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色彩”浓郁的辽代玉器,美极了!
▲链白玉竹节盒 辽代晚期
通高17厘米、盒宽4.4厘米,辽宁省阜新县红帽子乡辽塔地宫出土
该玉盒是盛放舍利子的容器,整体呈竹节状筒形,盖为1节竹节,盒身为5节竹节。盖两侧和盒身上下两侧皆出耳,耳皆有竖孔,用金链由下至上穿过,将盒身与盒盖链接起来,再共同系于一金环上。
辽代的玉器虽然是中国传统玉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具有自己很独特的特色,这与中原传统色彩浓厚的玉器有很大的区别。对后金、元乃至明清、现代的玉器,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契丹族及其生活
据北魏的魏书记载,契丹民族是东胡的一个分支,在汉代时期,北方草原有两个大的部落民族,靠近西侧是匈奴,靠近东侧是东胡(因其在匈奴的东边,所以称之 为东胡)。契丹是匈奴的一支,东胡灭匈奴之后,将契丹并入到东胡中。后来,契丹演变成鲜卑族宇文部的部支。到了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将族群 分成两个部落,其中一个属于正统契丹族,即契丹皇族,姓耶律,另一个则冠潇姓。到了1125年,契丹称为“辽”。
辽是在契丹族为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封建统治王朝,因此,在辽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体现出以契丹族为主体的民族特点,因此辽代的玉器也有“契丹”的特点。关于契丹族的 历史记载很多,但是到了金代以后,契丹族突然消亡了,关于这个部族的去向始终是个谜。到了1922年,几个意大利传教士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发现了一个碑,碑 上的文字既像汉字又不像汉字,这些外国人称其为“天书”,经学者考证发现,这些字就是潇氏的契丹民族所留下来的“契丹大字”(契丹民族创造了两种文字:契 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从那时起,辽史的研究才被提上日程,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大批辽代墓葬的发现以及大量辽代文物的出土,这成为契丹民族创造的缩影。
二、辽代玉器与“四季捺钵”
契丹人属于草原上的民族,以车马为家。据说,当时辽代的皇帝每年在京都所呆的日子总计不超过一个月,其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围着自己的都城巡游,这种巡游的形式被称为“捺钵”。契丹族在建国前和建国后期基本没有什么玉器,然而玉器的产出都集中在辽代,玉器的出产率极高。
▲辽中期 动物形组玉佩
组玉佩:通长14.8厘米
鱼形玉坠:长7.5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
双鱼龙形玉坠:长5.9厘米、宽2.7厘米、厚0.6厘米
双凤形玉坠:长5.4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
双鱼形玉坠:长5.7厘米、宽3.7厘米、厚0.4厘米
鱼龙形玉坠:长5厘米、宽2.7厘米、厚0.7厘米
游牧、渔猎是靠近东北的少数民族重要的生活方式,皇帝的四季捺钵(即行营、宫帐)便由此而来。由于是马背上的民族,因此契丹人喜欢将马匹装饰得十分华 丽,这是该民族特有的做法,也是其他任何民族都无法与之媲美的。他们用玉器将马的全身都要进行装饰,从辔头、嚼子到马鞍,甚至是马匹上的任何一个物件,都 是由玉器装饰,这也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没办法做到的。
那么,什么是四季捺钵?顾名思义就是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和冬捺钵。春捺钵, 即每年春天正月上旬至四月中旬“春尽”,皇帝要到长春州(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塔虎城)的鱼儿泺(今洮儿河下游之月亮泡)、混同江(指今松花与嫩江河流后的松花江)捕鹅、钓鱼、召见女真首领。狩猎时,要求士兵统一着装,手持流星锤、刺鹅锥,站在江边,当看到天鹅飞过来时,士兵便告知皇帝做好准备。天鹅本身飞得又低又慢,当听到江边的锣鼓声响时,会因害怕而越飞越高,士兵中的架鹰官,将鹰递给皇帝,由皇帝将鹰放出去。鹰飞行速度极快,直奔鸟儿头顶,使鸟儿越飞 越低,慢慢落到江边,官员们争抢头鹅,第一个捡起天鹅的人会得到奖赏。
▲玉飞天 辽代
长4.5、高2.4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灰色。圆雕。人物头部较平且有一孔,下半身着裙装不露双脚,状似鱼尾。辽代飞天的特点是折面,即在鼻部处出现一个折角。出土的玉飞天上有金属弯钩,可能是作耳饰之用。
据辽史记载,宰相张仁杰因捕获了头鹅而加官晋爵,连升三级。皇上则用“头鹅宴”大宴群臣。夏捺钵,即每年四月中旬至七月中上旬,在永安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凉径和炭山(今河北省独石口西北)的凉殿进行避暑、议政。秋捺钵,是从每年 七月中上旬至十月,在庆州(今内蒙古林县)伏虎林,射鹿、射虎、召见各部落首领。冬捺钵,是指每年的十月至正月上旬,皇帝在永州广平淀(位于西拉木伦河与 老哈河合流之处的平原)避寒、议政。
辽代玉器中,白色玉器较多,这与辽代四季捺钵有关,其中春水玉、秋山玉就是根据春捺钵和秋捺钵得来的,此外,在辽代制作的玉器中,也有训练海东青的架鹰官的形象。
▲辽 青玉双鹅带盖小盒
高9.3厘米、宽3.8厘米,辽宁省阜新县清河门出土
盒身呈俯身交颈而卧的双鹅状,盒口已缺失。双鹅一前一后,长颈弯曲并紧贴于背部,双脚并拢,双脚紧贴下腹。盒腔呈管状,盒口略微小,口部两侧各有一个小孔,原盒盖也应有孔,以供系住盒口双孔的绳子,从盖孔穿过,将盒身和盒盖连为一体。
三、辽代玉器的造型工艺与中原传统玉器
契丹族近1000年的历史,可是玉器几乎全部出自辽代建国以后。玉器大多来自墓葬、塔基(塔底的地宫,有很多金银玉石,辽塔基有8处)、遗址、窑藏(朝 阳北塔以及蓟县独乐寺)。墓葬,据统计,在2009年时,出土近70处辽代墓葬,根据分析,这些玉器几乎全部出自契丹贵族墓地,因为首先契丹贵族墓与汉人 贵族墓在墓志铭上是有区别的,其次,契丹的平民墓不见玉器。整个辽代玉器几乎就是契丹人的玉器。比如,在陈国公主与驸马的墓中,出土了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玉器,在吐尔基山辽墓彩棺的棺木中,也有少量的玉器,而金银器居多。
▲辽金 青玉迦楼罗神鸟
长7.2厘米、宽6.1厘米、厚1.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辽代玉器的种类分为和田玉类、玛瑙类、水晶类、琥珀类。其中琥珀非常多,几乎都是红色。据说,用金珀制成的物件时间长了会慢慢变成红色,因此,专家认为,辽代的琥珀都是用金珀制成的。
契丹人在制作玉器初期,都是模仿汉人的制作造型。造型分为几类,第一类是龙、凤、盘、碗之类的传统造型,都是汉人所用的东西,契丹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很强,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外国人”,也是炎黄子孙,他们对于祭祀之类的事宜都与传统基本相同,但用于祭祀的玉器却与传统差别很大。比如,传统捍腰通常是铜质金质的,而契丹出土的则为玉质捍腰,仅此一件,出土于契丹皇室娘娘之墓。还有用于佛教徒佩挂的璎珞,契丹出土的璎珞与普通璎珞不同,在挂件中间多出一些 类似小管一样的东西。再比如,双龙、双凤、双摩羯这种小挂件,是契丹独有的样式。坐龙,则是模仿汉人的传统物件造型制作的。
▲辽 青玉玉龙佩
第二类是草原生态造型(飞禽走兽、渔猎之类)。这些都是与本民族生活休戚相关的,极具契丹特色。比如玉质“交颈鸳鸯”,这是典型的契丹文化造型,除了玉的还有琥珀 的,甚至还发现了青铜的。鱼形的挂件和熊形挂件,鱼看上去非常肥美,熊看上去胖胖乎乎,但都比较死板、简单,这显示了辽代追求简单的特点。
▲白玉熊 辽代晚期
长6.7厘米、高3.1厘米、宽1.5厘米
内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辽代晚期的内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友爱村窖藏中发现的白玉质玉熊,玉熊近似于浮雕,从正面只能看到熊头部和身体一侧的情形,熊头部倾斜。玉熊的耳、颈、背、尾和爪部都利用短阴刻线做了细致的刻画,还利用玉石的黄褐色皮对熊的颈部鬃毛和尾部进行了俏色巧雕。
第三类,佛教题材。佛教在辽代非常兴盛。众所周知,北魏时期的佛教比较兴盛,然后就是唐代,可是从出土文物上看,辽代的佛教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在 耶律阿保机时期,建立了辽代第一个寺庙,到了辽圣宗、辽景宗时期,对佛教的信奉一发不可收拾。据当时记载,辽代的人口有1000多万,其中僧侣占 3.6%,此前在北宋时期,僧侣人口达到0.92%时,国家财政已经很难承受了,由此说明辽代人对佛教的崇拜。每年,皇帝皇后也要给僧侣寺庙赠送土地物资,仅请僧侣吃饭就要花30万两黄金。比如飞天,辽代是最早被发现出土飞天的,目前已经发现5处出土地点。再比如,此前说过的璎珞。
▲心形玉佩 辽代
长3.5厘米、宽2.1厘米、厚1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淡黄色。作扁体心形,顶部有一管状鼻
第四类,马具造型。“契丹鞍马甲天下”。一套马具,装饰了300颗和田玉。在驸马墓中发现了大量玛瑙玉器的马具。后来,在中原人的马具上也会发现一两颗用玛 瑙或玉石点缀的物件,但是这种成套成组的玉质马具,只有契丹人有。第五类,胡人造型,即“外国人”造型。这在契丹玉器造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契丹特有的 造型。比如“胡人驯狮纹琥珀佩件”就是典型的契丹造型。此外还有圆雕类、片雕类等。辽代玉的片雕,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对出现。辽代玉器最大特点就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