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盖碗喝茶

用盖碗喝茶

作者 ▏平叔

记得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看来,鲁迅先生喝茶是喜欢用盖碗的。

哈哈,我也喜欢用盖碗喝茶!

我这样说倒不是要蹭人家周先生的流量,毕竟我脸皮还不会厚到这种程度。但我的的确确是喜欢用盖碗喝茶的,而且一不小心就喜欢了几十年。

直到现在,依然如故。

我对盖碗是有情感的,从小跟着父亲泡茶馆,自然早早的就亲热了盖碗。每次父亲喝茶,我就在旁边玩,渴了,就找父亲要水喝,于是父亲就把茶水倒在茶盖里递到我嘴边,喝空了,父亲再倒。等茶盖水量满足不了我了,于是换作茶船,茶船有个凹坑,茶水也就要多一些。

直到长大了,再进茶铺,也就终于有了一碗自己的盖碗茶。

现在我每天喝茶,除了普洱岩茶一类不会直接对着盖碗喝,其它都是要用盖碗喝的,尤其是喝老三花,倘若不是盖碗而是用玻璃杯什么的,喝起来简直没有感觉。

所以在外面喝茶,我一定会选择像鹤鸣茶舍、望江公园、菱窠茶舍这样竹椅小方桌配着盖碗的地方,觉得只有符合这样的标配,才能喝出老成都茶的味道。

我喜欢盖碗是有道理的,首先它是我们成都的创新发明,是属于资格的本土货,在我眼里,它的发明价值甚至超过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

我倒并不是在故意贬低“四大发明”,而是每天我都要喝茶,也就每天都要触碰盖碗,“远亲不如近邻”,与盖碗自然要亲密得多。

我特别喜欢成都的发明,除了盖碗,我还尤其喜欢成都的另一种发明创造,这就是“交子”。

交子意味着什么?

银两啊!

我相信不仅我喜欢交子,天下人都会和我一样喜欢的。

作为一个成都人,我真的很佩服我们的先人板板们,虽然他(她)们的发明看起来不是那么的惊天动地,但却很实惠,很解决问题,并且让人很舒服。

细细观察这盖碗,真的是非同一般,其有碗、有盖、有船,造型那是相当的独特。

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还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让人无比惬意……

明白人用盖碗茶,是不会拿掉盖子喝茶的,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漂浮物。

喝盖碗茶是有着诸多玄妙的,若想让茶汤淡一些,可以用茶盏轻轻刮一下使茶水翻转,若要浓一些,就刮得重一点,看似很轻微的调整,味道却迥然不同,正所谓“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

每刮一次后,可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方能品味茶的韵味。

不在旅途,我每日都是要用盖碗喝茶的。大早,待把收拾、洗漱、活动身体等完成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烧水泡茶。

茶碗自然是要烫过的,然后用半碗水发“叶子”。发叶子是老成都茶铺的叫法,也就是喊老板掺水泡茶。家里没有人可供指使,自然是自己做了。偶尔也会突发神经,于是自己高呼一声“发叶子”,然后各人默默地提壶把水给掺了。

第一道茶我是不会喝的,得倒掉,既作洗茶,顺便也把土地菩萨给敬了。虽然住的是高楼之上,离土地爷隔着层层关卡,但动作拿一了,心意也就到了,土地爷不糊涂,懂得起。

茶是从第二道开喝,等喝到五六七八道时,茶喝白了,人也通泰了,于是才开始运动思维。

这一天就算正式开始了。

盖碗茶三才合一,天地人相谐。

和谐了就安静了,安静了就对头了,不得惹事。

既然如此,天下茶客何不尽皆盖碗?!

我这算不算在给盖碗打广告?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