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课第二节“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关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第24页),有这样一句话:“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这就明确提出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①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②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③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④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⑤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⑥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在中国人民银行官网(www.pbc.gov.cn)的“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工具”从上向下排列为: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这个栏目中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政策、常备借贷便利。
这些应该是《经济与社会》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内容的来源。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中国人民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该工具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应该是:
人民银行卖出债券→收回货币→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人民银行买进债券→放出货币→货币供应量↑→缓解通货紧缩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人民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即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叫存款准备金率。该工具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应该是:
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用于贷款的货币↓→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用于贷款的货币↑→货币供应量↑→缓解通货紧缩
 3.中央银行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按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表述,中央银行贷款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企业和居民提供资金,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一个企业欠另一个企业钱,经过双方同意,欠钱的企业所开的欠条叫商业票据,一般只有金融公司或信用好的企业才开出商业票据。企业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商业票据权利转让给商业银行,叫贴现;商业银行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商业票据权利转让给中央银行,叫再贴现;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两者都以转卖有效票据为前提。再贷款和再贴现,都会涉及利率,是使用资金的利息与资金总额的比率。该工具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应该是:
再贷款和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贷款和贴现成本↑→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再贷款和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贷款和贴现成本↓→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缓解通货紧缩
  4.利率政策
主要是指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该工具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应该是: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存款利息和贷款成本↑→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贷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存款利息和贷款成本↓→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贷币供应量↑→缓解通货紧缩
由于《经济与社会》没有涉及“常备借贷便利”,此文略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