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鉴藏秘诀——宏观定年代,微观定真假
傅抱石艺术之路的迅速成长期,这一时期的傅抱石到日本留学三年,在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上,接受西方画学和日本绘画一些理念和影响,在创作上对日本画的光线对比、用色彩大胆、人物故事画等方面借鉴融合,同时这一时期的傅抱石在美术教学实践之余,研究自然,体察山水,从师古人到师造化,摹古创新,形成挺峭、浑润、雄奇、苍茫的山水画风,确立了当代优 秀山水画家的画坛地位。
1933年,傅抱石在徐悲鸿先生的帮助下得到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1935年,傅抱石在老师金原省吾及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大力帮助下,在东京举办了《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取得了很大成功。同年,并应徐悲鸿先生之邀到中 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战爆发后,傅抱石随中 央大学迁至重庆,在中 央大学及国立艺专授课,同时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傅抱石在重庆待了8年,在这期间,仍继续进行他的美术史论研究。此外,在篆刻及绘画创作方面也在全力进行实践。8年之中,曾在重庆、成都、桂林等地多次举办画展,展出作品以其全新的画风与独特的个性,得到海内外人士的赞誉。
国画大师傅抱石是位博大精深的学者,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同步的,这也体现在他的画中。综观近几年的拍卖数据,傅抱石书画价格的成 交额在逐年攀升。
傅抱石雪景山水罕见,更多注重对于历史故实的关注,为傅氏唐人诗意画的其中一种。他曾经绘制《雪拥蓝关》,画中韩愈为向皇帝谏迎佛骨,谪贬朝阳。离长安南行,翻越秦岭时遇上大雪,马不能走,进退维谷。在紧急关头,韩湘子忽然出现,帮助韩愈夜宿蓝关驿舍。画中山峦皆白,中间一峯突起,气势雄浑,颇有宋人意味。叶宗镐先生在《傅抱石的世界》中说:此图画用传统的留白之法,但以“抱石皴”出之,其潇洒灵动的笔墨,其磅礡豪迈的气势,自是不落蹊径而极有新意。图以淡墨钩画,天空灰暗,衬托出山上之雪;雪山亦用淡墨渲染,突显山峦之白。山势雄伟,直插云天,山石嶙峋,山路崎岖,预示了路途凶险的前程。这一切又全是为了表现韩愈这个被贬的垂暮老人内心的委屈、失意、孤独和悲愤。”《关山雪霁》也颇俱傅家风貌,构境繁茂,山重水复,气象极为壮阔。深山雪晴,危峰若睡,泉瀑犹冻,山间小道之上,一高仕踽踽向山腰禅寺而去,当是入山访道寻诗的高人。身后叠嶂千仞,林木萧森,人迹罕见,益现山之深,境之幽,危岩奇峰的嵯峨迫人,简炼而凝重。虽是画雪景,却也不是一味荒寒。纵横挥洒的笔法,浑茫空灵的意境,加强了神话色彩。抱石皴法颇有俨重混仑之态,仿佛文人内心世界。是每逢大事有静气,也是一路踏雪去寻春。
以面来表现自然的绘画技法,被人认为是西洋技法,并且是从日本转传到中国的,而傅抱石恰好有着日本留学经历,故黄戈在其博士论文《踪迹大化,其命唯新——傅抱石绘画思想研究》中说:“一直以来,傅抱石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型画家总是有争议的。”为何有这样的争议,黄戈在文中解释道:“自古以来,对笔墨的锤炼似乎成为中国画进境的必由之路,而傅抱石却在突破‘中锋至上’的传统笔墨观上形成自己的面目,以至于画名未显之时遭来一些非议。这就形成傅抱石特有的绘画创新思路:中国画传统价值的维护者打破了传统笔墨价值的核心。这点即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西学背景的革新者不同,也不同于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坚守笔墨质量的传统出新派,乃至和具有西画素养同时兼备笔墨传统的李可染在笔墨观上也拉开了距离。”
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我国著 名画家,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 大。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
酒与书画的联系自古就十分密切,大画家吴道子及书法家王羲之,均在饮酒后才天性流露,乘兴把笔,物我两望,从而发挥出超常水平来。后来唐代的二位大书法家张旭与怀素,因生性豪放,行为狂放不羁,常把喜怒、悲苦与不平,借以草书运用于笔端,纵笔恣肆,酣畅淋漓,从而把草书发挥到极 致,二人因酒后的忘形,被后人称为“颠张醉素”。傅抱石之所以是几百年方才一见的大画家,其实是与他的好酒是分不开的,每大醉后,以酒为动力,借酒抒情,把笔作画,随笔狂扫,迅疾若惊雷闭电,轻缓如涓涓小溪。画面如书狂草般痛快淋漓,气势逼人,其笔墨变化丰富,线条的连贯与墨色的枯润、浓淡一任自然,平日的喜怒哀乐、荣辱烦忧均忘却在这半梦半醒之间,其创作绘画的过程本身就具有超凡的艺术感染力,因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因此其作品狂放中又极 具法度,纵逸中而不失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