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真的有野生的牦牛吗?雪线上的神兽,能斗狼敌豹,还拐走家牛
牦牛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大型牲畜,是藏民最重要的生活工具,可以说牦牛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生活所需,我们都知道有很多家养的牦牛,它们和内陆的黄牛一样,是性情温顺的家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牦牛还有野生的种群存在。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生存的呢?
野生牦牛和家养牦牛属于同一种动物,不过野生的牦牛野性要大得多,攻击性也很强,曾经野生牦牛分布在新疆、甘肃、西藏、四川、青海等五个省份,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野生牦牛的栖息地也逐渐缩小,如今,野生牦牛主要生活在从羌塘到可可西里的藏北无人区内,这里是受人类影响程度最低的地区,被称为全球最后的荒野之一。除此之外,在无人区外围,还有一些小型的野生牦牛种群分布,这些小种群被家畜包围,很难与无人区内的牦牛种群形成基因交流,相反很容易与家牦牛进行交配,造成混血。
野牦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常以二三十只的群体数量在草原上迁徙,有时候也会结成数百只的大群,在无人区内发现的最大的野生牦牛种群数量超过五百只。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的大型特有物种,目前主要生活在无人区海拔3000米到6000米之间的高原地带,数量约有10万头左右。由于生活环境集中在高寒草原或荒凉的寒漠地区,野牦牛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所以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进行摄食,边食边漫游,无固定的栖居地,由于其主要的栖息地位于雪线附近,植被稀疏,因此经常做短距离迁徙,其奔跑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
野牦牛性情凶猛,能斗熊、雪豹和狼群。
野牦牛性情凶猛,在无人区还生活着熊、雪豹、狼群等食肉动物,这些猛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作为大型食草动物的野牦牛自然也在它们的食谱之内,不过,想要捕食牦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群居的野牦牛有一套独特的防御策略,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为了保护幼崽,雌性野牦牛一律头部朝外围成一个圆圈,将小牦牛围在中间,而雄性牦牛则在圈外游荡,首当其冲直面野兽的攻击。
雄性野牦牛长在一对锋利的角,如同匕首一样,一旦被刺中则在劫难逃,其四肢粗壮有力,不但可以用犄角打退对手,还可以用四肢踢翻野兽。同时,它不但攻击力惊人,防御能力也十分出色,浓密厚重的毛发覆盖全身,特别是腹部毛发更加茂盛,形成了有效的保护层。一旦有天敌接近,雄性野牦牛会头向下、尾朝空,正面对着野兽狂奔乱跑,凭借气势就能吓退对手。
对于群居的野牦牛来说,这些猛兽很难有得手的机会,那么,面对独居的野牦牛它们会有胜算吗?野牦牛每年在9月份进入发情期,这时候,群内刚成年的公牦牛和老年的公牦牛就会被驱逐出去,而一些竞争首领失败的雄性牦牛也会被驱逐出群体,这些流浪的公牦牛大多都是独自生活,直到来年再次寻求获得牛群的机会。这些流浪牦牛性情更加凶猛,它们需要独自面对野兽的威胁,因此压力比较大,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些野牦牛会主动攻击一切试图靠近它们的动物和物体,即使是汽车也不例外,一只野牦牛可以推翻一辆吉普车。
对于野兽来说,在高原上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藏野驴也经常会赶走狼群,如果想要捕食野牦牛的话更是难上加难,只有找机会捕食老弱病残的个体,而受到群体保护的牦牛或者强壮的流浪牦牛都是它们惹不起的存在。在草原上,有一条规则就是,看见受伤的野牦牛要极力躲避,因为一旦受伤,野牦牛性情就是十分易怒,会攻击一切可见的人或者动物。
求偶竞争激烈,失败者经常诱拐家牦牛野化。
每年的九月份,野牦牛进入发情期后,雄性野牦牛之间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失败者众多,这些失败者为了寻求交配机会, 会将目光转向数量庞大的家牦牛。每年的发情期都有一些求偶失败的野牦牛闯入家牦牛群中交配,有时还趁机“拐”走家牦牛野化。
野牦牛与家牦牛之间没有物种隔离,可以产生后代,但是这种行为对于野牦牛和家牦牛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是野牦牛耐寒、抗病性强,保持了优秀的运动基因和强健的体魄,与家牦牛杂交产生的第一代幼崽,体型就会比普通的家牦牛大30%左右,其第一代后代一般也会继承野性难驯的特点,第二代野牦牛体重比家牦牛高42%,但第三代以后性情就会温顺很多,可以被人工饲养。这种基因的交流有效的提升了家牦牛的体质,给家牦牛带来了活力。
但对于野牦牛来说,这种基因交流是无益的,随着畜牧数量的增加,现在大约已有3000户牧民,共17000人、110万头家畜生活在野牦牛的栖息地附近,在野牦牛的种群附近生活着大量的家牦牛,一些强壮的雄性家牦牛有时候也会入侵野牦牛种群,给野牦牛带来混血,而同时也有一些家牦牛被带入野牦牛的种群中,这样进一步增加了野牦牛种群中的混血个体的数量。
这些混血牦牛会淡化野牦牛的野性基因,影响其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能力,降低其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同时也容易把家牦牛身上携带的一些寄生虫、传染病等传播到野牦牛种群中。对于数量远低于家牦牛数量的野牦牛来说,它们携带的野性信息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