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5原则 教练必读
武术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师要顺利完成武术教学工作,必须研究和掌握武术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一系列教学原则。武术教学除遵循一般的体育教学原则外,还有自身的特色教学原则。
1
尚武崇德、健身修身的教育性原则
通过尚武崇德达到健身修身的目的,是贯穿武术教学全过程的总纲。
尚武,就是坚持武术锻炼,育成强健的体魄;
崇德,就是尊崇道德,养成习武者必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即“武德”。
在武术传习中,强调“未曾学艺先知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文以评心、武以观德”。
在开展武术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强调遵循这一教学原则。使学生通过习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崇尚武术、发扬武术,崇奉道德、遵守道德,以武彰德的思想观念。
2
口传身授、内外兼修的体悟性原则
“口传”即讲解,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动作规格、运行路线、关键环节、攻防含义、健身机理、文化要义等,使学生通过听觉建立动作概念,强化技术动作。
“身授”即示范,是教师通过正面、背面、侧面、镜面等多种示范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形象,增强对动作的感性认识,形成动作表象,并通过进一步的模仿学习,初步建立并逐渐形成动作技能的条件反射。
“内外兼修”是武术技术教学的中心,不仅要注意外在手、眼、身法、步的规范,同时也要强调内在精神、气、力、功的体现,使学生掌握武术整体运动方法。
3
循序渐进、巩固提高的有序性原则
任何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由初练到娴熟,由娴熟到精巧,再到应用自如的过程。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应从最基本的手型、步型、手法、步法以及单式动作入手,再到动作组合的连贯、协调。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慢到快,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学生的武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储备。教师要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懂得学生学习动作技能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太熟练到熟练运用的过程,需要不间断地学习,逐步得到提高。如果中断时间过长,运动技能就会产生消退现象。
在武术教学中,坚持有序性的原则就是要使学生首先了解动作的正确概念、要领和完成方法;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复习,强化所学的内容;再次,在练习中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最后,要通过考核、竞赛等手段,巩固和提高武术技能。
4
明晰攻防、体用兼备的技击性原则
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性就是具有攻防格斗价值,这也是学生喜爱武术的重要兴趣点。因此,在强调武术动作规范化的基础上,要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技击性、使学生在掌握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拆招、递招、喂招等方法,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武术动作在攻防实战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动作的攻防用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动作规格、劲力、节奏,也有助于展现武术的风格特点,体现武术的精气神韵。
所以,明晰攻防、体用兼备是武术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在突出动作攻防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安全,将安全意识和保护措施贯穿到武术教学的始终,预防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好、练好武术。
5
弘扬文化、培养精神的民族性原则
武术是一宗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武术运动技术,而要以技术动作为载体,一方面要深入揭示武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要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武术经典故事,将技术教学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武术文化教育,使学生通过武术习练,在强健身体、完善人格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精神,使武术教学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