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延续了几千年的疾病调治方法,补虚扶弱,治病纠偏,不知道太可惜了!

中医对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剂型情有独钟,因为不论儿童、妇女、老年病等各科疾病,它都能适用,并且能够发挥治病和保健的双重作用。中医依赖它,大众延年益寿,防病治病更离不开它,这就是——膏方。
理想剂型
是古人智慧的凝结
纵观膏方历史,它起于汉唐,《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就有关于膏滋的记载。大家可能不知道,早期膏剂被称为煎,如《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煎等,这时候的膏(煎),主要是治病而非滋补。
到了六朝隋唐时期才出现一些滋润补益类的膏方。宋朝膏逐渐代替煎,膏方用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明清时期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膏方也被记录传承,如:《洪氏集验方》当中的“琼玉膏”,《摄生总要》的”龟鹿二仙膏“,《寿世保元》的”茯苓膏“等。清代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膏方补养都盛行于世,到现在内、外、妇、儿、五官等等各科,都能看到膏方的身影。
为什么偏偏是膏方
能调治兼得呢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这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而膏方的功能,主要在于”调治“二字。为什么这么说?
调,指的是调补,补充人身体当中缺乏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微量元素补充足了,人的机体免疫力就高了,能增强抗病的能力。”治“指的是什么?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个就和汤剂作用非常相似了。
我们再从慢病的角度看,慢病病期都很长,其实就是正气与邪气不断斗争,我们身体逐渐被耗,伤及脾胃。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被损,我们脏腑气、血、阴、阳都有亏损,血液运行不畅造成气郁、湿郁、痰郁、血郁、食欲等病。《内经》中讲像消瘅(糖尿)、偏枯(偏瘫)、痿厥(中风)、厥(昏倒)等病都是因为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淤滞到哪里,哪里病。
但是,”一瓶膏十碗汤“,膏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经过浓煎后制成稠厚的膏,浓缩后的精华,它的作用缓和却持久,可以说是疗愈和防御兼具,并且膏方能够做到虚实兼顾、寒温得宜、升降并调、气血同治、动静结合,能实现”阴阳平衡“
所以在临床使用膏方当中,高血压、冠心病、慢性筋骨病、脾胃病、妇科病、肿瘤、风湿病、男科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肝病、乳腺病、肾病、皮肤病等等疾病中,均起到了非常好的调治作用。
点击下方视频立即查看

视频来源:中文国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