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给网络红学把把脉(大嘴说红学之十六)

上篇小文发出后,有朋友对“网络红学”这一概念提出质疑,本来笔者想用业余红学、民科红学、草根红学、非主流红学之类词语,但总觉得不够准确妥帖,思来想去,用了“网路红学”一词。

为避免杀伤面太大,伤及无辜,这里稍微缩小一下范围,小文里所说的网络红学主要是指以网络形式呈现的业余红学,特别是指那种誓死推翻曹雪芹、推翻胡适、推翻所谓主流红学、官方红学,一门心思找作者而对《红楼梦》其他方面完全没兴趣的民科红学,欢迎对号入座。

就网络红学爱好者研究的范畴、方法及具体观点而言,呈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

一、就兴趣点及注意力而言,网络红学的参与者对《红楼梦》作者、成书、版本等文献方面的问题特别关注,尽管不少网站、论坛、微信群、公众号也开有艺术、文化方面的版块,但其最为吸引网友的往往是那些探讨作者、版本等问题的版块。

❖ 胡适先生

这也是红楼梦爱好者与其他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爱好者很不一样的一个地方。

其实,对大多数的网络红学爱好者来说,他们的优势在鉴赏方面,由于年龄、性别、经历、学养、兴趣的不同,阅读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加以提炼升华,也是很有价值的。

但往这方面努力的人远少于想在文献问题上做出惊人成就者。当然也有这样的爱好者,比如笔者较为熟悉的一个网友刀丛中的小诗,很有才气,无论是其艺术感知力还是文笔,都相当不错,笔者以为这应该是网络红学发展方向和希望之所在,可惜应者寥寥。

众所周知,对《红楼梦》文献诸方面的探讨远比文学、文化等方面的探讨难度要大,对研究者自身学养和研究能力的要求更高。

❖ 胡适《红楼梦考证》

就笔者的观察,对不少活跃在网络上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他们大多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可以说大多还没有达到入门的程度,更不用说专业水平了,甚至有的人都没有认真读过作品,一开口就错,却急忙参加讨论,抛出新说,动不动就嘲笑胡适,嘲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其研究的水准也就可想而知。

2

二、就研究方法而言,不少网络红学爱好者没有受过文史方面严格、系统的学术训练,其所谓的探讨往往思路单一,随意性强,缺少必要的基础知识,不遵守学术规范,对研究动态也不了解。学术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失误,比如以偏概全、缺乏逻辑、前后矛盾等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由于学养不够,加之缺少自省精神,不少爱好者对自己研究思路的错误往往意识不到。更为严重的是,不少爱好者非常固执,甚至达到偏执的程度,一旦提出某个观点,往往坚持到底,如同信仰,一旦提出之后就不会再改变,即使别人用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是错的,也往往死不承认,强词夺理。

❖ 胡适手迹

有的人干脆对自己有利的材料,一概认为是真的;对自己不利的材料,则一概认为是假的。这样,即使有人想和这些红学爱好者对话,也对不起来,因为这些人需要的往往只是表态,而不是商榷。

更为可笑的是,还有一些网络红学爱好者,既缺少基本的学养和研究能力,也根本不了解学术史和研究动态,却异常自信,甚至是令人惊诧、骇人听闻的自信。

有些人盲目自大,大言不惭地吹嘘除了自己,别人都不配研究《红楼梦》,动不动就是以前的研究全错了,要么就是宣告新红学的破产灭亡之类,只有他才是正确的,要开创一个学派,甚至要一统红学,云云。

❖ 胡适《红楼梦考证》

学术界不接受自己的观点,不理睬自己,他们不去反思自己的思路和水平有问题,反而指责学术界水平低,有的干脆采取泼妇骂街的下三烂手法,用污言秽语直接攻击专业研究者,比如红学界是黑社会、利益集团之类,沦落到连业余爱好都称不上。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这样说这样做,大家一定会认为其脑子有问题,精神不正常,但在网络上,这种骇人听闻的自吹自擂者比比皆是,而且大家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网络红学也已有些年头了,那些要开创红学新天地、新局面的“大师”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网络上卖力地推销自己的观点,热情和毅力固然令人感佩,至于效果究竟如何,他们心里其实比谁都清楚。

3

三、就具体观点而言,网络红学可谓新说叠出,五花八门,多为奇论。要么是推翻以往学界的全部成果,要么提出胡适是骗子,要么提出《红楼梦》作者新的候选人,要么现在看到的红学文献全是假冒的,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提不出的。

❖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总之,各种奇谈怪论都有,其中有不少称得上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有意思的是,在网络上,再离奇、再荒诞的观点总能找到几个支持者。有了支持者,不管多少,他们便成了这些提出新说者的巨大动力。

如果不是有网络有自媒体,如果不是纸质媒体不负责任的话,这些人的研究成果恐怕永远只能呆在作者自己的头脑里。这些观点刚出来的时候,很是热闹,但时间不长,马上就销声匿迹,有些则只能靠骂人、搞怪等手段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4

四、对治学态度而言,尽管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对作品的喜爱而探讨红楼梦,但也有些人的动机及态度有问题。

一些网络红学爱好者因为观点得不到他们想象中的轰动效应和专业研究者的肯定,就有意与专业研究人员对立,动辄以草根自居,随意对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丑化、抹黑甚至谩骂,对专业学者有着一种不可理喻的、莫名其妙的仇视和敌意。这已经成为网络红学的一种普遍现象。

❖ 胡适手迹

因此网络红学和专业红学不仅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圈子,而且逐渐成为两个充满敌意的圈子:业余爱好者攻击专业人士水平低、浪费国家经费等等,专业研究人员则对这些剑走偏锋的业余爱好者不屑一顾,不予理睬。

因此往往可以看到业余爱好者大量贬低、谩骂专业学者的帖子,却很少能看到专业研究人员对业余爱好者的评论和回应。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出现一种很滑稽的现象:有的业余爱好者提出一个观点,指明要和某专业人士商榷,但人家专业人士根本就不予理睬,更多的则是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于是有的爱好者很得意地宣布,对方害怕自己,不敢和自己讨论。按照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似的自我陶醉思路,这些爱好者真的可以包打天下,战无不胜了。

更为离奇的是,有的爱好者看到学术界根本没人搭理自己,却宣布其实研究者早就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不过是为了保住饭碗而不敢说真话,说真话就失去了工作,由此暴露了学术界的腐败堕落之类。看到这样脑洞大开的观点,往往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匪夷所思。

❖ 《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典型的阿Q精神胜利法在网络红学中非常流行。在网络上,什么样不可思议的事情都会发生。

不少网络业余爱好者尽管嘴上很硬,说自己水平如何高,如何看不起专业人士,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不需要学术界的承认和肯定,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等等,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很虚的,他们很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承认,而且这种愿望十分迫切,一些人到处投稿,到处给专业人士写信,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推销自己的研究成果。

可惜由于其研究水平太低,这种愿望大多无法实现。很多专业学者对这些业余爱好者所谓的研究成果基本不予理睬,专业学术刊物也基本上不会刊发这类文章。

多次碰壁之后,一些爱好者由此生出一种受歧视、受打压的错觉,对专业研究者产生敌意。于是动辄控诉学术界如何嘲笑、歧视、打压自己,甚至表现出一种受虐狂的倾向。

❖ 胡适故居

这些爱好者不知道的是,事实上,学术界根本就不知道他是谁,更不用说被嘲笑、歧视了,他们自己也太高看自己了。

另一个让网络业余爱好者尴尬的事实是,当他们在肆意贬低专业人士无能、堕落的时候,自己使用的是专业人士整理的《红楼梦》读本,利用的是专业人士编撰的红学资料集,参考的是专业人士撰写的红学专著。如果真的看不起专业人士,就应该在自己的研究中完全不使用他们的著述。

事实上,他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打下的基础,他们寸步难行。一方面使用专业人士的著述,另一方面又反过来骂专业人士,这就是他们对待专业人士的两面态度。

提出一个学术观点,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热烈回应,或论文未能在某一学术刊物发表,被退稿,这在专业研究者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胡适红学年谱》

但一些网络红学爱好者则不然,他提出一个观点,写一篇文章,出一本书,就以为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觉得学术界乃至全世界都应该停下自己手里的工作,天天关注他,赞扬他,宠着他。学术刊物必须放弃以学术质量用稿的原则,无条件发表他的文章;他给专业研究人员写信,要求评价或鉴定自己的文章,人家无论怎么忙,都没有不回复的权利,必须赶紧毕恭毕敬地给他回信,而且一定要对他大加称赞。否则就是别人打击自己、歧视自己。

业余爱好者的上述要求通常得不到满足,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除了在网站、论坛、微信群或公众号上得到几条回复外,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反响。自己苦心钻研的研究成果在专业研究者那里竟然得不到任何反应,无人搭理,这是很多热情高涨的红学爱好者所没有想到的。

他们在极度失望之余,由此心生怨言,也就很自然了。于是有的人便在网络上到处说自己如何受到学术界的打压、歧视、迫害,等等。一些不明真相的报刊如果再加以报道,于是便三人成虎,成功地将学术专业人士丑化、抹黑。

❖ 胡适公园

还有一些网络红学爱好者对专业研究者及学术界的情况根本不了解,有不少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几个专业研究者,更不用说深入交流、充分了解了,他们往往凭着一些小道消息及自己的主观想象去看待和解释专业研究者及学术界的一些现象,他们特别关心和在乎学界对自己的评价及学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比如把学术界想象虚构成一个公司、集团、帮派、黑社会之类,好象专业研究者整天什么事情都不干,无所事事,天天在搞阴谋诡计,时刻在打击业余爱好者。

当然,如果有专业研究者表态关注或肯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立场马上就会改变,吹捧这个学者如何有成就,是少有的大学者云云。

对有的红学爱好者来说,专业研究者人员水平的高低和人品的好坏基本上取决于他是否肯定和赞同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一些网络红学爱好者评判专业人士的标准。

就笔者在各个红楼梦网站、论坛、博客、微信群及公众号看到的情况而言,网络红学爱好者对学术界进行的指责和丑化绝大多数是站不住脚的,很多属于捕风捉影,荒诞离奇,相当多的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根本就不值得反驳,也没有必要进行反驳。

❖胡适手迹

对学术界的这种不屑或沉默,一些红学业余爱好者又找出这样阿Q的理由进行解释:他们对专业研究者的批评和指责都是真实的,学术界已经默认,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敢承认,否则他们怎样不敢回应。对这类红学爱好者来说,专业研究者对他们的观点回应或不回应都是有错,除非明确表态支持他们的观点。

与此类似的还有乱贴标签、划分帮派现象。这一现象在网络红学中非常流行,有的爱好者特别热衷于此道,随意使用官方红学、主流红学、草根红学、新红学、拥周派、倒周派、曹学等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的词语,给自己也给别人贴上乱七八糟的标签,将人强行归入某派,并刻意制造帮派之间的对立。

比如笔者曾写过几篇有关周汝昌先生的文章,在网络上立即被拥周派视为所谓的倒周派,从此无论笔者干什么、说什么,和周汝昌先生有没有关系,在他们看来都是错的,都会被那些所谓的拥周派解读为动机不纯、别有用心、做不好学问,天天靠批周汝昌先生出名之类。

❖ 《胡适批红集》

特别是一个叫什么红狐的网友,是个所谓的铁杆拥周派,不容许任何人说一点对周汝昌先生不同的意见,言行偏激到不可理喻的程度,无论在什么网站、论坛、博客,只要一提到笔者的名字,他必定十分亢奋,千篇一律地进行侮辱、谩骂,多年来一直如此。

对此笔者感到哭笑不得,自然,对这样的批评笔者不可能当一回事,也根本不屑于回应。要回应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到法院去起诉其对笔者的肆意侮辱和谩骂,让其明白网络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地方,也照样要尊重别人,遵守法律。

因上述各种主客观原因,形成了网络红学爱好者对专业研究人士的敌视情绪,这种敌对情绪已经变成一种普遍现象。在网站、论坛、博客、微信群及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网络红学爱好者对专业研究者、研究机构及学术刊物的肆意诋毁和嘲讽,乃至谩骂,并营造一种红楼梦研究在民间的假象。

❖ 胡适纪念馆

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一方面它会造成专业研究者对网络红学的日益反感,对其避而远之,不愿也不屑于搭理;另一方面,网络红学因没有专业研究者的帮助和支持而长久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无法提升,成为与学术研究没有关系的自娱自乐行为。

一方面是表面上的高调诋毁、丑化专业研究者,另一方面则内心里又很希望得到这些人的肯定,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反映了不少网络红学爱好者的复杂心态。

5

五、就生存状态而言,存在着混乱无序的状态。这种混乱无序和整个网络的状态是一致的。一些爱好者急功近利,不愿意认真读书,喜欢一鸣惊人,动不动就推翻前人的结论,自己要创建一门新的学问。相当多爱好者不仅缺乏基本的学养,而且存在不少学风方面的问题。这里列举几个方面:

比如霸权意识。在网上不时可以见到这样的网络红学爱好者,他要批驳或和别人商榷问题的时候,往往毫不客气,锋芒毕露,可是轮到别人不同意或质疑自己观点的时候,则动不动就跳起来,恼羞成怒,乃至对人破口大骂。

❖ 胡适手迹

还有一些红学爱好者,动辄以救世主或审判者的口吻讲话,自吹自擂,盛气凌人,其观点不容受到任何质疑,他的观点大家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否则就是诈骗腐败集团成员,就是学术骗子,就是历史罪人,等等。

别人的观点都可以商榷,唯独他的观点大家只能接受,而且教育部、文化部等政府部门必须采纳,还必须在中小学课本中普及和推广。

一方面向专业学者要平等,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另一方面则又蛮横霸道,粗暴地对待不同意见者;一方面动辄称别人是主流红学、官方学者,另一方面则又企图利用政府的公权力来打压、迫害其他学者。

这样一来,即使专业学者想心平气和地和他商榷问题,也做不到。对这些红学爱好者来说,学术研究实际上十分简单,那就是别人无条件同意他的观点,成为他的崇拜者,因为自己的观点不存在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只存在别人承认不承认的问题。

❖ 胡适全集

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相当常见。说到底,还是一个缺少学养的问题。幸亏这些人的观点在社会上基本没人理睬,没有多少人接受,过去、现在如此,将来也会是如此,否则这些人如果有一天真成了所谓主流学者、官方学者的话,学术界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学术研究被这些人法西斯化,走入绝境。

比如谩骂现象。有的网络红学爱好者不能容忍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动辄暴露别人隐私,侮辱别人人格,随意谩骂不同意见者,有的则像泼妇骂街一样,专走牛二式的泼皮路线,缺少对学术研究、对学术界、对论辩对手的基本尊重,堕落到没有道德和学术底线的程度。

有的网络平台为了提高点击率和关注度,对这种谩骂行为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这种不良习气。

这种谩骂有些是无意的,有的则是故意的,目的不过是想以骂成名,利用年纪大的学者不上网或不熟悉网络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肆意侮辱和诽谤,这实际上已不是爱好和研究的问题,而是品质和法律的问题。

可怕的是,有些红学爱好者已经养成出口就骂人的习惯,仿佛不这样,就不是网络行为。

❖ 胡适手迹

由于缺少必要的制约和克制,这种漫骂现象在不少红楼梦的网站、论坛、博客、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上相当流行,并且对那些涉世不深的年轻网友起到十分恶劣的示范作用,有的网友从上网开始就习惯于以漫骂、侮辱别人的方式谈论问题,出手就是泼妇骂街式的下三烂手法,而且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敢这样做,但到了网上,则将人性丑恶的一面发挥到极致。这也就注定了网络红学是藏污纳垢之地,那些靠骂人解决问题或出名的人连人都做不好,更不可能有学术上有什么长进,他们的观点不可能得到专业学者的回应,他们注定将以网络垃圾、网络流氓的形象混迹于网络。有这样一群人在网络上研究红学并形成气候,也就注定了网络红学的没有前途。

❖ 胡适墓

比如炒作现象。有些人善于利用新闻媒体喜欢凑热闹、爱生事这一特点,标新立异,故意提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观点,或专找著名学者下手,肆意谩骂侮辱,或采取标题党的做法,把文章题目写得很醒目,或自己利用马甲或纠集一些人提高点击量,极力炒作自己,制造声势。有的人则本身就在新闻媒体工作,深谙炒作手法,不断制造各种卖点以博得点击量及其他媒体的关注。

在网络红学刚兴起的时候,有一些媒体不明就里,被这些所谓的学术热点所吸引,争相进行报道。但网络红学的怪异观点实在太多了,各种能想到的或想不到的,几乎每天都有,可以用层出不穷这个词来形容,炒作也已成为网络运作的家常便饭。

慢慢地,媒体识破了这种手法,公众也习惯了,见怪不怪,相关报道自然也就减少了。于是,这些属于网络的所谓红学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网络上,进入不了现实世界。(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