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

《广西医学》

2018年3月第40卷第5期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

韦邦仅、卢绪信、周信竹、廖酰、陈永明、覃映蕊、韦永康、傅丹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外科,广西武宣 545900)

摘要: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方法:方法6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术后复发情况以及术后12h、24h、48h及72h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VAS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分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P<0.05);两组患者术后VCSS评分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效果确切,患者术后恢复快、痛苦轻、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聚桂醇硬化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效果

文献编号:

DOI:10.11675/j.issn.0253-4304.2018.05.07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其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0%[1],可引起皮炎、色素沉着、静脉性溃疡及血栓性浅静脉炎等,严重时可导致不同程度病残或皮肤恶化,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近年来,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是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手段,其能基本根治静脉曲张,效果确切,但有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恢复慢且费用较高的缺点。但随着微创理念和方法的推广,泡沫硬化剂以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及良好治疗效果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被视为下肢静脉曲张真正的微创治疗方法[2]。本研究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0例,其均有活动后下肢酸胀感、下肢乏力等,超声检查均显示下肢静脉曲张,且深浅静脉正常,根据国际静脉联盟分类系统临床-病因-解剖- 病理生理分级标准[3],均为C2~C6期;排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器官功能异常、合并急性下肢静脉炎、肿瘤引起的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治疗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1~79(52.74±6.59)岁;病程2~22(11.95±3.52)年;左侧下肢静脉曲张16例,右侧下肢静脉曲张10例,双侧下肢静脉曲张4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0~77(52.63±7.18)岁;病程2~25(12.13±3.72)年;左侧下肢静脉曲张17例,右侧下肢静脉曲张9例,双侧下肢静脉曲张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硬化剂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均行硬膜外麻醉,于患侧腹股沟卵圆窝处作一长约3.0cm的顺皮纹切口,分离显露大隐静脉后逐一切断、结扎大隐静脉根部分支,并行大隐静脉主干高位结扎。用7号头皮针软管(去掉针头),在远心端将导管插至5~10cm,向远端的大隐静脉内快速推注聚桂醇硬化剂。大隐静脉主干的聚桂醇硬化剂用量为6ml,曲张分支静脉按术前事先标注好的标记区(曲张的大隐静脉走行区及侧枝静脉),用头皮针穿刺(由远心端向近心端穿刺),每穿刺点相距3~5cm,每点注入聚桂醇1.5~2.5ml。术后即刻使用弹力绷带对患肢加压包扎。应用Tessari技术制备聚桂醇硬化剂[4],聚桂醇原液与二氧化碳比例为1∶4,现配现用。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于患侧腹股沟卵圆窝处作一长约2cm斜切口,逐一显露、离断各大隐静脉根部分支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由近至远利用剥离器沿大隐静脉推进,完成大隐静脉主干剥脱后,行常规点式结扎抽剥浅静脉团。术后常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5~7d,后改穿医用弹力袜。两组双侧静脉曲张患者均先行症状较重一侧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称重法进行计算)、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血栓性浅静脉炎、色素沉着、隐静脉损伤)发生情况。术后12h、24h、48h及72h分别对患者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共0~10分,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无法忍受疼痛。两组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记录末次随访时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 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5]及术后复发情况。VCSS总分为30分,评分越高病情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均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术后各时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349,P组间=0.015),两组的VAS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F时间=5.013,P时间=0.003),分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F交互=3.867,P交互=0.012)。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 VCSS 评分及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CSS评分为(2.06±0.43)分,对照组为(1.95±0.61)分,两组 V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7,P=0.135)。观察组术后复发2例(6.67%),对照组术后复发1例(3.33%),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1,P= 0.554)。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1例,色素沉着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术后发生皮下血肿2例,血栓性浅静脉炎2例,色素沉着1例,隐静脉损伤3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8/30),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4.320,P=0.038)。

3、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主要由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异常或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引起,硬化疗法是近年来常用的治疗手段,其原理是将化学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以促进炎症反应及肉芽组织纤维化,达到将静脉转化为纤维索条状的目的[6]。传统的液体硬化剂常因被血液稀释或冲走而影响治疗效果,需大量浓缩硬化剂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多用于轻度静脉曲张或作为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手段[7]。泡沫硬化剂的应用促进了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发展,其在隐静脉主干等直径较大的曲张静脉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在欧洲已发展成为静脉曲张的标准治疗措施[8]。国外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9],经泡沫硬化剂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反流完全消失率明显高于液体硬化剂组,且静脉痉挛率、硬化反应长度、阻塞成功率也均明显优于液体硬化剂组。

泡沫硬化剂是将硬化剂与适量气体混合并产生微泡沫,经一系列作用最终形成血栓并激化呈纤维条索组织使得静脉管腔变窄或栓塞[10]。聚桂醇是一种国产的新型非油脂性硬化剂,具有作用机制明确、不良反应轻、毒副作用小、黏稠度较低等独特物理特性,近年来在临床治疗静脉曲张方面获得了令人满意效果[11]。秦宗阁[12]应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效果良好,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如深静脉栓塞、皮肤坏死、脑梗死等发生。卢惟钦等[13]的研究表明,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单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且复发率无明显差异。陈娟等[14]的研究也显示聚桂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等方面较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均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VAS低于对照 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CSS评分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方面也受到国内外医学专家的认可和推崇,其效果确切,可满足诸多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需要[15]。

综上所述,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操作简单、患者术后恢复快、痛苦轻、不良反应少,且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硬化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