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选择之三双创
今天继续就业选择的话题,主要是从双创的角度来看就业选择。
首先,分享我一个重大判断:双创的主体是谁?
双创是这些年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的经济发展新引擎,这也是中国官方经济学从凯恩斯到熊彼特的证明。
双创提出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到底主体应该是谁?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是普通劳动者?是芸芸众生?我觉得都不是。在这个问题上,官方只能笑而不答。
双创在过去如果说有什么负面效应,那就是让很多不该创业的人去创业,让很多无力创新的人去创新。
我过去在工作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领导讲话你要学会分辨主要是对谁说的。表扬与你有关吗?批评的是不是你?这很重要。不能领导表扬人你就跟着高兴,而事实上与你无关。不能领导批评人你跟着垂头丧气,领导批评的也许是隔壁老王。
同样,大力提倡双创,但朋友们想过这个话主要是对谁说的吗?
我认为主要是对体制内的人说的!
为什么?原因有几点。
其一,目前为止乃至很远的将来,体制内永远都是中国最大量最顶尖人才的聚集地。
接触过体制内的高层次人才,一定会认可我这个判断。
就我自己过去的经历来说,在一家全国500强能源企业研究十三五规划,这样研究那样思考,觉得很有收获。最后去国家能源局听规划司副司长一聊,我就傻眼了,差距太大。
差距大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体制内可以吸引并且培养那么多顶尖人才?原因在于特殊的视角。国家能源局规划司的司长、副司长,他思考问题的站位一定是国家视角,除了考虑国家整体能源供需之外,还会考虑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平衡,考虑各区域间利益平衡,考虑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平衡。在任何一个企业研究能源规划,都不可能也不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
虽然中国现在有很多优秀企业,吸引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但是,和体制内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整体质量,还有差距。
其二,现行体制埋没了大量人才。原因很简单,高级职务数量总是有限的,虽然贪官们已经腾出一些岗位,但还是杯水车薪。一方面僧多庙少,一方面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一流人才进入一线,怎么办呢?另外一方面现在的政治环境使得体制内福利大量下降,价值观上需求更多物质保障的体制内人才,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的环境。这也是被埋没的一种。
其三,体制内的人才掌握了大量的资源,既包括可以推动创业的各类资源,也包括高校科技人员掌握的可以用于创新的技术资源。这样的未发挥作用的潜在资源,才是推动双创的主力!
所以,双创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大量优秀的体制内人才,走出体制,走入市场,到创业创新的一线,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这才是我们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其次,就业与双创的关系。
不是双创主体的人怎么参与双创呢?十九大报告给出了答案:人力资本。
朋友们可以翻看下十九大报告提到了一次人力资源、一次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十九大报告这么重要的官方文件会提这个概念?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虽然一字之差,但却天壤之别。人力资源只是可以创造价值产生效益的人才,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基础上参与公司超额利润分配。所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差别,在于分配。人力资源还是按劳分配的逻辑,人力资本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把人才作为生产要素!
就业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的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超额利润分配。是用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这是投资人的心态和视角。这就是跨学科学习的作用,用投资人的心态和视角来看待就业!
把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能实现吗?挺难的。在什么样的企业能实现?必定是初创公司、创业企业!当然有绝对资历和实力的人,去到很大的公司也能实现,但大多数人做不到。
具体做法就是,就业的同时拿到创业公司的股份,这样就是人力资本!以人力作资本,成为公司股东,自然就拥有了法定超额利润分配权。
最后,结论和建议。
1.没有丰富的资源不要轻易尝试创业。创业不是那么好玩的,弄不好会赔上身家性命。在混沌大学研习社熏陶过的朋友,就不需要看这一条建议了,你们对创业的理解和认知超越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
2.体制内的朋友要看懂双创的倡议。首先不能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其次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资源,思考如果创业可以带给这个社会和时代什么新的变化。再次现在的环境还适不适合自己。最后考虑成熟应该去勇敢尝试!
3.普通的朋友更多应该考虑的是以投资人心态加入一家优秀创业公司,而不是自己去创业。如果不想过太普通的生活,想短时间获取自己的财务自由,这是一条最好的路。前提是你可以找到优秀创业公司,可以拿到股权。这样你的个人财富就可以随着创业公司的爆发式增长而增长,当然也有可能是失败。风险永远与收益成正比。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相信可以带给朋友们收获和启发。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请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