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臣 : 苦战襄渝线
苦战襄渝线
作者杨铁臣
从走进军营的第一天起,就听说铁道兵是对国家贡献最大、最艰苦的兵种之一。但相比之下,给我印象最深、最苦的是襄渝铁路建设工程。
1970年初春,53团团长杨世贵率4000余名官兵从西安步行拉练7昼夜,翻越海拔2600余米的秦岭雪山,到达陕南安康县的汉江边安营扎寨。
我们团承担的花园沟至火石岩段工程14.5公里,为7级地震区。主要工程量为路基土石方158万立方米,隧道8座8067′米,桥梁8座1680米,车站2座,工程投资6477万元。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抬头一线天、低头白云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喝的黄泥水、吃的刀削面”的环境,打前站人员腰系安全绳,头戴防护帽,先抡锤放炮,在汉冮边半山腰里开出一块平地,然后再人抬肩扛,加固起生活、生产急需的帐篷。刚进工点时,干部战士每人每天要从往返几公里的羊肠小道上搬运粮食、蔬菜、石碳、材料。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打着手电修道路,戴着口罩,甩起钢钎大锤打隧道。
“如果仅仅艰苦,那还不足为谈。更重要的是施工生产一线指战员每时每刻都要付出牺牲。”这是陈再道司令员对铁道兵这支部队的评价。
事实正是如此。1970年4月下旬,安康地区连降特大暴雨。5月1日,我所在的十二连连长陆长和、指导员魏光明,十四连连长李星文,十三连连长韦天凯,四连班长黄宝聚,团机械连战士周友炳、赵秀忠等7人乘汽艇运送工程材料途中突遇山洪,汉江水位猛涨,汽艇被卷入漩涡激流中,陆长和、赵秀忠等7同志不幸壮烈牺牲。
在我团管区的8座隧道中,小塌方天天有,中塌方三六九,大塌方没准头。1972年1月4日,石庙沟2号隧道大塌方,一营三连副指导员余金炉发现险情,奋不顾身地将3位民兵推开,而他的双腿却被一倾而下的千斤巨石压伤。经现场人员奋力抢救和住院治疗,余金炉的腿保住了,但落下了残疾。不几天,我和政治处宣传股的同志先后多次深入采访,上报了他们的英雄事迹。1970年8月、1972年6月,十一师党委发布命令,为陆长和、余金炉、赵秀忠追记了二等功。
为襄渝铁路建设流血牺牲的还有从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市调集的近3万名男女初中毕业生组成的学兵连配属11师、10师、2师施工,前后3年间,共有汪治军、马振华等120学生牺牲,数百名致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体官兵和学生就是这样,把热汗凝聚成石碴,把鲜血浇铸成枕木,把筋骨铸造成钢轨,以闪光的青春和生命之驱,铺设起道道绚丽的彩虹,进而改变了这个地区的面貌。
襄渝铁路建成后,促进了鄂、陕、川3省的经济发展,把当地的历史一下子向前推进了半个多世纪。襄渝、阳安两铁路交会、1988年改设的安康市如今农林牧副漁全面发展,高楼拔地而起,工厂雨后春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所辖县市也旧貌变新颜。白河桥儿沟、岚皋南宫山、旬阳太极图、平利桃花园、镇坪天书峡、汉阴古凤堰、石泉燕翔洞、宁陕有悠然、紫阳焕古茶、恒口月河湾,成为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2020年6月9日
校对李汪源
责任编辑 浪花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