海外采办货物的商人,他们常为华侨传递音讯,携带款物. 远在19世纪中叶,梅州先民便大量远涉重洋 ...

  • 梁德新║刍论客家文化研究

    刍论客家文化研 梁德新 张华华 目前,全世界有两种人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一是以色列的犹太人,二是中国汉民族南迁形成的支系"客家人". 而今客家人在全世界约有一亿人,客家方言是中国 ...

  • 黄水泉 梁德新‖旧时的客家衣着服饰

    旧时的衣着服饰 黄水泉.梁德新整理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素有勤劳俭朴之美德,平日虽讲究服饰穿戴,但不求华丽,只求朴素大方,整齐清洁.梅州客家人与其他客地人们服饰穿戴几乎一致. 在过去,梅县客家人的祖先由 ...

  • 张华华、梁德新║客家民俗“扛公王”

    客家民俗"扛公王" 张华华.梁德新 在粤东梅州,除了对祖宗的崇拜和祭祀,客家人中最普遍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当属公王崇拜.由此产生和发展而来的相关民间习俗"扛公王" ...

  • 张华华、梁德新║墟日”杂谈

    墟日"杂谈 张华华 梁德新 客家人一般把乡镇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墟日".墟日文化丰富多彩,它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的墟日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 ...

  • 张华华、梁德新║松源麦芽糖

    松源麦芽糖 张华华 梁德新 麦芽糖是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流传甚久.颇有名气的土特产.年轻的一代的松源人只知道麦芽糖好吃,却不知道麦芽糖的历史. 松源地处闽粤交界边区,既无工业且少经济作物.相传很久以前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