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道相传】子承父业王献之
展读链接:
▲王献之《中秋帖》
王羲之承继琅邪王氏的家风,着重耕耘书法一项,使几位子女在书法上都有不凡表现。北宋晚期的书法理论家黄伯思在《东 观余论》中说 :“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献之) 书具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可见,王羲之的子女受到家风熏陶,得其真传而各得其所。当然,最出名的是王献之,与父亲两人并称“二王”。王羲之七子一女分别为 :
长子王玄之(326—357),字伯远,工草书和隶书,有幸参加了兰亭雅集,并留下诗一首 :“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玄之还有书法帖流传于世,可惜在婚后不久病逝,身后无子,以其弟王凝之之子王蕴之为嗣。
次子王凝之(334—399),字叔平,善草书、隶书,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娶谢奕之女谢道韫为妻。王凝之深信五斗米道,被孙恩杀害。王凝之与谢道韫育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女儿成人后嫁给庾氏。
三子王焕之(335-396),自幼学习书法,善行草书。与大哥王玄之一起参加了兰亭雅集,并留有兰亭诗一首 :“去来悠悠子, 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黄伯思《东观余论》说“焕之得其貌”,指王涣之的书法写得很像父亲王羲之书法的样子。
四子王肃之(生卒年不详),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与大哥和三哥一起参加兰亭雅集,并留下诗作 :“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咏曲水濑,渌波转素鳞。”未见书法帖传世。
五子王徽之(338—386),字子猷,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等,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 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当时人们钦佩其才华,但对其行为不敢苟同,后世传帖有《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六子王操之(约 340—391),字子重,工草书和隶书,有传世《淳 化阁帖》,也参加过兰亭雅集,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育有王宣之、王慧之二子。
▲王献之《余杭帖》
七子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生于会稽山阴。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历任州主 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古时吴兴郡在现在的湖州、杭州、宜兴一带,与会稽郡和吴郡并称三吴,是江东最富庶的地方。吴兴太守是很重要的官职,这个职务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担任过,而陈郡谢氏也先后有十人出任过,包括谢安。 王献之先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成为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王献之的女儿神爱于公元 396 年成为太子司马德宗妃, 司马德宗继大统为晋安帝后,神爱受封为安会僖皇后。
一女王孟姜(生卒年不详),成年后嫁给浙江余姚的刘畅,两人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刘瑾,颇具才华,后任尚书、太常侍卿等职。 女儿刘氏则嫁给了谢玄的独子谢瑍,生下后来成为中国山水诗开创人谢灵运。
▲王献之《奉对帖》
王羲之十分注重对儿女的书法教育,为了培养他们的雅趣, 在与文人雅士的聚会时总是尽量带上他们,让这些孩子可以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在著名的兰亭雅集上,王羲之的七个儿子就去了五个,年龄最小的王献之当时只有九岁,却已经可以与当时一流的名士同伍,他们能够作诗的尽量作诗,不能作诗的也一起在曲水流觞中遭受“罚酒”的待遇,能够遇到这样的雅道氛围,正是王羲之儿女天生得到的福分。一次,王羲之在王献之背后默默看着儿子练字,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没有想到王献之握笔很用力,笔没有被王羲之抽出,对此,王羲很高兴,夸赞儿子说 :“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听后也美滋滋的,更加努力练字了。
在王羲之与他的子孙中,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除七个儿子外,他的孙辈中有十二人带“之”,曾孙辈中更有十三人带“之”, 可见王羲之一族对“之”字的钟爱。究其原因,一说王羲之家族 信道教,“之”字是道教的信仰标志,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解释说 :“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字为名者颇多。”二说“之”字在当时没有被视为名字的一部分,如王献之在《晋书》中作“王献之”,而在《初学纪》一书中作“王献”。
▲王献之《阿姨帖》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西溪丛语》记载 :“卫夫人,王逸少师。善钟法,能正书,人妙能品。王子敬,年五岁,已有书意,夫人书《大 雅吟》赐之。”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卫夫人不仅教过王羲之,而且也教了王献之,并书写了《大雅吟》赠送给王献之,以示奖励。
名师出高徒,高徒显名师。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以极高的书法成就向自己的老师卫夫人献礼,这样的师生关系实在让世人推崇备至,让后人无限敬仰。在七子中,只有王献之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可见在七子中王献之书法成就最大,并有“小圣” 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谢安曾问王献 之 :“你的书法比你父亲如何?”王献之说 :“故当胜。”谢安不以为然,王献之便说 :“世人哪得知?”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很小的时候就去见过谢安,当时一起去的还有王徽之和王操之等人。坐定后,王徽之和王操之开始滔滔不绝,议论世事, 但王献之只是说了几句寒暄话后就不再言语。离开谢家之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中哪个最优秀?谢安说:“小的优。”并解释说,“大凡杰出者一般都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我知道他不凡。” 王献之胸怀大志,别为一体,他的手笔从“内擫”转为“外拓”, 王献之传世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即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让人陶醉。前人评论王献之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王献之《鸭头丸帖》,是他的行草书精品, 这是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共十五字,两行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王献之《中秋帖》(局部)
王献之还自创上下相连的草书,穷微入圣,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步,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 草,可以一笔连续数字,以更显其书法的豪迈气势。王献之的《中秋帖》,是其草书“一笔书”的代表作,清代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羲之五子王徽之也是才华出众,却生性落拓,与七子王献之关系最为密切,但王献之显然更为处惊不乱、镇定自若。《晋书》 说:(王献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起,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晋书 · 王徽之传》中记载了王徽之与王献之兄弟俩夜读嵇康文章的情景,王献之表现对井丹的仰慕,嵇康在《井丹赞》中写道 :“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 五五,不交非类。”
王献之去世时,家里人怕对王徽之打击太大,就一直瞒着他。 一天,王徽之问身边的人 :“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 这是已经去世了?”尽管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但他马上就要了车去奔丧。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坐在灵座前,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 :“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 过了一个多月王徽之也去世了。
▲王献之《相过帖》
王献之还善画,不过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评论王献之画仅为“中品下”。不管怎样,在雅道八项中,王羲之世家牢牢占据着书法一项的高地,同时也兼顾到了绘画与琴道。
关于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的传世过程有许多趣闻。据传,王羲之在去世前叮嘱儿女 :《兰亭集序》是他一生习书练字的 精华,一定要好好保存它,把它当作传家宝世代相传,千万不能落入旁人手中。王羲之的子孙严守祖训,将《兰亭集序》一代代珍藏,直到陈、隋年间,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手中。