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的奇思妙想:他们说大禹是爬虫,还不敢说他们完全错
因为商朝的文物没有记载大禹的内容,周朝才有,导致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存在变成一桩悬案。这引发了无数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猜测,甚至民科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其中有一个民科群体脑洞大开,说大禹其实是一条爬虫,着实吸引人眼球。
今天我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民科们脑洞的源头,其实是来自一个叫顾颉刚的历史学家,还挺有意思的。
前面说过商朝出土的文物当中,是没有“禹”字的,甚至连夏朝的记录都找不到,这是公认的历史疑案。
有一部分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猜测,可能是夏朝是周朝自己的说法,在商朝之前中原的部落文明可能是非常松散的,还够不到朝代的级别;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商部落的祖先可能是从东北地区迁徙来的,所以没有提及中原地区被取代的夏部落;也有的专家认为,夏朝本身就没有文字,历史都是口口相传的,所以商朝之前没文字记录很正常。
当然了还有很多其他假说,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就是商朝的文物找不到“禹”的记录,到周朝才有,才开始了“禹”字的演化史。
上面这张图就是“禹”字的演化历史,周朝的金文“禹”字,很显然是个象形字。确实看起来特别像一种爬行动物,头、足、尾分明,而且头看起来像是有三个角一样。我特地找了几种相似的爬行动物,蝾螈、洞螈、大鲵、壁虎,进行比对,发现还真是如民科们所说的那样,实在太像了。
若论头部跟尾部,第一个图蝾螈最像;不过大鲵卷曲身体的时候,外形也很像金文“禹”字。众所周知上古时代的部落,经常用图腾来区别彼此,而图腾很多是来自于动物。比如轩辕黄帝的部落叫“有熊氏”,图腾可能是熊。大禹的部落图腾会不会是蝾螈或者大鲵呢?然后首领大禹因此得名?
民科们的脑洞大概是这么开的,虽然是有那么一点匪夷所思,但其实还是有一点根据的。
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对“禹”字进行考证,得出了一个令其他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是很赞同的结论——他认为“禹”字的起源可能跟龙有关。“龙”的繁体字“龍”,商朝是文字的,最开始的形象是一个大口长身的动物,有点像蛇;随后又演化出角,变得跟金文“禹”字有那么一点像。
会不会是周朝的古人将“龍”字进行改造,创造了“禹”字呢?
既然专家开了这个头,民科们就顺着他的思路进一步猜测:龙其实是爬行动物蛇的象形字,是商朝祖先所在的部落的图腾;禹其实是爬行动物蝾螈的象形字,是夏朝祖先所在部落的图腾。这两个部落的图腾,其实早就已经存在了。商朝取代夏朝之后,两个部落的图腾开始融合,然后龙从此开始长角了。
然后因为夏朝没有形成文字,只有图腾,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口口相传跟着图腾一起流传下来的。周部落最初自称诸夏,很可能就是使用了夏朝的“禹”图腾,是其分支之一,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记得清清楚楚。
而且大禹的父亲鲧,是一种大鱼,蝾螈、大鲵这些爬行动物是两栖动物,都跟水有关。鱼不会挖洞,但蝾螈、大鲵可能会。似乎二者关联也很大,或许也可以侧面印证这一假说。
貌似这种解释很合理,且逻辑通顺,所以民科们更加坚定了大禹是爬虫的说法,然后借着网络兴起来了。
不过这种说法虽然不一定是错的,但是严谨的考古学家还是不认同的,因为夏朝的文字证据实在太少了,这里有个断代的事实,必须有文物出土证明夏部落的图腾是蝾螈或者大鲵之类的爬行动物,才能下结论说禹是从图腾演化来的。
所以“禹”是不是爬虫,要考古学家们挖到证据才能下结论。至于大禹治水肯定是存在事实原型的,只是具体细节也需要考古证据来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