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求辅导
正值中秋假期,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亲人不在身边,或已经离世,对于有些人来说,过节就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看到其他家庭其乐融融,心里未免生起失落、彷徨、焦虑,甚至抑郁。这是普通大众中能够看到的现象,也得到了很多心理咨询师的关注,媒体上也能搜到如何缓解“症状”的一些方法。这不是我今天想分享的。
我更关注的是医务人员这个群体,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等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他们如果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对患者的影响又是如何?目前有不少医院管理者发现了这个问题,也邀请我和其他培训师进行《情绪与压力管理》相关培训。不过,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医院的心理医生都在解决患者的问题,反而近水楼台的临床医生,比较少被关注。
来自于北大人民医院的一份临床医生工作压力源调查,整体处于中等压力水平,在外部环境和工作负荷两个维度压力得分最高,以下两个问题得分最高:
媒体对医务人员的负面报道太多
感到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该调查的压力人群特征还有:36-45岁,中级职称、工作10-20年
相似的情况也来自于中国医师协会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70.67%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来源于医疗纠纷、工作量大以及患者的期望值太高。
另一份调查可能问题更大,2017年麻醉医生猝死案例9起,平均年龄不到40岁。来自德阳市麻醉科的调查,麻醉师总体压力水平高于正常人群,压力影响最大的是工作与经济、健康、学习三个方面。
当然,新冠疫情的发生,对医务人员带来了新的压力。来自上海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对该区3000多位防疫医务人员的调查,整体压力应激27.9%,焦虑30.0%,抑郁27.0%,尤其是周工作超过60小时后,压力应激、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上升。其他的特征还有:
女性压力和焦虑比例较高
青年压力和抑郁高于50岁以上组
非婚的比已婚的焦虑风险高
那么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方法呢?
国家卫健委曾在2020年1月就下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其中属于第一级人群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干预重点应当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
干预措施:
1. 参与救援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调控情绪的方法。进行预防性晤谈,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
2. 消除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安排专人进行后勤保障,隔离区工作人员尽量每月轮换一次。
3. 合理排班,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尽量安排定点医院一线人员在医院附近住宿。
4.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5. 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健康服务,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进行线上心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持续2周不缓解且影响工作者,需由精神科进行评估诊治。
6. 如已发生应激症状,应当及时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原则:定时轮岗,自我调节,有问题寻求帮助。
目前很多企业会引进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直译为员工帮助计划。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员工心理援助专家可以为员工和企业提供心理咨询、确认并解决问题,以创造一个有效、健康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员工的辅导,对组织环境的分析,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处理员工关系的死角,削除可能影响员工绩效的各方面因素,进而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公司形象。当然,这些咨询信息是保密的。
简单地设想一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仅仅可以为大众服务,更可以为其他专业医生服务,这样就是一个医院内部的EAP组织,帮助改善临床医生的心理困惑,提升临床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医生的心理状态好了,那么服务患者的工作状态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