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邮政的产品册与新邮的消耗之间关系
邮政作为一个企业,所想的并非是为人民服务,尤其是2009年以来,邮政改制后,邮票几乎都是作为一件收藏品推出的。
从中国邮政的官网可以看到,遇见一些重点题材,如上海世博会,关公,梅兰竹菊,建党90周年,福禄寿喜,宋词,佛造像,雷锋,琴棋书画……甚至某些极为重点题材,官网还要推出一些宣传视频。
这些视频在中国邮政的专卖店也循环放映,介绍的基本上都是几款产品册,弄得和电视购物似的。
有时为了刺激人们购买,额外发行几款量少的短腿品种,如本票册,无齿张,丝绸张,四方连风琴折什么的特殊邮票。
这些票早些年还有单卖的,现在几乎都是放在几款产品册中销售,总之你要想买,就购买产品册吧。
起初这些东西的吸引力还大一些,毕竟量少价高,后来越发越多,尽管每种的量都很少,但毕竟不是年册必备产品,价格都是高开低走,逐渐人们对其失去了兴趣。
产品册的定价是关键,如果邮票面值50元,产品册卖60-70元,大家也不会有啥意见,关键是面值50元,定价往往是200元!
原本邮票都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成本仅仅是印刷成本,谁会拿出来寄信呢,定价竟然在面值的基础上翻几番。
这真是暴利,我们都说房地产是暴利,比起产品册,那是小屋见大屋了。
如果册中放几套老邮票,其实大多是90年代编年,那么册子的价格更得高上几倍了。
再说说新邮的消耗,大家都在抱怨新邮没消耗。
是啊,指望着集邮者把预定的邮票都做了实寄封是不现实的。
没消耗的关键是:邮政不让其有消耗,不把邮票投放在寄信窗口销售怎么可能有消耗呢?!
其实邮政这样做并非近几年才开始,从1984年邮票全面实行预定,纪特票寄信就越来越少了。
倒是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那几年,由于编年票长期打折,成为滞销货,各地邮局才把一些库存的邮票拿出来寄信,一直到2007年还能经常看到90年代~2004年的编年票贴在信封上。
正因为如此,才脱颖而出了一批编年,原先的打折票,现在的升值明星,如2000年的龙票,龙文物,大桥;1999年科技成果,20世纪回顾等等。
这些票的消耗量巨大,加上题材热门,这几年都炒起来了。
纪特邮票对于邮政来说已经变成了商品,新邮上市,邮政做足宣传,现在面值卖出新邮,邮政都嫌利润太少,大力推出产品册这一高附加值的暴利产品。
而中国的集邮者也只能被动接受,希望邮政能减量使自己预定的新邮升值。
但现在邮政为了能有多余的票制作产品册,继续减量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