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忆我的外公|许劲松 2024-08-07 01:30:58 回忆我的外公 ● 许劲松 我的外公生于1900年,卒于1986年,历经三朝算是高寿了。如今已去世30余年,我对他的印象逐渐模糊了。最近,因为与女儿同题作文,他竟在一瞬间闯入 我的记忆,流泻于我的笔尖。我们乡下,对“外公”“外婆”的称谓没有这么高大上,就叫作“姥爹”“婆婆”,这在两湖、川渝一带基本相同。从我记事起,外婆就离世了,只有外公单身一人住在离我们家一二里远的茅草屋里。他将近80岁行动不便了才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但生活还能自理,房间就安排住在土墙泥瓦的附属屋里。我那时刚上小学,因此和他亲密相处也就七八年时间。记忆中,外公个头较高,精瘦精瘦的,眼不瞎耳不聪,只是牙掉了不少,光头。夏天喜爱将上衣搭在椅背上而光着上身,手臂上的皮和肚皮松驰得垂下来,青筯暴出,可见他年轻时身材也是很魁梧的;下身总是穿一条藏青粗布大腰裤,裤腰粗得有些离谱,需要在腰间对折半周,再用一根伙口粗的白布条捆住才不至于掉下来。冬天则戴着毡帽,穿着长衫,常年一双“千层底”的瓦口布鞋,抱着提篮火炉----我们俗称“火篮子”,悠闲地坐在房檐前晒太阳。稍稍走动时杵一根自制的红漆木拐杖,生活天天如此。他俭朴但不邋遢,光头刮得晶亮晶亮的,山羊胡子也修整得合眼;衣服虽然褪色,但干净整洁,少有老年人难闻的气味。他偶尔抽大烟,一天断断续续抽,加起来差不多算一支。烟叶是他早前亲手收制的,叶片宽大,成色地道;他卷起烟来极其讲究,慢条斯理地:先比划长短,用指甲掐成同样长的一小断一小断,再将碎片放在里层,然后一圈一圈朝外卷,松紧有度;留一片最完整松软的大叶裹在最外层;卷成型后还用舌头舔一舔,想必是用口水粘合烟叶吧。即便某一片稍稍长出一丁点他还得再用指甲掐掉,再捏压成上粗下细的柱状,平齐而美观,有精品雪茄范儿。点烟也是个技术活,他先将鞋底翘起,把烟斗用力地在鞋底边上敲两下,待烟窝清理干净了,再将卷烟细的一端卡在烟斗里。由于烟竿足有三尺长,点烟可真费事儿。这头衔着烟嘴,划根火柴,手要尽力前伸才够得着烟斗,大口吸气,烟叶还没点着,一根火柴就要燃尽了,还得再划一根,这时就是我们掺和帮忙的时候了。我也因此质疑他为什么要用那么长的烟竿?但到了冬天你就明白了,他端坐在椅子上,即便火篮放在脚下,那根烟竿也可一直伸到火篮里,既方便又惬意呢。因此冬天里,拐杖、烟斗和火篮就成了他不离身的三件宝。外公没上过学,也不认得字,却能说书讲故事。《七侠五义》《隋唐英雄传》《三国演义》等都能娓娓道来,展昭、秦叔宝、刘玄德等都人物描绘得活灵活现。其实这些内容是他解放前从茶馆的说书人听到记下来的。我们陪着他逗狗玩乐的时候,他成了说书人了。他不大喜欢狗,总说:“养狗诵用啊,养只猫还可以捉老鼠!”弄了好久我才明白“诵用”是“什么用”的意思,“什么用”的连读就成了这个音。他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因为养狗养猫的分歧爷孙俩很快也就闹掰了。外公一生非常节俭。听妈妈说,民国时他和外婆吃苦耐劳,从给地主做长工开始,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省吃俭用积攒的每一分钱都用来买地。而正当拥来自己的几亩地时,新中国成立又土地改革,差一点因这几亩田地划成“富农”。晚年的他,衣服被单都是粗布的,应该是之前手工织制的留下来的,但经久耐用,他非常爱惜,也少有更换。他吃不讲究,习惯了粗茶淡饭。一个月赶一次集,主要是为了理发,就顺便在集镇上买两根油条,就着半碟花生米喝半两酒。同龄人都羡慕他,他也是幸福的。老人总是有爱管闲事,外公更甚。即便躺在床塌上也得竖着耳朵听外屋的议论,不清楚就大声问话,比当事人还急,非要弄清来龙去脉才算数,不合他原则的事还恨不得干涉一下。爸爸和朋友往来多,家里经常有客人来,妈妈难免多杀一只鸡或多炒几个菜,他就会冷嘲热讽地两句:“来客好啊,来客了我们也可以跟着吃好的呢!”其实他不怎么吃,就是看不惯这种“铺张奢侈”的生活方式,责怪着爸妈不会过紧日子。为这事妈妈就经常和他拌嘴,妈妈小时候外公肯定也是很娇惯的,那个年代就支持她上很多年学。虽然他对妈妈的脾气很包容,但也有像小孩赌气似的折回老屋的时候。爸爸对老人态度好,发生这种事情后定会和我一起骑自行车把他接回来。可想而知,回来不几日自然又旧调重谈了。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偏心”。我们姊妹几个中,只有比我大两岁的小姐姐是跟着妈妈姓的,也就是外公的“刘”姓,因此外公对她的优待就比我们多得多,似乎亲孙子就她一个。每到中秋节,他会悄悄买回三五个苏式月饼,刘姓的小姐姐可以独自分得一个,我和姐姐就两人分享一个。可恰恰小姐姐又不领他的情,不爱吃甜食的她“傻傻地”只要吃那月饼的外皮。外公也不恼,一边言语着“你这有诵用啊,好的都不晓得吃!”一边依了她轻轻掰下面皮来乐呵呵的喂给她。近乎吝啬的他春节也给我们压岁钱,照例小姐姐可以得到一块钱,而我和姐姐就只有各自五毛。姐姐从不吭声,不懂事的我还生气甩了小板凳砸破了外公的头,其实我也不是成心砸他的,只是误伤罢了。他有兴致时喝点小酒,一次买酒却不会超过半斤,用带橡皮塞的葡萄糖水瓶装着。买酒这样的好事也自然信任他的亲信,酒钱中少不了多两颗糖果钱。一次小姐姐一拔瓶塞把酒弄洒了些,他心疼地责骂:“这个娃儿不靠谱,洒了我斤把酒去了!”还悻悻地举起长烟斗做出打人的样子来。“姥爹,您这总共才半斤酒怎么就洒出一斤了呢?”我们就围着他笑围着他闹,这句话也成为我们调侃他的话柄。我小时候肯读书,成绩也好,从镇上中学回家就给他带几个肉包,他便对爸妈说:“这娃儿有出息,讲孝心,将来你们要讨他的好的!”说来就抿嘴笑。老年的他内心也有一些苦楚。妈妈他们兄弟姐妹六个,三个舅舅和一个姨妈离世的早,那时的丧子之痛我不知道;但大姨妈去世时正是春节期间,当时亲人们隐瞒着没告诉他,后来他知道了就默默地坐着流眼泪。他对自身倒是淡然的,不忌讳死亡,生前十几年就做好了自己的棺木,并油漆成黑色高高地搁在他的茅草屋里,寿衣和画像也准备了。他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好,现在回想来困扰他的疾病可能是膀胱炎或前列腺炎之类的。他不能长时间散步,走不多远腹部就会凸起一个大包,但在那个年代,医疗和经济条件都没允许他做深入的检查,就硬扛着。他到临终前一个月才倒床不起的,那年我读初三在镇中住校,他离世时家里也没有通知我。他的遗体就埋在我们家的责任田里,我只是后来在他坟头重重的补叩了几个响头。外公的一生是算计着过的。出生在没落的清朝,成年在荒乱的民国,半生在建国的初期;中年子女众多,家大口阔,老年丧失劳力,无经济来源,但他的手头从没缺过钱。他有一个布钱袋,将一些零花钱一层又一层的裹在里面。临终前他才将剩下的一百多元钱和几块擦得锃亮的“袁大头”亲手交给妈妈,大概他信奉这种生死交接的仪式感,以此可以祐护后人永远财源绵长吧!我虽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刻,但他的这种未雨绸缪的品质已完全传承到了妈妈身体里。遵照当地习俗,他去世后堂前悬挂遗像并“叫饭”三年。所谓“叫饭”就是在饭前盛一碗热饭,插一双筷子,以示祭奠亡灵。他生前和我们同桌进餐,对于“叫饭”我们没有惧怕感,总感觉他还在我们身边。头些年,清明节“插青”,除夕夜上灯,妈妈总要亲自去,后来十多年由我们替代,近几年大外甥主动接管了,至此这三十多年来对他的“孝敬礼仪”从没间断过。如今,外公的坟头又培土加高了,坟前的两株翠柏也越发粗壮了。重温旧事,似乎对外公的记忆又鲜活了许多。(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涴市人,现居南京,曾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多年。) 赞 (0) 相关推荐 DBL发布了一款烟斗形雪茄 简介: 烟斗雪茄 近几年第一款烟斗雪茄 这个月DBL雪茄发布了一款烟斗形的雪茄.这是这两年雪茄世界第一次正式发布烟斗形的雪茄.这款雪茄叫做的名字很直接,就叫做烟斗.这款雪茄由弗朗西斯科·阿尔蒙特及 ... 当代散文||【五婶】◆许世闻 作者简介 许世闻,江苏盐城人,中共党员,财务工作者,业余时间爱好阅读和写作.散文作品先后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搜狐网.腾讯网.古诗词网和<农民日报>.<盐阜大众报>.<阜宁 ... 散文|回忆像河流一样·霄白城 回忆像河流一样 文 | 霄白城 家旁边有一条小河,沿着河畔向上游走,大约走30分钟,会看见一座桥,那是一座小桥,隐藏在茂柳之间,初见它时会让人眼前一亮,因为无论是色彩还是构造,它都有几分北欧风情,与这 ... 【散文】刘萍/时光几许烟雨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刘萍 浅冬时节,星夜微凉,月色撩拨幽幽的往事,心湖 ... 散文||回忆七十年前的元宵节【征文】 回忆七十年前的元宵节 冯复兴||河南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如玉,灯烧月下月如银--"一首古诗把我拉回到70年前在老家过元宵节时的记忆.我的家在豫东平原的农村 ... 罗向东:回忆我的外公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回忆我的外公 罗向东 前言: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在脑海中难以忘怀.离开故乡28年了,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 ... 散文天地 | 刘刚:外公的金扁担 外公的金扁担 文 | 刘刚 我出生后不久,外公就过世了.关于他的事,我多半是从父母口中知晓的. 外公是上个世纪初出生的人.他所在的湾大.田肥.地主多.但外公自幼贫苦,家里无田无地还无房,目不识丁,靠给 ... [今日头条]程时斌的散文《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 端午回家看望母亲,也借机去看望一下大舅爷和大舅娘. 大舅爷是家中老二,小母亲4岁,20年前从汪仁镇农机站退休后,接管李氏宗族事务.大舅爷是正式的城镇职工退休,生活.医疗都有保障,老年病控 ... 散文||回忆我的村小时光 回忆我的村小时光 雷喜兰||湖南 重回村小 县城与老家的村小学堂距离不过十几里,我却二十多年不曾再来过.记忆中的村小学堂依水而建,旁边是田野,操场上种了许多花,四季盛开.后来在政府的资助下新建了新学堂 ... 平台作者:田友奎[散文] 回忆父亲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回忆父亲 文//田友奎 一晃父亲已经离开我们17年了,每每想起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